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女真部落竟靠这招征服明朝和蒙古,成为中国之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5 00:43 1

摘要:女真,一个曾被视为弱小的部落,却在历史中崛起,战胜了远比它强大的明朝和蒙古,最终成为中国之主。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军事秘密?今天,就让我们深入那段历史,探寻清入关前步兵在军事革命中的关键作用。

女真,一个曾被视为弱小的部落,却在历史中崛起,战胜了远比它强大的明朝和蒙古,最终成为中国之主。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军事秘密?今天,就让我们深入那段历史,探寻清入关前步兵在军事革命中的关键作用。

说起清入关前的历史,很多人可能觉得时间短暂,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几十年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尤其在军事领域。

就如同从文化大革命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我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样,清入关前的军事发展亦是如此迅猛。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清朝入关似乎完全凭借着铁骑的勇猛,就像中国历史上众多北方游牧部落凭借骑兵优势南下席卷中原一样。

但到了17世纪,这种传统范式遭遇了巨大挑战。事实上,清朝能够在军事上取得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明清军事革命的受益者。

明朝军队,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是一支纪律严明、以步兵火器手作战为主的军队。然而,真实的明朝军队并非如此单一。在与草原上的蒙古人长达百年的斗争中,明朝很长时间依靠各镇的营兵来对抗。

而各镇营兵中,最具战斗力的是将领身边的家丁,其中相当数量是蒙古人或蒙古化的汉人。所以,明军因地域和对手的不同,在武器、兵种、补给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且战斗力较高的部队中骑兵占比相当大。

反观清初军队,起初以女真部落为主体,后来发展出骑兵、步兵,之后炮兵也独立出来,原本依附于骑兵集团的步兵也获得了独立兵种地位。

在入关前的不同阶段,清军有着显著变化。以大凌河之战为节点,此前清军主要靠铁骑决胜,之后则开始重视步兵和火器的运用。

宁远之战,是清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努尔哈赤的军队在战场上可谓威风凛凛,但在宁远城下,却遭遇了惨败。

宁远城的新式大炮和守军的齐心抵抗,让清军见识到了技术迭代的威力。从满文档案中可以看出,女真人对先进火器的威力留下了深刻印象,努尔哈赤也很快为女真军队装备了火器。然而,由于努尔哈赤推行屠杀汉人的糟糕政策,导致女真军队装备火器的进程停滞。

明清的军事革命,是由一系列变革组成的。16世纪初期,随着弗狼机(回旋炮)等西方火器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火器发展的新篇章。

在此之前,明初火器曾领先世界,但在明太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火器技术陷入停滞甚至衰退。西方火器的传入,如轻型后装炮弗狼机、火绳枪(鸟铳)等,给中国军事带来了新的活力。

戚继光曾用鸟铳训练北方军队,辽东明军在与努尔哈赤交战前,装备也以这些传入火器为主。同时,中国本土也发展出了一些火器,如三眼铳、虎蹲炮、白子铳,以及受西洋影响发明的将军炮和灭鲁炮等。

但总体而言,明军的火器在技术和使用上存在很大局限,且由于军事文化等因素,火器手的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应对骑兵冲击。

清朝在与明朝的对抗中,不断调整自身军事策略。皇太极领导下,清军擅用炮兵,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组织成步兵,从而具备了打消耗战的能力。

通过围点打援的战术,逼迫明朝派出野战精锐,然后发挥满洲、蒙古骑兵在野战中的威力,最终突破辽西防线。可以说,清朝的胜利得益于其顺应军事革命潮流,构建了步兵、骑兵、炮兵多元的兵种配置。

在清准战争中,火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持续了70年,这场战争对于清朝意义重大,标志着全部蒙古归顺清朝皇帝。在战争中,清朝并非一帆风顺,也遭遇过惨重失败。

康熙皇帝在乌兰布通之战后,深刻认识到军队训练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军队建设,使得八旗军战斗力有所恢复。

为了应对准噶尔,康熙组织了八旗满洲的火器营,同时裁撤了汉军的火器营,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根据对手变化灵活调整军事力量的务实态度。

在欧亚大陆的火器传播通道中,除了海上通道,亚洲腹地还有一条重要路径。中亚、西亚的火器通过丝绸之路,经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传入明朝和清朝。

俄罗斯和准噶尔在火器传入清朝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这也符合丝绸之路货物一站站运送的特点。

清朝在早期与俄国的军事摩擦中,还曾调集朝鲜的火铳手参与战斗。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在对付南明势力时,将北方的火器手大量投入南方战线,东北地区兵力空虚,从消费比等方面考虑,征调朝鲜军队就近进入东北对付罗刹是可行方案。

但康熙解决三藩问题后,便不再依靠朝鲜军队,而是组建自己的火器部队。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一直重视军事技术和力量控制的清朝,到了1840年,在与西欧列强的对抗中,武器和战斗力的代差却暴露无遗。

从乾隆到道光的几十年间,中国军事能力为何出现大衰退?在鸦片战争中,定海战役里八旗兵表现出色,这是否意味着传统上对八旗不堪用的印象需要修正?实际上,乾隆时期是清朝武力的高光时刻,之后清朝军队逐渐衰弱。

技术上,炮兵技术长期原地踏步;战术上,军队缺少操演,士气低落。到了嘉道年间,统治者执政素质降低,获取信息渠道变窄,对英国动向一无所知。

1840年,清朝虽有战略预备队,但因皇帝决策失误,将其部署在错误地点,未能发挥作用。1860年,与英法联军交战的清朝军队,因前期战争消耗和财政危机等因素,已非精锐之师。

从女真部落的崛起,到在军事革命中不断调整兵种配置,再到后期与列强对抗时的困境,这段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军事力量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顺应时代变革的必要性。它如同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强大。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