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241名孩子穿着整洁的校服,笑容灿烂地跑进昭通市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的校门,这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配套学校,自2020年5月建成以来,如一粒种子深植沃土,在党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正茁壮成长为一棵教育的希望之树。
近日,2241名孩子穿着整洁的校服,笑容灿烂地跑进昭通市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的校门,这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配套学校,自2020年5月建成以来,如一粒种子深植沃土,在党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正茁壮成长为一棵教育的希望之树。
“三动”课堂+综合发展项目: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成长真实发生
“以前在老家,放学后就是放牛。现在不一样了,我在学校学会了做炸洋芋、油糕饵块,还会炒几个家常菜!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怎么管零花钱、怎么跟老师同学交流,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五年级学生马思琪捧着自己刚做好的米糕,眼里有光。
她口中的变化,源自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学校联合推动的“云南希望工程青少年综合发展项目”,以及校本“三动课程”(运动、活动、劳动)的深度融合。
操场上,篮球队员挥洒汗水,运球、投篮,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拼搏的劲儿;手工教室里,孩子们用废旧纸箱搭建“心中的家乡”,创意与环保理念悄然生根;传统美食教习室内,崭新的抽油烟机正嗡嗡运转——这是爱心捐方国际计划通过云南青基会最新捐赠3.5万元支持的希望工程升级项目,以后孩子们在学习生活技能课时再也不用被油烟困扰。
校长王怀学表示:“搬迁家庭的孩子尤其需要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明确价值观。我们坚持全面育人,让优秀的孩子更出色,让普通的孩子也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自信地走向职业道路——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两年多来,综合发展项目推动课堂“走出教材”,借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等参与式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同伴教育,甚至把所学带给家人。
理财课上,模拟买卖让孩子学会规划开支;防诈骗课堂中,民警通过情景剧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防溺水实训时,救生员手把手教学,为孩子穿上“安全铠甲”;权利与责任课上,学生通过制作“需求卡”,理解了自己在不同场合中的权利与责任,也更深入地认识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6类参与式课程、26场综合实践活动,如一级级阶梯,托举孩子们从胆怯走向自信、从依赖走向互助,真正实现了“让每一颗种子都有光”。
公益精准落地:让爱心照亮成长的路
“钱不多,但每一分都要花在孩子真正需要的地方。”这是云南希望工程项目以及爱心捐方国际计划一以贯之的执行准则。
近年来,在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近80万元善款如涓涓细流,精准灌溉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全员体检到心理沙盘建设,从劳动工具包、救生衣到抽油烟机……每笔支出都经扎实论证,只为给孩子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
“云南青基会不仅给资金,更给思路。”综合实践课罗老师感慨。最初申报课程因“不够具体”被退回,“他们强调‘要让孩子真动手,而不是摆样子’。”如今,实践课程愈发扎实:学理财,就去社区超市实地调研;讲反诈,就请民警现场演绎。真实,带来真实的改变。
曾经不敢举手的留守儿童王浩(化名),如今能自信分享“防骗小妙招”;曹恩惠(化名)学会了规划人生时间轴;丁正鑫(化名)战胜演讲恐惧,明白“人往往是被自己打败的”;许多学校的孩子,也在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换位思考等课程中收获成长的力量。
多元合力:让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生活
“孩子现在一回家就说‘妈妈,我教你认保质期’!”社区居民马女士笑着说。孩子们在学校的收获,让许许多多家庭的生活也在发生改变。搬迁家庭的父母老人往往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教育的意义。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把书读好,这已成为很多搬迁家庭的共同心声。
夕阳西下,美食教室里飘来饵块的香气,篮球场上的欢呼仍不绝于耳。在这所因搬迁而生的学校中,“三动”课堂焕发活力,公益温暖落地生根,多元合力支撑未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在这里映照着新生活的曙光。
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是共青团推动实施新时代希望工程拓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工作手臂的公益理念,因此,积极落实“护蕾”行动,关注青少年的多元发展和身心健康,是新时代云南希望工程当下的重要工作目标。云南青基会通过实地探访当下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创新开展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公益慈善项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组织动员能力,通过团委、学校、社区与社会组织紧密协作,真正让教育融入生活,切实将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可得的成长发展支持,助力收获希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全媒体记者:赵茜
编辑:张丽青
审核:陈唯一
终审:彭德光
来源:都市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