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好像做什么都能成,而有些人明明点子不少、能力不差,却总是差一口气?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好像做什么都能成,而有些人明明点子不少、能力不差,却总是差一口气?
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既是哈佛心理学博士,又是作家和音乐人,跨界搞得风生水起。别人问刘墉教子秘诀,他却说:“优秀不是靠努力堆出来的,而是靠底层能力托起来的。”
什么叫底层能力?
说白了,就是那些不直接拿来干活、却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关键能力。我观察身边那些混得越来越好的人,发现他们几乎都在这三件事上下了狠功夫:
执行力是标配,认知力是高配,心力才是顶配。
很多人这一生,输就输在“只想不做”。
我有个朋友,十年前公众号刚兴起时,他就断定这是趋势,兴奋地跟我说要写文章、做号。结果呢?拖了一周又一周,总说“还没准备好”,直到红利快没了,他还在“准备”。
而另一个杭州小伙@戚越,在路上开车时发现车载冰箱里的饮料晃得响,就想到做个硅胶杯架固定。他当晚就花100块找人设计,跑广东找工厂开模,一周改了三版,产品上线定价168元,成本才32。
结果?首日净赚7000,五个月狂赚110万。
你看,这个世界从不缺聪明人,只缺说干就干的行动派。“想到”和“得到”之间,只差一个“做到”。
马斯克说过一句大实话:“任何一个好点子,全世界至少有几万人能想到。你只有先做出来,才能抢在他们前面。”
所以,别再说“等我准备准备”,高手都是在路上迭代的。
很多人勤勤恳恳十几年,却不如别人干两三年。不是他不努力,而是卡在了认知层。
浙江余姚有个老板叫谷文杰,最早和周围人一样做全品类小家电,生意半死不活。后来他读到“差异化竞争”的概念,果断砍掉其他产品,只攻电热毯。
当时所有人都笑他傻:“客户要来买别的,你不是自断财路?”
结果呢?正因为专注,电热毯的订单全涌向他。之后他又研发全品类电热毯,迅速做到当地品类第一。
低维的勤奋,永远打不赢高维的思考。
同样一个机会摆在面前,有人能看到三年后的市场,有人却连三个月的变化都看不懂。
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你成长的速度。
投资人曹毅说过一个观点:我投人主要看三点——体力、脑力、心力。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心力。
什么是心力?就是你在崩溃时能撑住,在挫败时能自愈,在逆境中还能相信自己的能力。
村上春树说,写小说是场持久战,多数有才华的人败就败在“熬不住”——写一半放弃、被差评击垮、耐不住琐碎。
我们公司之前招主播也这样。有的人播了两周数据不好,心态崩了就走;被用户骂几句,玻璃心碎一地。
只有林静不一样。她是从读文章做音频开始做的,数据差就复盘优化,被骂就调整心态。她心里憋着一股劲:“我偏要把这事做成”。
结果她真的成了公司的顶梁柱。
哪有什么天生强大,不过是在每次想放弃时,又多坚持了一分钟。
人就像一辆车,光有发动机(执行力)不够,还得有方向盘(认知力),更重要的是油箱里始终有油(心力)。
标配的执行力让你起步,高配的认知力让你走对路,顶配的心力让你走到底。
真正的高手,都是在别人看结果时,他埋头修内功。
来源:运筹帷幄海浪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