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只是喝一点点,不至于吧?”那天门诊室里,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皱着眉头,手里拿着体检报告,试图为自己辩解。血压高、肝功能异常、血糖偏高,他一边说着“我都习惯了”,一边露出苦笑。
“医生,我只是喝一点点,不至于吧?”那天门诊室里,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皱着眉头,手里拿着体检报告,试图为自己辩解。血压高、肝功能异常、血糖偏高,他一边说着“我都习惯了”,一边露出苦笑。
可我知道,如果他再不戒酒,几年后可能连“习惯”这两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酒,不是猛虎,却能悄无声息地吞噬健康。
很多中老年人对喝酒抱有一种“社交礼仪”“解乏助眠”的错觉,甚至觉得“酒是粮食精,越喝人越灵”。
但从医生的视角来看,酒精更像是一只温水煮青蛙的手,把人推向慢性病的深渊。
本文不讲大道理,只讲病——七种必须戒酒的疾病。
不是建议,而是必须。
为什么是这七种病?
因为它们与酒精之间的关系,不是“可能有关”,而是几乎可以画上等号。在临床上,医生见得太多,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没能及时戒酒的患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验证一条医学定律。
但这七种病,并不是一开始就威胁生命。它们往往潜藏在生活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慢慢发展,从“无感”到“无力回天”。
第一种病:高血压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如此,心脏犹如一台被逼着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最终“烧掉”。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年版),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其中大量患者存在饮酒行为。
临床上,控制不好血压的患者,一问几乎都喝酒——有的是“每天小酌”,有的是“逢节必醉”。
医生经验提醒:哪怕是一天一瓶啤酒,也足以干扰降压药的作用。
第二种病:糖尿病
酒精会导致血糖波动,尤其是空腹饮酒时,容易引发低血糖昏迷。更危险的是,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高尿酸、胰岛素抵抗等情况时,酒精会加速身体代谢紊乱。
酒精的热量高,每克酒精提供7大卡热量,几乎接近脂肪。如果每天喝一杯白酒,相当于多吃了半碗米饭。这种“隐性摄入”往往被患者忽略,血糖控制越来越差。
医生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饮酒,不是“保守”,而是因为太多人倒在了“这一杯”上。
第三种病:脂肪肝或肝功能异常
酒精进入肝脏后,需依靠肝细胞中的乙醇脱氢酶进行代谢。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乙醛和脂肪,直接诱发肝细胞损伤,形成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据《中国肝病年鉴》统计,我国酒精性肝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男性尤为突出。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长期大量饮酒才会得酒精肝”,其实医学研究已证实:每天饮酒量超过30克(约2两白酒),持续5年以上,肝脏就可能开始不可逆转地损伤。
第四种病: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酒精,尤其是啤酒,是高嘌呤饮品的典型代表。酒精不仅直接升高尿酸水平,还会抑制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
临床常见:痛风发作前一天,一顿烧烤配啤酒,第二天凌晨脚趾肿胀如火、痛得不敢碰床单。
医生劝诫:对于高尿酸患者,最应忌口的不是海鲜,而是酒。
第五种病:胃炎与消化道溃疡
酒精对胃粘膜的刺激如同“火上浇油”。它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增加胃酸分泌,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出血。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老胃病”,以为喝两口酒能“杀菌暖胃”。这是典型的民间误解。医学研究表明,饮酒与消化道出血风险呈正相关。
曾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男性,因“酒后胃痛”入院,胃镜检查发现幽门处有活动性出血,病因正是多年饮酒刺激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六种病:心律失常与心肌病
长期饮酒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一种因酒精毒性引起的心肌慢性损伤。表现为心跳不齐、乏力、气促,甚至心力衰竭。
医学界有一个术语:“假日心脏综合征”(Holiday Heart Syndrome),指的是节假日过度饮酒后突发心律失常的现象。这类病人常在节后扎堆急诊。
医生提醒:哪怕你没有心脏病史,大量饮酒也可能让“心脏突然罢工”。
第七种病:脑卒中(中风)
酒精对脑血管的影响可谓“双面刃”——短期扩张、长期收缩,最终导致血管僵硬、破裂或堵塞。
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4)》,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约3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长期饮酒有关。
脑出血患者中,有饮酒史者占比近40%。
为什么戒酒这么难?
因为酒精不是简单的饮品,而是一种成瘾物质。它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放松”“轻松”的错觉。长期饮酒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依赖。
但医生见得多了,也知道:真正戒酒成功的,不是靠意志,而是靠“行动”。
从“每天喝”变成“每周最多一次”,从“白酒”换成“低度红酒”,从“空腹喝”改为“饭后少量”——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对健康的争取。
戒酒之后,身体会发生什么?
大多数人会在1-2周内发现睡眠改善、胃口变好、排便规律。1个月后,血压、血糖、肝功能开始好转。3个月后,脂肪肝可明显逆转,尿酸开始下降。
医学不是魔法,但身体的自愈力,往往超乎想象。
中西医结合建议:如何科学戒酒?
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全谷物,帮助代谢酒精;多吃绿叶蔬菜、水果促进肝脏修复;
运动方面,每晚快走30分钟,有助于改善新陈代谢、减少酒精依赖情绪;
中医角度,肝主疏泄,饮酒伤肝,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柴胡疏肝丸”“葛花解酲汤”等用于调理;
心理支持上,建议家人不鼓励“劝酒”文化,建立正向奖励机制,找到替代饮酒的放松方式,如太极、书法、听音乐;
最后,医生想说的是:
不是你有了这七种病就必须放弃生活,而是必须放弃“酒精式的生活”。
健康不是一种限制,而是通往更高质量生活的通行证。戒酒,不是失去快乐,而是重新定义快乐。
未来的医学趋势也在告诉我们:
人工智能正在辅助早期筛查肝病,精准医学正在为个体化戒酒提供方案,社会也在逐步去“酒桌文化”的依赖。
也许有一天,“不喝酒”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交礼仪,而不是孤独的坚持。
你是否也在酒与病之间摇摆?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也许你的故事,正是别人鼓起勇气戒酒的那一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点赞、评论、转发给你关心的人。健康,从一次转发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4[R]. 北京: 中国卒中学会, 2024.
[2]中国肝病学会. 中国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 31(4): 241-248.
[3]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国高血压患者饮酒与血压控制状况研究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8): 752-756.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健康科普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