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听语圆桌会”聚焦文化领域,邀市民、网友与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南京文化IP,让“最南京”的记忆深入人心。
南京,这座浸润千年文脉的“世界文学之都”,正以“文”为纽带广结宾朋,用文艺为城市发展注入动能,以文明点亮市民日常生活。
紫金山下的苍翠、玄武湖的波光、明城墙砖的纹路、夫子庙巷的烟火……南京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故事。但何谓最能代表南京的文化IP?
本期“听语圆桌会”聚焦文化领域,邀市民、网友与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南京文化IP,让“最南京”的记忆深入人心。
记者探访
正奏出“古今交响”
南京的文商旅融合得如何?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秦淮区的熙南里特色商业街。
踏入街区,恍若跌入灯影幢幢的时光长廊——在绀青色天空的映衬下,暖黄灯笼在徽派马头墙间摇曳,檐下浅金色的灯带如星河垂落,与墨绿藤萝、大红灯笼交织出江南韵味。
现代艺术同样在夜幕中悄然绽放。小巷拐角处,抬头便撞见楼梯上的仿真落日,红砖墙上的巨型玫瑰含笑迎客,玻璃泡泡里的电子蝴蝶正轻颤翅膀。大板巷73号、75号民国建筑与甘熙宅第静立其间,旧窗棂透出暖光,历史与时尚在此碰撞。
“这里晚上最热闹!不少居民会带着一家人来散步。”21岁的小刘是“大板巷27号民居”的店员,这里如今改造成了一家民俗商店。街口的牌坊下,东北游客王女士驻足聆听民谣。她今年52岁,趁着休假来南京探望已经工作的儿子:“我就住在这附近,晚上时不时就来看看。这里真的搞得很好,灯光什么的特别漂亮。”
继续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不知不觉中,“六潮雅集”的灯牌映入眼帘。左手边的“演艺空间”里,几名年轻人正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欣赏民谣歌手的演出,右手边,摆摊的小推车上商品琳琅满目,有文玩、首饰、饮料、陶艺……南京姑娘小蔡也是“摆摊大军”中的一员:“我两年前就在这里摆了,那个时候我的朋友在前面做餐饮,我就在后面支一张小桌子。去年9月这条街区完全建好,那时我还发了个朋友圈。”说着,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手机,2024年9月3日的一条信息写着“新铺子做好啦!”欣喜之情扑面而来。“我这里还挺受小朋友欢迎的,他们都喜欢来这里DIY。”她一边张罗着小朋友坐下,一边笑着说。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里不仅珍藏着南京市井生活最原始的样子,也引入了现代的烟火气、人情味。评弹、灯市、民谣乐队……熙南里以古今共融之笔,在青砖黛瓦间写下新时代的烟火诗行。
公众声音
齐心协力
让千年古都走向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推广大使”“我们南京就是底蕴十足”……对于南京,很多人有说不完的“爱”。网友和市民纷纷表示,大家应该齐心协力,让千年古都走向世界。
科技与文化融合
让文物“活”起来
网友“小毕”表示,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声光电、VR、AR等,还原历史场景,丰富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展陈内容,让文物“活”起来,使市民和游客能更直观地感受南京历史文化底蕴,如在博物馆用3D影像呈现六朝古都的历史场景。
在场景中,设计多样化互动环节,如在博物馆开展文物情景剧表演、设置模拟考古体验区;为特色藏品征集“守护者”开展云鉴赏;针对儿童设置可调节高度展台、趣味讲解形式;打造博物馆打卡点,鼓励游客分享打卡照获取积分兑换文创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市民和游客参与度,让文化更具吸引力。
优化服务细节
拓展研学教育
市民王先生是一名小学生家长,他认为,应增加博物馆开放时间,特别是晚间;招募和培训更多志愿者,提升导览讲解服务质量;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如配备手语翻译讲解员、设置儿童专门入馆通道;增加多语种文物说明;开发App实时监控人流,优化预约和参观体验。
王先生认为,需加强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开发与课本内容结合的研学活动;针对青少年开展专门研学团,或与优质旅行社合作,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如创建“走进课本里的博物馆”活动。
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和活动
培养文化“网红”
网友“蜥蜴”是一名旅游达人,经常到各地体验风土人情。她认为,特色文化街区很重要,如打造南京“古旧书一条街”,形成产业集聚;围绕南京特色文化,举办常态化的特色文化活动,像古旧书集市等。
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网友“西域”建议,要培养文化“网红”。比如,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老字号技艺传承人为核心,打造“网络红人”,形成传播矩阵,利用抖音等平台发布非遗技艺传承视频,让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专家建言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深化文商旅体融合
文旅产业正经历从“景点时代”到“城市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文旅发展与消费能力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理事长、江苏匠工营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邵颖萍指出,基于南京的发展定位与实际,可从四方面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以“经营城市”思路
推动融合高质量发展
南京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战略支点、创新引擎与门户枢纽,已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新一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正全力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此刻,南京应推动大商圈、大交通、大设施、大高校从“幕后配套”转向“台前引擎”,重点发展商圈目的地、交旅融合示范、演艺赛事经济、知识旅游四大领域,释放城市硬实力对文旅、生活服务等软实力的带动作用。将文化浸润与涉旅化改造融入城市日常建设,以长期主义的城市运营替代短期项目冲动,让文旅基因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内生动力。
以“内容更新”做法
推动融合内涵式发展
依托南京历史文化、数字技术、艺术创作三大资源优势,建立“持续出新的供给机制”与“可沉淀的内容资产”,重点实现三大转化:资源向故事转化、项目向IP转化、活动向资产转化。强化文化内容与商业空间、体育赛事与旅游线路的深度耦合,以“场景微改造”提升生活品质,以“业态小切口”激活产业生态。推进历史街区、文保建筑、工业遗产等城市更新重点区块的“留改用活”与“日夜双态”运营,通过制度性内容更新机制,推动城市文化生产与消费结构双向跃升。
以“主客共享”胸怀
推动融合包容性发展
坚持“居民受益”与“游客友好”并重,促进城市空间、服务、资源的协同利用与共同体验,实现“城市生活场景”与“旅游消费场景”有机统一。统筹供给梯度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商体旅产品,搭建“城区大休闲”与“乡村微度假”双引擎,推动本地消费与外来旅游良性互动,达成“市民常来、游客愿留”的目标。
以“文明互鉴”态度
推动融合国际化发展
依托“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两大品牌效应,主动融入国际文化与消费网络。推动文化节庆、艺术展演、体育赛事、商旅会奖等活动向“国际参与+在地转化”双向发展,健全与国际规则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便捷消费体系,在多元共融中提升南京文商体旅融合的全球感知度与国际亲和力。
邀您参与 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和2050发展战略研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持续进行中。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