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9月11日),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今年活动主题为“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宣传周期间,国家多个部门将推出一系列行动,公安部将开展“依法严打食品安全犯罪、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将组织发布一批依法惩处危害食品
今天(9月11日),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今年活动主题为“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宣传周期间,国家多个部门将推出一系列行动,公安部将开展“依法严打食品安全犯罪、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将组织发布一批依法惩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震慑潜在违法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重点围绕食源性疾病预防,倡导合理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产品摄入等方面,推动公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素养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一些看似正确的习惯和理念,却可能为健康埋下隐患。以下分享5种常见食品安全误区,一起来自查!
五种常见食品安全误区
当心“病从口入”
有人认为,洗菜时把菜多浸泡一会儿更干净,事实并非如此。
在浸洗蔬菜时,蔬菜表面附着的农药会溶解释放到水中。如果浸泡时间太长,这些农药会被重新吸收进来。而且浸泡时间太长,也会影响到蔬菜的品质和口感。浸泡时间在5~15分钟对农药残留的去除较均衡。
图源:视觉中国
▶误区二:鸡蛋清洗后再放冰箱❌️
鸡蛋蛋壳表面覆盖着天然胶质层(壳外膜),这层“防护服”能阻隔细菌侵入,还能延缓水分蒸发。当水流冲刷蛋壳时,这层保护膜被破坏,水渍容易携带蛋壳表面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顺着气孔进入蛋内。
因此,鸡蛋最好直接冷藏,烹饪前再清洁。如果蛋壳上有鸡粪,可以用干布或软毛刷轻轻擦拭干净后储存。
图源:视觉中国
▶误区三:现挤牛奶、羊奶更加新鲜有营养❌️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系副主任侯殿志表示,饮用现挤鲜奶可能引发布鲁氏菌病(症状包括发烧、关节痛、疲劳)、食物中毒(如腹泻、呕吐),或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关节炎或生殖系统问题),尤其对儿童、孕妇、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风险更大。
现挤牛奶和市面上售卖的牛奶营养价值是差不多的。日常生活中建议购买正规消毒过的奶制品,并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及生产许可信息。不饮用未完全消毒的牛奶、羊奶。
▶误区四:开封很久的食用油还能继续吃❌️
食用油开封后要尽早吃完。食用油包装上写的18个月,指的是“未开封”的保质期。
开封后的食用油,非常容易发生氧化酸败而变质,一般建议 2—3 个月内吃完。
图源:天津卫视
▶误区五:不粘锅涂层刮花了还在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徐超介绍,大多数不粘锅的不粘涂层通常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特氟龙,属于一种合成塑料。当不粘锅涂层脱落时,翻炒食物不仅容易粘锅,还会产生更多有害物质,增加致癌风险。
因此,如果家里不粘锅、电饭煲的涂层出现明显破损,不建议继续使用。
饮食安全“无小事”。每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都有可能让食源性疾病找上门。
预防食源性疾病
牢记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图源: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为进一步加强大众食品安全意识,预防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助你放心享用美食。
▶保持清洁
勤洗手:在食品制备和食用过程中,致病菌很容易从手转移到食品中,因此饭前、便后及接触垃圾、手机等细菌较多的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清洁水洗手。
勤打扫:餐具和厨具定期清洗、蒸煮消毒。洗碗布、抹布用后要及时彻底清洗,经常更换。厨房地面、洗菜池、冰箱等也要清理打扫。
图源:视觉中国
▶生熟分开
生畜禽肉、水产品、蛋类等可将致病菌传播到即食食品中,因此贮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保存。
同一容器处理了生的食品之后再处理熟食,可能导致交叉污染,因此生熟食品要分开使用不同的容器,使用过的容器也要彻底清洁消毒后再使用。
▶食物烧熟煮透
加工制作食物,尤其是肉、禽、蛋、水产品等时一定要烧熟煮透。对于螃蟹、螺类、贝壳等水产品,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不可取,尤其是孕妇、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尽量避免生食。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也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绝大多数微生物喜欢室温环境,若高于60℃,或者低于5℃就很难存活。温度较高时,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食物冷却后应及时放入冰箱保存。
但需注意,冰箱不是保险箱,无论冷藏、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否则也易造成交叉污染,或食物腐败变质,不仅失去最佳食用价值,还可能引发疾病。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珠海疾控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