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落下帷幕。9月10日记者从组委会获悉,本届四川农博会上,签订农产品贸易项目354个,总金额达32.06亿元。
果蔬采摘机器人。
观众打卡温江馆垂直植物工厂。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罗敏 袁宇君 苏杭
9月7日,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落下帷幕。9月10日记者从组委会获悉,本届四川农博会上,签订农产品贸易项目354个,总金额达32.06亿元。
在这场农业博览盛宴中,无不跃动着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的强劲势头。
4天的展会,记者走进现场,亲身感受农博会上的各种“爆款”,探寻农业发展的新风向与消费新趋势。
黑科技让种地更加精细化
本届四川农博会,各种特色农产品让人大饱口福,各式新奇的农业“黑科技”,也让人大开眼界。
新都馆里,两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外观犹如小坦克、小汽车,搭载着深度相机、多光谱相机及各类传感器,现场演示了如何作为“农田全能卫士”,对作物生长、病虫害、气象墒情等进行全维度监测。
中国农科院都市所展区,一款正在采摘鲜果的智能机器人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这是我们研发的上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中国农科院都市所人工智能团队申超伟介绍,人力短缺是当下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这款穿戴设备可以应用在果园采摘、套袋等精细化生产场景,让机器有效取代人工。
除此以外,植物工厂、割草机器人等其他各式农业“黑科技”,也让人直叹“种地基础,种地的工具就不基础”。
这些层出不穷的农业“黑科技”,不仅展示了技术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也折射出当下的农业生产正朝着精细化、自动化方向迈进。
食药同源 颠覆养生认知
茯苓拿铁蒸吐司、鸡内金山楂饼干、即食燕窝银耳羹……农博会上,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好奇的创意美食,给想在快节奏中轻松养生的人们带来了“颠覆认知”的惊喜。
往届农博会上,食药同源产品大多分散在各类农业加工品中零星展出,而今年,农博会首设“食药同源”展馆。
“设立独立展馆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判断。”展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健康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食药同源产业正在从传统滋补向日常饮食快速渗透。”
近百家参展商带来的创新产品,呈现出明显的“便捷化”“零食化”“时尚化”趋势。四川补小鲜健康科技依托全国最大单体冻干设备,将人参、茯苓等制成“燕窝银耳羹”“津津有胃”等即食产品。而成都尚膳月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药膳套餐最初针对孕产妇设计,后来发现年轻白领甚至男性消费者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随后拓宽了产品设计视野。
展馆内,传统药企、中医药馆等也纷纷携创新产品亮相。秉正堂中医馆推出的“食有食粅無”专注养生食补系列产品,成都佑贝堂的“茯苓拿铁蒸吐司”成为明星产品。
“没想到药膳也能这么好看好吃!”现场观众乔馨尝了一款获奖作品后连连称赞,“完全没有中药的苦涩,更像在品尝精致甜品。”
村播掀起线上销售狂欢
“各位老铁,我现在在四川农博会的现场,喜欢高山生态绿色有机茶的可以放心拍……”在四川农博会雅安馆天全县清元茶业有限公司展位,该公司电商业务负责人王鲁彬正通过直播向广大网友推介自家产品,一口四川话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镜头外,公司负责人秦天林一边关注直播间实时画面,一边浏览后台数据。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在农博会上边参展边直播,为此还专门上架了3个“农博会专享”链接。
农博展馆化身“直播间”,正成为本届农博会上的一道独特景致。
南充馆的“村播”热潮可谓壮观。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直接将中国西部(南充)电商直播基地的“村播”团队搬到展会现场,近30名主播围着石孔贡米、张飞牛肉、川北凉粉等特产开播。有的拿起非遗鱼拓讲水产养殖,有的现场演示川北凉粉制作工艺,用“乡土味”十足的讲解打动网友。
“以前参展是‘等人来’,现在是‘村播’让特产‘走出去’,不仅销量涨了,也让更多人知道南充农产的好品质。”基地负责人杨雪道出“村播”对农特展会的赋能价值。
农品出海 有了多重保障
步入农博会展厅,出口日韩的鳗鱼罐头、远销欧美的羊肚菌等,“出圈”海外的农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其背后,是产品力提升、物流体系构建和品牌加速培育等多重原因,折射出现代农业发展新跨越。
从产品力来看,地理标志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从都江堰茶叶到郫县豆瓣、从蒲江柑橘到金堂油橄榄……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标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力军”。
现代物流体系的加速构建,则让“鲜”行全球成为现实。依托国际空港和中欧班列等通道优势,成都已经搭建起高效的冷链物流网络。以此为背景,今年的农博会上,金堂公用品牌“田岭涧”与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实现了鲜品从“田间”到“海外餐桌”72小时直达。
而以文化为支撑的品牌化战略,是农产品“出川出海”的重要路径。此次农博会上的郫都馆除了汇聚各色风味川菜外,还将蜀绣、兰花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强化郫县豆瓣文化辨识度。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