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和第四批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农业工程教师团队”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学理论与应用教师团队”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5年9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和第四批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农业工程教师团队”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学理论与应用教师团队”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
仿生科学与农业工程教师团队
仿生科学与农业工程教师团队在陈秉聪、任露泉两代院士的引领下,秉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卓越、追寻自然”的文化理念,砥砺奋进,近几年成果丰硕。
学科建设 示范引领
建立了国内首个仿生科学与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和学院,获批建设首个仿生未来技术学院,仿生科学与工程和农业工程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学科由B+进入A-,农业机械化工程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升至全国第2,主持编写“十四五”国家新兴战略领域系列教材和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仿生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计划资助,入选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支持计划”,获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平台共建 汇聚资源
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担任国际仿生技术标准委员会主席单位,创建国际仿生科学院,新增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辽宁材料实验室结构化材料研究所(共建)、吉林省仿生教育基金会、北京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吉林省“仿生健康与智能制造”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加入国际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领域合作提供良好平台,获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培育基地。新办《Droplet》和《Advanced Bionics》两本仿生领域专业学术刊物,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创新育才 矢志报国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近五年科研项目到款总计2.3亿元,新增科研项目2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6项,过千万项目6项。高层次人才培养成绩显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以及国家杰青、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万人领军,及“四青”人才等10余人次。团队2023年获批东北地区首份月球科研样品,2025年7月,再次获批月壤月背样品四份,其中嫦娥五号样品2份,嫦娥六号样品2份。这是嫦娥六号样品的第二次发放,也是吉林大学及东三省科研单位获得的第一批月背月壤样品。经过激烈竞争,邹猛教授获批嫦娥八号国际载荷“月面自驱动贯入式力-热耦合原位测试仪(TTI)”中方负责人,这是我国航天国际载荷第一次由欧洲发达国家(德国)参与竞争的项目,将在月球极区首次开展月壤力学特性及介电常数的原位测试,对月球极区的科学探测和原位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科研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Matte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
科普宣传 服务社会
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服务社会、普及科学视为重要使命。依托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展厅和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科技成果展厅,面向大、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仿生科学技术普及与交流活动,年均举办超过100场,以实际行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2025年7月,团队成功建成并启动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北京展馆,致力于打造中国首个仿生领域专项科普教育基地。该展馆以仿生科技为主题,融合互动体验与前沿展示,成为服务国家科普战略的重要平台,充分彰显了高校科技团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助力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作出积极贡献。
数学理论与应用教师团队
数学理论与应用教师团队由国家级领军人才、数学学院张然教授领衔。团队传承“扎根东北、至诚报国、兴教育才”的精神基因,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为引领,塑造“政治坚定、师德高尚、育人卓越”的文化内核。团队始终坚守本科教学核心地位,传承“厚基础、重实践、铸情怀”育人传统,全员深入教学一线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构建“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团队深耕数学理论国际前沿问题,自主研发航空轮胎工业设计软件,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攻克遥感卫星影像超分重构核心数学难题,夯实空天探测理论根基。以创新成果赋能强国兴校新发展,以手中粉笔绘就数学育人新画卷。
立德树人 铸魂固本
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负责人张然教授践行教育家精神,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事迹获学习强国、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建立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近三年考核覆盖率100%,学生满意度达99%以上。团队成员获评国家教学名师,以及省级以上师德荣誉9项。
深耕教改 育才造士
团队构建“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打造4门国家一流课程,主编28部国家级教材,入选高等学校理学重点教材研究基地。坚持“五育并举”,传承“厚基础、重实践、铸情怀”育人传统,助力吉大数学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创新朋辈小导师模式,覆盖1700余名学生。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9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全国微课程竞赛一等奖等奖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一、二等奖695项。
攻坚克难 矢志创新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团队聚焦国家“卡脖子”问题,自主研发数字轮胎设计软件 SuperTire;面向遥感卫星影像超分重构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展开研究,为国防建设提供数学支撑;面向经济主战场,联合攻关汽车产业核心需求和关键数学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依托中俄数学中心 A 类基地,合作发表顶刊论文 20 余篇。此外,团队注重原始创新,获中科院先导C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0余项,总经费 8300 余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教育部自然科学等荣誉;入选杰青、万人领军、百千万、海优、青千、优青等 18人次。
矢志报国 服务社会
团队立足地方发展,以实践育人与成果转化赋能社会,小数林支教团连续8年服务乡村学校,惠及200余名学生,获知行计划全国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朋辈小导师模式被多所高校借鉴应用;推进校企共建实习平台,就业转化率达90%。矢志报国,服务社会发展,依托国家天元数学东北中心,与华为、一汽、长光卫星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攻关航天器领域难题。
薪火相传 凝心聚力
团队传承以老带新的传统,形成教育教学“1+N 传帮带”长效机制,打造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老中青传帮带,依托“名师工作坊”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思政研讨等活动,成立黄大年教师团队师生党支部,将学生培养融入团队建设全过程,建立国家级人才引领的“1+N”传帮带机制。
文字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孙浩奇
排版 | 曲 婧
编校 | 国 帅
审核 | 冯子宸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