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食品相关的盛会引起了诸多关注。食品界的大咖们齐聚一堂,给大家讲解了各种食品与健康的知识。
最近
一场食品相关的盛会引起了诸多关注。食品界的大咖们齐聚一堂,给大家讲解了各种食品与健康的知识。
作为大家的“舌尖卫士”,康康姐当然也关注到了这场盛会,不仅关注了,咱们还从中获取了靠谱的知识,准备跟大家分享一下。
康康姐的老朋友——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老师在现场授课,给大家击破了多个关于糖和甜味剂的谣言。
康康姐当然很轻松地就把他的讲义求......咳咳,既然是老朋友,是拿到手了。
现在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钟凯老师击破的
那些“甜蜜”谣言吧!
1.糖尿病是吃糖多吃出来的?
糖并不是2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摄入过多糖分或能量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肥胖,进而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事实上,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多因素相关。
钟凯老师特别分享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摄入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是25克以内。
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人应当遵医嘱控制血糖,日常饮食需注意控制糖和淀粉类食物的摄入。
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保持健康体重,建议大家定期称体重、量腰围,提醒自己做到合理膳食、积极运动,而不仅仅是控制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无糖”是完全没有糖吗?
并不是。
“无糖”或“0糖”是食品标签上用于描述其营养特征的术语,可以帮助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
“无糖”在国家标准中有严格定义,指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的糖含量低于0.5克。这就是说,“无糖”食品并不是绝对无糖。
但是,大家也不用太过于纠结这个“绝对”。
因为,营养学意义上的“无糖”和绝对意义上的“无糖”在健康方面没有实际差异。
即使食品中含有微量糖,其对糖或能量摄入的贡献也极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好比,一个身高180cm的人,说自己身高180.01cm,这0.01cm的身高完全没有意义。类似的还有“0反脂”“0卡/能量”“0脂肪”。
另外
钟凯老师还提醒大家,糖尿病人选择“无糖”食品还应关注是否有可升糖的配料,如面粉、麦芽糊精等。
“0蔗糖”的标注通常是因为还有其他形式的糖,如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值得注意的是,营养标签的新国标(GB 28050-2025)实施后,糖含量必须明确标注,咱们购买食品的时候,注意查看标签标注就行。
3.甜味剂让人吃更多糖、更容易得糖尿病和肥胖?
网上有种说法,甜味剂虽然没有糖,也没什么热量,但会干扰胰岛素分泌、欺骗大脑,使人更想吃糖,也更容易发胖并患糖尿病。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对。
不少人有饮用罗汉果茶或用甘草泡水的习惯,这被认为是养生之道。
罗汉果和甘草实际就是甜味剂——罗汉果糖苷和甘草酸,类似的还有来自南美的甜叶菊,它们并没有欺骗大脑导致多吃糖或肥胖。
甜味剂要么不提供能量,要么提供的能量低于同等甜度的蔗糖。在饮食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蔗糖,能量摄入必然较少,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
但是
钟凯老师也提醒大家。健康饮食应该主动控制对甜味的过度偏好,而不是依赖甜味剂。
因为,有的人可能存在“因为喝了无糖饮料,所以可以再吃两口”的补偿效应;也有人可能会因为有了甜味剂,饮食更加放纵;还有些人是在原有饮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无糖”食品和饮料的摄入,这些行为都不利于体重管理。
4.糖精致癌?甜蜜素致癌?阿斯巴甜致癌?赤藓糖醇导致血栓?
这一连串的问题,怎么让康康姐有点魂穿“相亲相爱一家人”群?别再提食品添加剂色变了好嘛!
食品添加剂的批准与使用是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的,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甜味剂也是国际食品法典以及欧盟、美国、日韩、澳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允许使用的品种。
因此
只要按照规定使用甜味剂,就不用过于担心它们会“致癌”。
那么,这些关于甜味剂致癌的谣言是怎么出来的呢?
钟凯老师给出了分析
目前有关甜味剂的争议性研究常存在实验设计缺陷、混杂因素难以排除等问题,但传播时常常避而不谈,这就造成了“最新研究”“顶刊论文”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对公众造成误解。
事实上,各国管理部门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对甜味剂不利的“证据”也同时纳入了考量,但并未影响最终的评估结论。
所以,大家如果看到了所谓的“论文”和“研究”,就应该追溯原文,审慎解读。
好了
关于“甜蜜”的谎言
咱们先说到这里
其实,这只是康康姐从钟凯老师大会演讲中选取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关于糖与健康的知识,康康姐放在了“阅读原文”中,感兴趣的人可以戳链接继续学习哦。
那么
关于糖和甜蜜剂,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或者,你们还听过哪些关于糖和甜蜜剂的流言想要求证真相?
快来留言告诉康康姐吧
康康姐也会请钟凯老师
帮大家进行专业解答哦!
现在就开咵吧!
来源:武汉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