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太湖对话”高端访谈丨无锡:从历史坐标到人文地标的千年城脉焕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7:54 1

摘要: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无锡,是文化江南的典型代表:泰伯南奔、范蠡授业,构筑崇德尚贤的文明底色;苏轼品泉、东林读书,增添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杨家兴企、荣氏办厂,铸就实业救国的工商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蕴藏江南文脉源流的无锡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经济特质的一脉相承,留下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9月11日电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无锡,是文化江南的典型代表:泰伯南奔、范蠡授业,构筑崇德尚贤的文明底色;苏轼品泉、东林读书,增添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杨家兴企、荣氏办厂,铸就实业救国的工商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蕴藏江南文脉源流的无锡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经济特质的一脉相承,留下了深刻的坐标印记。

解码城市文化基因,促进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9月9日,新华“太湖对话”(第三期)高端访谈在北京举行。活动聚焦“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深入探讨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让鲜活的历史坐标成为独具辨识度的城市人文标识。

坚持传承保护中赓续“人文”

从人文经济学角度看,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是基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表示,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全方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

今年8月,《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这也是江苏省内首个获批的2035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彰显出无锡文化建设的力度,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于历史的尊重。

从高位出台文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近4亿元,到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编撰《无锡史》;从实施“百宅百院”改造提升,唤醒历史建筑,到锚定“百匠千品”非遗传承,保护濒危技艺;从挖掘河湖、桥梁等水利遗产300余处,到发出工业遗产《无锡建议》……近年来,无锡逐步构建起多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现文化要素在空间范围的全方位覆盖。

不仅如此,无锡还强化碎片化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合,沿古运河和环城河组织滨水开放空间及连续街巷步行空间,规划“水陆锡径”文化遗产展示路径,把历史城区散落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让更多“最无锡”空间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形成合力。

张广汉认为,无锡通过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保护与创新性活化利用,使其在城乡现代化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聚力活化发展中塑造“品牌”

文化的厚度,奠定经济发展的高度;而经济的创新,又为文化开辟新的生长维度。为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无锡正以 “锡有名景”“锡有名品”为载体,活化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品牌。

锚定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旅共生共荣,无锡构建“IP解码—场景重构—消费闭环”的发展路径,将运河文化、民乐文化、禅意文化等,转化为拈花湾禅意小镇、清名桥等一批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播的旅游场景,并借助夜经济、文创市集、实景演艺等新形态,实现文化叙事与市场转化的深度融合。

在惠山古镇,龙光塔、寄畅园、映月堂、惠山泥人博物馆等文化地标集聚成群,融合山水、园林、古迹、民俗,让游客从山、泉、镇中看到“最无锡”。今年4月,引入“二泉映月”文化大IP的惠山映月里街区也正式开街,突出非遗体验与时尚消费相结合,同期引进茑屋书店、黑胶唱片专区等50余家特色品牌,让千年惠山泉水与现代消费需求碰撞出新的火花。

聚焦地域名品与工商文化同脉相连,无锡还推陈出新银鱼、白鱼、白虾“太湖三白”,以及惠山泥人、油面筋、酱排骨“无锡三大宝”等特色地域文化符号,创新呈现形式和品牌业态培育,形成从“土特产”到“城市礼”的深刻转型。

惠山泥人厂融入现代萌趣元素重新设计“阿福阿喜”形象,并与无锡酱排骨、水蜜桃等特产糅合形成“泥人+”模式,创新销售形式,实现非遗变“潮玩”;无锡高新区以音乐为媒,规划二胡产业园,集聚企业近20家、二胡品牌10余个,举办高规格乐器展、演奏会,推动“民乐之乡”阔步走向“音乐之都”;宜兴紫砂突破茶具单一功能定位,开发出香器、文房摆件等新品类,并借力网络直播等数字化浪潮,线上预售常被“秒空”……

如今,无论是《二泉映月》的广泛传播,还是惠山泥人在IP设计中焕发新生,传统文化不再是被封存的遗产,而是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塑造城市品牌的活水源泉。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冯巧玲称,无锡兼具中式日常的“油盐酱醋茶”与诗意生活的“琴棋书画诗酒花”,从惠山古镇、寄畅园的园林风雅,到《二泉映月》的艺术魅力、精工制造的产业实力,完全有能力向国际游客讲好中国江南故事。

锚定讲好故事中输出“模式”

从无锡到北京,9日举办的新华“太湖对话”让“锡有名品”“锡有名景”等特色品牌、非遗文化走进首都舞台,变的是坐标,不变的是求解:文化如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量?

当前,无锡以人文经济学为笔,在太湖之畔写下“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鲜活注脚。其既有顶层设计的“高度”,也有市井烟火的“温度”;既有保护规划的“尺度”,也有产业赛道的“速度”;既有遗产活化的“厚度”,也有数字赋能的“锐度”,成为观察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最佳窗口”。

清华同衡规划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分院院长张谨认为,无锡在人文积淀、社会形态及历史演进方面的经验,能够为全国的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与路径指引,并建议积极探索文化蓝领学校、文创数字资产等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表示,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集聚效应和生态构建,无锡呈现出“硬核科技和柔性人文”相辅相成、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局面,建议未来要加快构建覆盖金融、人才、技术等多维度的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形成要素齐备、企业协同、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

“每一次来无锡,总能在熟悉的街角发现惊喜。”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钱勤学这样描绘下一章的无锡画卷:文脉嵌入产业、生态融入生活、科技加持艺术、社区共享成果。未来,无锡将继续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体、以创新为翼,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方案”。(殷晴 王璐璐)

编辑:郭睿思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