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没有产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10:38 1

摘要:本文探讨了阿里巴巴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困境,指出其过度依赖销售逻辑和数据驱动的决策,导致在产品设计和用户需求理解上逐渐失去优势。作者呼吁阿里回归产品经理的初心,重新关注用户痛点,以实现真正的用户价值创造。

本文探讨了阿里巴巴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困境,指出其过度依赖销售逻辑和数据驱动的决策,导致在产品设计和用户需求理解上逐渐失去优势。作者呼吁阿里回归产品经理的初心,重新关注用户痛点,以实现真正的用户价值创造。

我最近跟几个产品同行们反复探讨过这个话题:中国互联网最会做生意的公司,可能恰恰是最不会做产品的公司。

这里的”产品”不是指天猫超市里售卖的洗发水,也不是指钉钉里新增的流程图功能,而是指互联网行业最珍贵的资产——那些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愿意与用户共情,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产品经理。

1 让我们回到产品经理的原点

1913年,亨利·福特站在流水线前,看着工人们用93分钟组装完成一台Model T。这位执拗的工业家拒绝了所有”增加镀铬装饰””推出彩色车型”的建议,坚持用流水线革命将汽车价格从850美元砍到300美元。他说:”如果问用户需要什么,他们会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这是产品经理的终极命题:在用户尚未察觉的痛点里,挖掘出改变世界的可能。

2007年乔布斯掏出iPhone时,诺基亚工程师们正在实验室里测试第8代物理按键的耐久度;2010年张小龙写下微信第一行代码时,三大运营商还在为短信套餐收入沾沾自喜。真正的产品经理,永远在用户认知的盲区里寻找光明。

反观阿里的产品宇宙:淘宝APP每个像素都经过精心设计,支付宝的交互逻辑能写进教科书,闲鱼的社区运营堪称典范。但当我们打开手机,为什么总是不自觉点开拼多多比价?为什么习惯在小红书种草后再去1688搜同款?为什么淘宝首页越改越难用?为什么88VIP会员体系始终拧巴?

答案藏在产品经理的工位铭牌里——那些本该写着”用户代言人”的title,早已被悄悄替换成”业务需求翻译器”。

2 全员销售,是刻在阿里基因里的宿命

想象西湖边一家百年酱园:老师傅清晨五点起床,尝遍当季黄豆,观察天气湿度,根据老街坊的口味调整配方。这是产品逻辑。某天从华尔街回来的少东家执掌家业,要求安装智能发酵系统,策划”买二赠一”活动,在直播间喊”老铁们把价格打到公屏上”。这是销售逻辑。

阿里就像那家装了八个大屏的酱园:数据大屏实时监控GMV曲线,舆情大屏捕捉社交媒体声量,竞对大屏对标拼多多SKU数量。唯独缺了块最该有的屏幕——用户真实体验的感知器。

参加过阿里需求评审会的人都知道,会议室里最常出现的三个问题:”这个需求能带来多少UV转化?””预计提升多少客单价?””需要协调多少部门资源?”而最该被追问的”用户会因此获得什么”,往往埋没在OKR对齐的声浪里。

这不是某位P9的失职,而是整个组织的心智模式:当”用户第一”沦为挂在展厅的企业文化,当”客户价值”被简化为财务报表上的ARPU值,再优秀的产品经理也只能在KPI的迷宫里打转。

3 全员销售的终极困境,在内容战场暴露无遗

小红书崛起时,阿里内部不是没有警觉。从淘宝逛逛到友啥社区,从生活研究所到”淘友圈”,八年迭代二十余个产品形态,每次改版都伴随着”DAU环比增长30%”的战报,每次庆功宴后却是用户”怎么又改版了”的抱怨。

问题出在底层逻辑:当内容生态被拆解成UV/PV/CTR,当创作者运营异化为MCN机构的资源置换,当信息流推荐退化为货架导购的变体,再多的产品迭代也只是在旧地图上描摹新大陆。

看看淘宝直播的演进史:从达人生态到明星带货,从店铺自播到虚拟主播,每个决策都在追逐GMV的即时反馈。而当抖音把直播间变成线上庙会,视频号让带货回归人际信任,阿里的直播间依然困在”3、2、1上链接”的计时器里。

这让我想起乐高在1998年的至暗时刻:当管理层沉迷于开发星球大战等IP联名款,当设计师都在追逐炫酷的电子组件,是董事会一纸禁令砍掉90%冗余SKU,重启经典积木系列,才让企业重获新生。

4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2014年双11指挥部的一个细节:当所有人为571亿成交额欢呼时,某位产品经理在茶水间嘀咕:”要是能把退货率降低1%,相当于多卖30亿。”这句本该引发深思的提醒,很快被庆功香槟的泡沫淹没。

八年后,当拼多多用仅退款策略重新定义电商服务,当SHEIN用柔性供应链颠覆快时尚,我们终于意识到:那些被GMV遮蔽的用户痛点,终将成为刺破增长幻象的银针。

或许阿里需要的不是更多”洞察用户”的PPT,而是重拾湖畔花园时期的笨功夫:像当年逐个检查B2B商家资质那样认真对待每个差评,像当年手把手教卖家使用旺旺那样理解Z世代的需求,像当年为保障支付宝信任感死磕技术漏洞那样解决购物车焦虑。

1935年,米其林兄弟在推出餐厅评级时,特意嘱咐调查员:”要像普通食客那样悄悄用餐,要像美食家那样认真记录,要像企业主那样思考改进。”这种产品经理的初心,或许比任何增长黑客都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此刻的杭州西溪园区,也许正有产品经理在文档里写下”提升用户粘性”的新方案。但愿TA能关掉电脑,走进隔壁的菜鸟驿站,听听取件大妈怎么吐槽退货流程,看看大学生如何拼单凑满减,问问代购店主为何转战得物——在这些鲜活的场景里,藏着阿里重获新生的密码。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