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传统四大节日中最伤感的。唐朝诗人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清 明》诗作,流传了千百年:
乙巳清明记
张耀宇·文
一岁一清明,今又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和祭祖节,在每年仲春与暮春之交时,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是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传统四大节日中最伤感的。唐朝诗人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清 明》诗作,流传了千百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们每一个人急匆匆地行走在烟火人间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人生终有别离,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天清气明,杨柳泛青,路上行人面色凝重,脚步匆匆,山川荒野遍地是纸钱烧过后的烟尘和寄托哀思的鲜花。家乡永泰古城内更是车水马龙,十里八乡的人们一大早自发聚集到了古城内的城隍庙,在这里老大一,喝面茶,吃冷食,传承了老一辈人坚持了几百年的习俗。
最为壮观的还属正午时分,众人跟随城隍爷出府的场面,永泰古城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在古时城隍庙是官方神庙,不是民间野庙。永泰古城城隍庙内的城隍是西汉大将军纪信,汉时名将,成纪(今天水市)人。《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述,在秦汉相争的荥阳战役中,汉高祖刘邦被项羽所困,纪信假扮高祖夜出东门诈降诳项羽,得使刘邦遁出西门脱险,而纪信被项羽烧死。事后,追封纪信为“忠烈将军”,并为天水城隍,在天水但凡有城隍庙的地方都供奉的是纪信。
明代万历年间,永泰城修筑完成后,大将军纪信被朝廷封为永泰城的保护神,并永久供奉在城隍庙内护佑一方黎民。随着永泰古城子项目的顺利完工,《永泰古城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永泰古城文物保护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沉寂了很久的古城在新时代又焕发了生机。在古城内土生土长,工作生活了七十多年的永泰古城文物管理员白复荣老先生,在亲眼目睹了乙巳蛇年清明节民俗文化活动后,欣喜地逢人就说,没想到在他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古城昔日繁华再现,没想到,做梦都没想到……
清明的雨洗净尘埃,也浇灌心底的种子。有人永远留在昨天,有人带着光走向明天。荒野里行人匆匆思念欲断肠,碑前站,低声泪雨话凄凉;望苍天,天人永隔不相忘;烧纸钱,漫漫青烟自思量,来日并不方长,一别再无归期。
这个清明节最令人意外的是在爷爷的墓地,又碰见了远在兰州生活的小叔,这或许就是祖先有灵吧。看见年逾七旬的小叔,满头银发,不禁想起了去年中元节,我们叔侄在老家泉眼处相见的尴尬场面。父亲兄弟四人中属小叔最为要强,这与小叔当过兵的经历有关系。站在爷爷的墓前,我又想起了曹植的一首《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人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对弟弟的无情无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家国一理,一个家族里如果没有一个格局大,眼光远的人指路,教育和宣导,那兄弟姊妹亲戚之间就会互相攀比,杜忌各种矛盾,长辈们不努力反个来就会道德邦架下一代孩子,既无德也无能,然而将这种可怕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世世贫苦而不得翻身。而一个真正优秀的家族里老人德高望重,兄弟姊妹相互扶持,在物质上不相互记较,精神上相互协同,认知上有人助力,方向上有人引领,这样的家族才能成为兴旺的家族。
乙巳年清明祭祖各纷然,结束了一整天的踏青扫墓后,回到了大伯家中,思绪万千,回想半生走过的路,还有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节的情形。爷爷一脉的孙子辈有九人,脑海里画像为:大孙子为人实诚,二孙子沉默不语,三孙子争强好胜,四孙子见风使舵,五孙子性情中人,六孙子性格偏执,七孙子沉迷文学,八孙子大智若愚,九孙子精明世故。各自行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承蒙祖功庇佑,每一个家庭温饱无忧,日子殷实,这一切得益于新社会的发展进步,感恩党的好政策。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清明节的前夜,读了一位文友转发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大人省心:尽管祖先走了,但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没有走,他们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时时效仿先祖,以先祖为榜样,尤其是我们家族中的杰出者。我们把自己的心和精神,时时扎在我们家族、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那里,他们就是我们的根。人一旦有了根,人的精神就能成长,就像树一样。树有了根才会成长,我们的精神也是如此。我们很多人活了半辈子,越活越笨,这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没有根。一旦没有了根,我们的精神就不成长了,就会越来越僵化,到最后,甚至会如同我们的肉体那般死去。很多人的肉体还没死,但他们的精神却已经僵化、枯死了。僵化、枯死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没有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可叹的是爷爷的后人中,不乏自私自利的人,没有大格局,走不出个人的小圈子。身处困境时一副嘴脸,日子稍有好转夜郎自大,忘了来时路上别人雪中送炭的温暖。一个家族需要一个有格局的人,去引领把和舵,才会不迷失方向,才对得起沉睡于大地之下的先祖;每一个人都应有家族概念,才配得上人之称谓,否则枉来人世一趟,百年后无颜去见先祖。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卖身求荣者,为了一己私欲毁了大好山河。每一个时代都有汉奸走狗,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换得了苟且偷生。幸运的是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群为了民族复兴,挺立潮头,勇立时代潮头,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延续了华夏民族的根,成为民族之魂,被世人敬仰。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炎黄子孙,吾辈当自强,理应有自觉之担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血脉传承的因果,也是家族传承的因果。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离开的人,只是在另一个地方等我们,永远被人所铭记,就永远不会离开。
为何古人一再强调“慎终追远”,“敬重祖先”?因为清明一端连接着过往的英雄,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另一端连接着逝去的亲人,让我们在缅怀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情感的延续。清明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轮回与传承;清明就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在与逝者的对话中,领悟人生的真谛,珍惜当下,勇敢地迈向未来。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怀感恩,不忘来时路,时刻提醒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需要传承,家族需要传承。如此,整个民族的风气才会变得厚重,每个家族才会兴旺发达,这才是真正的慎终追远和民德归厚,这才是国家层面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期的真正含义所在。
乙巳清明节,记之!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来源:西域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