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革命精神 | 南泥湾精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08:32 1

摘要: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

南泥湾精神

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

在陕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

精神内核

南泥湾精神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勇于创造、敢为人先

●同心同德、上下一致

●冲锋陷阵、奋勇争先

南泥湾精神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地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的核心和本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面对日军的“扫荡”、“蚕食”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看,三五九旅的战士们迎难而上,没有住的地方就在树林里露营,没有粮食就徒步背粮运盐,没有菜吃就上山挖野菜,没有生产工具就自己打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种30余万亩土地,年产粮900余万斤,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南泥湾的军垦屯田是一项创新实践。朱德总司令提出实行垦荒屯田,体现了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创造、敢于人先的精神。放下钢枪,扛起锄头,从战场来到荒原,“场景”变了,体制、观念、思路都要随之而变。为此,三五九旅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造。初到南泥湾,部队无论是垦荒生产还是生存立足都陷入极大的困难。三五九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根据山地、坡地、平地的不同条件,创造了不同的开荒方法,大大提高了开垦效率。针对当地水源充足、沼泽较多的实际情况,打破了陕北旱地的种植传统,开辟稻田,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并且除了开荒种地,还办起了工业,搞起了运输,做起了生意。在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下,他们成立军民合作社,推销土货和自己工厂生产的毛毯、皮鞋、毛巾、布鞋、牙刷、牙粉、陶器、糖果、麻纸、墨水、日记本等商品。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凡是出现困难的地方,领导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毛泽东同志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同志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周恩来同志被评为纺线能手,任弼时同志夺得第一名。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手臂无法拿镢头开荒,就亲自给战士们做饭,并挑送上山。“模范团长”陈宗尧不顾身体多次负伤,跟战士们一样劳动。负责组织全旅生产工作的359旅后勤部政治委员罗章,随身带着一把大镢头,走遍了全旅各个生产点,由于过度劳累跌进深沟受了重伤。营连干部,更是与战士们一同劳动、生产和学习。这种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同样是南泥湾精神的重要内容。

南泥湾最典型的先锋精神表现,就是那条唯有在南泥湾开荒中才能见到的“不得早到、不得迟退”的罕见规定,它最典型、最突出地体现了南泥湾拼搏精神的典型特征。因为全体干部战士个个争先,为了多开荒,他们上工越来越早,收工越来越晚,这会过度消耗体力,是不可持续、也是不科学的方法。为了保持战斗力,所以三五九旅发出了这样奇特的禁令。但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干部战士精神面貌,则是一种像在战场上一样奋不顾身、冲锋陷阵争当先锋精神。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致力于开拓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深化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南泥湾精神,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样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源泉。它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仆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而且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为我们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今天,我们更要弘扬南泥湾精神,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我们要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南泥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历史背景

南泥湾精神,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动体现。这一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1941年春,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和“清乡”,以及国民党顽固势力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陷入极大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边生产、边打仗,谱写了革命战争史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

当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叫嚣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的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要靠群众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毛泽东当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0年,朱德总司令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1941年春,八路军在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战胜重重困难,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2月,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

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歌曲脍炙人口,更使得南泥湾家喻户。

南泥湾精神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结果,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这一精神财富,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内容来源:人民网 - 人民日报、人民网 - 光明日报、人民网 - 新华网

图片来源:人民网 - 光明日报、共产党员网 - 新华社

来源:鄂温克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