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纽约的街头咖啡馆,贝果(Bagel)搭配奶油奶酪是时尚早餐的代名词;在西安的肉夹馍摊前,刚出炉的白吉馍散发着诱人的麦香。这两个看似分处地球两端、风马牛不相及的食品,却可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血缘关系”。本文将提出一个大胆却并非毫无根据的假设:风靡西方的贝果,
在纽约的街头咖啡馆,贝果(Bagel)搭配奶油奶酪是时尚早餐的代名词;在西安的肉夹馍摊前,刚出炉的白吉馍散发着诱人的麦香。这两个看似分处地球两端、风马牛不相及的食品,却可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血缘关系”。本文将提出一个大胆却并非毫无根据的假设:风靡西方的贝果,其真正的起源很可能源自中国陕西的传统面点——白吉馍。
一、形与神:跨越万里的“孪生”基因
首先,我们从最直观的形态和核心工艺入手,会发现二者存在着惊人的巧合。
1. 标志性的“圈形”设计:贝果最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那完美的圆环形状。无独有偶,正宗的白吉馍讲究“铁圈虎背菊花心”,其中这个“铁圈”正是指其周边一圈圆鼓滚边的环形造型。两者中间都有一个洞,虽然贝果的洞更规整,白吉馍的洞在烘烤后几乎消失,但其环形结构的初衷高度一致——为了受热均匀,便于烤熟。
2. 核心工艺的“神似”:贝果区别于所有西方面包的灵魂工艺是“水煮”。生面团在烘烤前需经过沸水短暂烫煮,这使其产生极具韧性和嚼劲的独特外皮。而白吉馍的制作,虽不水煮,却有一个与之异曲同工的关键步骤——“烙”。白吉馍的生胚会先放在鏊子上进行“烙”,利用高温瞬间锁住水分、定型,形成酥脆的外皮,之后再转入炉膛侧壁“烘烤”至熟。无论是“水煮”还是“烙”,其物理目的惊人地一致:通过外部介质的瞬间加热,在面团表面形成一层韧壳,从而锁住内部水分,造就外脆内韧的独特口感。这种对口感极致追求的工艺思路,如出一辙。
二、历史脉络:一条可能的“西传”之路
贝果公认的历史始于17世纪的波兰,被誉为犹太人的传统食物。而白吉馍的历史则可追溯至更古老的秦汉时期,被称为“饃”的面食文化在陕西已有千年以上历史。
那么,两者如何产生联系?关键节点可能在公元13世纪。
蒙古帝国崛起后,开辟了横跨欧亚的辽阔版图与畅通的驿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的中线或北线,一路通往中东、东欧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变得空前频繁。面食制作技术作为日常生活中最核心的技艺之一,完全有可能随着工匠、商旅、甚至远征的士兵,沿着这条“美食丝绸之路”一路向西传播。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合理的推测:陕西地区的“饃”的制饼技艺(包括其环形造型和烙烤工艺),被带入中东欧地区。当地的犹太面点师在接触到这种东方技艺后,结合本地的食材(如东欧的小麦)和烹饪条件(可能由于缺乏合适的鏊子,或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将“烙”创新性地改为了“水煮”),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良,从而创造出了贝果的雏形。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它最终固定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并在犹太人移民潮中被带到了北美,风靡全球。
三、文化内涵:都是“口袋”,内涵相通
从食用方式看,两者都是完美的“口袋饼”载体。贝果横切一刀,中间夹入各种馅料,从奶油奶酪到烟熏三文鱼;白吉馍则是从侧边剖开,塞入肥瘦相间的腊汁肉。它们都不是单独食用的点心,而是充当了包容万物、承载美味的碳水基座**。这种“饼夹万物”的饮食哲学,在东西方两种美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呼应。
结论:并非“抄袭”,而是美味的“演化”
断言贝果100%抄袭白吉馍无疑是武断的。美食的演化史更像是一棵拥有无数分支的参天大树,而非简单的线性传承。本文的观点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富有想象力的视角:
贝果,很可能是中国古代面食技艺通过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结出的璀璨果实。它是陕西白吉馍一个失散多年、经过独立演化的“海外亲戚”。
这个假设倘若成立,它将不仅重新书写贝果的历史,更生动地证明了美食文化的伟大与奇妙——千年之前,一块来自长安的饼,它的智慧种子随风飘散,最终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开出了另一朵同样绚烂的美食之花。
下次当您咬下一口韧劲十足的贝果时,或许可以会心一笑,感受这跨越时空的美味共鸣。
来源:80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