摘要:2025年外滩大会,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体等前沿科技词汇在空气中碰撞,让这些概念真正鲜活起来的一股重要力量 ,来自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上海科技青年。
2025年外滩大会,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体等前沿科技词汇在空气中碰撞,让这些概念真正鲜活起来的一股重要力量 ,来自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上海科技青年。
“我们应该是全球第一个完成在可泛化地形、任意地形能够站起来的算法,”30岁出头的庞江淼说,“之前的研究基本是在固定地形、固定姿态,以固定程序让机器人站起来,而我们的技术通过从交互中学习,能让机器人在不同的场景、地形、姿势下自主站立。”
庞江淼,这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今年会来参加外滩大会。很有趣的是,他的转型故事颇具戏剧性,2021年前后,这位曾连续两年斩获 MS COCO目标检测挑战赛冠军的CV专家,敏锐地感知到“老本行”的瓶颈。他是MMLab视觉感知系列开源平台MMDetection、MMTracking、MMDetection3D的作者,曾取得CVPR 2023最有影响力论文和ECCV 2024最佳论文提名。
“视觉本身很难产生闭环价值,”他此前接受采访时说,“业界开始热议‘感知与行为闭环’,视觉的独立性被重新评估,成为机器人感知的一个模块。”
于是他完成了一次思维上的彻底颠覆——不是渐进式地从计算机视觉向机器人领域过渡,而是直接切入底层控制。“我切得很直接,决定去做具身之后,就不再是仅仅用视觉去解决具身的问题。科研最关键的还是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只要找到合适的问题,聚焦并追求极致,总会有好的结果。”
如今,作为上海 AI 实验室具身智能团队负责人,庞江淼带领团队发布“书生”具身全栈引擎Intern-Robotics,致力于解决具身智能领域的“三个泛化”——本体泛化、场景泛化和任务泛化。“我们的目标不是某个单一技术点的突破,而是构建一套开放共享的基础设施,推动整个具身智能领域的‘ChatGPT时刻’到来。”
推理先行:打通机器与物理世界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助理教授、博导、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李永露也会出现在外滩大会
他的研究聚焦具身智能、视觉推理和行为理解,代表作为HAJL、HAKE、AlphaPose,其中HAJL刚刚获得 ICRA 2025 Best Paper Reward on HRI(独立通讯)。
“具身智能的目标是实现可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体,其必要条件之一是智能体必须具备可泛化、高效、可解释的推理能力。”李永露曾在报告中指出,针对具身智能在学习高层次物体知识方面的困难,他们提出了物体概念学习(OCL)任务和基准模型“物体概念推理网络”(OCRN)。
这位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发表研究成果50余篇的年轻学者,谷歌引用100+论文8篇;开源项目30余项,获Github star 1.3万+。他坚信推理能力是连接机器与物理世界的关键桥梁。“当机器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的运作规律,才能实现与环境的自然交互。”
回沪筑梦:科教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1990年出生的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可能是上海大学毕业之后,最频繁回到上海的一年。
2月23日王兴兴回到了他的母校上海大学。12年前,他还只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如今,他以创业者和产业领军者的身份,见证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启用,这个研究院,聚焦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前沿领域,致力于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联合实验室课题共建,为上大学子提供实践平台”王兴兴在启用仪式上说,“另一方面依托宝山区智能制造产业基础,加速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4月,王兴兴还成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此次9月上海的外滩大会,王兴兴也是重磅嘉宾中一个重要名字。
确实,从学生到创业者,再到上海推动产教融合实践、助力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王兴兴的故事,一定意义上,是上海科创人才生态循环的生动缩影。
技术普惠者:从UP主到具身智能实践者“大模型就像给具身智能吹了口仙气,从此机械臂就有了灵魂。”B站知名科技UP主“同济子豪兄”张子豪此前这样分享他的具身智能机械臂项目。这次,他也会出现在外滩大会。
2014年,还在重庆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的张子豪第一次见到 3D打印机时,眼前一亮。从那时起,他开启了跨界学习之旅——从土木工程跨考到上海同济大学智能交通学院,再到成为拥有 30多万粉丝的科技UP主。他不仅钻研3D打印技术,还被授予MVP微软最有价值专家称号和华为HCDE云享专家。
张子豪总共录制了300条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700万,五次登上热搜榜。2024年,他只用了28天时间和8000元成本,制作了一款集成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视觉理解模型的具身智能机械臂,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视觉信息并执行复杂任务。
“数学是内功,编程是气力,算法是招式。”这是张子豪总结的学习计算机的黄金法则,也是他将复杂技术通俗化的秘诀。从知识传播者到技术实践者,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在AI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钢铁侠”托尼·史塔克。
年轻上海:科创高地的新生力量外滩大会上,这些年轻科技人才的涌现,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战略紧密相连。2024年,上海 AI 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7.8%,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生成式AI大模型备案数达60款,位居全国前列。全市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近30万人,约占全国1/3。
上海正在继续发挥超大城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夯实“语料开放+模型开源”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模型、算法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开放。
为吸引全球AI创新企业和人才,上海打造了“模速空间”这一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短短一年多时间,就集聚了100余家大模型企业,带动周边落地200多家AI企业、100余家投资机构,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
更令人瞩目的是,空间内超千名从业者中,近1/3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企业创始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此前就表示:“上海聚焦年轻新势力,打造产业生态优势。上海瞄准新领域新赛道,鼓励更多年轻人在产业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在城市发展中‘创大业、展宏图’。”
沿着黄浦江畔,从陆家嘴到北外滩,从张江到临港,上海正在构筑一个开放、共享、创新的科技生态系统,吸引着全球最优秀的年轻人才前来逐梦。在这里,科技与城市共生,创新与青春同行。
当庞江淼所说的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来临时,这些扎根上海的年轻科技力量,必将成为引领这一变革的中坚力量。而外滩大会,则将继续见证他们从追梦者到领跑者的蜕变历程。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