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天大校歌中的“花堤霭霭”具象化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04:23 1

摘要:1895年,北洋大学初创时的校址就在位于海河岸边的博文书院旧址,此处主体区域现为海河中学使用。这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也是天津大学的第一个校址。

在天津大学的校园里

春天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绽放

为校园披上了一层绚烂的色彩

漫步在校园的师生

不由地哼起《天津大学校歌》

“花堤霭霭,北运滔滔

巍巍学府北洋高......”

放眼望去

桃花、梨花、海棠朵朵开

校歌中“花堤霭霭”的景象

仿佛在此刻具象化了

然而校歌中所唱的“花”是哪种花?

这句歌词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吗?

桃花堤上,藏着北洋的“第二故乡”

1895年,北洋大学初创时的校址就在位于海河岸边的博文书院旧址,此处主体区域现为海河中学使用。这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也是天津大学的第一个校址。

博文书院旧址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进占天津,北洋大学堂校址被德军占为兵营,学校被迫迁址到西沽武库重建,背靠位于红桥区千年运河畔的桃花堤

1903年教学主楼建成,开始复校上课。因为该校为光绪皇帝御笔硃批建立,因此,新建的教学主楼的大门上方镶嵌带有皇权特征的团龙图案,故有“龙牌大学”之称谓,这便是桃花堤畔北洋大学的“第二故乡”。

1903年北洋大学主教学大楼建成

北洋学子的到来,给桃花堤带来了复苏。师生们多次在运河南岸植桃栽柳,使桃花堤成为津门百姓春日踏青赏花的胜地。“桃花堤”逐渐成为津门的桃源仙境,享誉天津乃至全国,而北洋大学堂乃津门文脉之首,中国高教之最,声名远播海内外。

战火之花,校歌唱响救国的时代号角

1934年12月3日,一则刊登在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周刊》上的"征集校歌启事"引起师生热议:"本院……近拟编纂院史,并拟征集校歌。尚望全国北洋先后毕业各同学,本其发扬母校精神之热忱,各抒伟见,激励后生。并附录校歌未定稿于后……"

后附校歌未定稿:“武库宏开,葱茏佳气绕楼台。是我最悠久中华学府,文化胚胎。北运河流兹润泽,西沽桃李遍培栽。炼欧美,铸通材。综土木机电冶金采矿,育成建设人才。看外交司法峥嵘头角,工商路矿,蜚腾声誉,尽皆实事求是中来。劝同侪,好继续共同努力,永使我北洋光华发越,普照埏垓。”

从文学鉴赏角度而言,这篇"校歌未定稿"堪称文辞优美,器宇轩昂,用来作为大学校歌,已是难得佳作。然而时任北洋大学校长的李书田却并不满意。在李书田看来,当时的天津、华北,哪里还有什么"葱茏佳气"?日本侵华战争阴云笼罩,家国命运艰危,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正在逼近,只怕早已是"黑云压城"!

李书田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所大学的校歌,不应仅仅是彪炳“悠久学府”“文化胚胎”的堂皇辞令,而应该唱出时局危难,唱出家国兴亡,唱出北洋师生于家危国难之际的担当!抱定这样的精神信念,李书田找到当时中国音乐界的两位巨擘——萧友梅和廖辅叔,请两位大师谨以北洋大学之精神风骨,殚精竭虑,谱写校歌。

1935年8月,在北洋大学四十周年校庆之际,由萧友梅作曲、廖辅叔作词的《北洋大学校歌》正式确立。校歌旋律雄浑,词意精练,内涵深远,既体现了北洋大学的办学精神与优良传统,更强调了学校以工科见长、注重实践的特色。校歌从北运河和桃花堤唱起:“花堤霭霭,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2年,学校迁址到卫津路六里台与八里台之间。原北洋大学旧址现为河北工业大学东院。“国立北洋大学”“北洋工学院”南大楼、北大楼在桃花的掩映下,巍然屹立。

北洋大学校门、团城旧址

北洋大学南大楼旧址

北洋大学北大楼旧址

“龙牌大学”因有“桃花堤”而添彩,“桃花堤”因有“龙牌大学”而增辉。“桃花堤”和“龙牌大学”是天津的百年名胜,“学府花堤”是近代天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交融的杰作,是天津城市的骄傲,也成为天大闪亮的风景名片。

今日花堤,仍是天大人的精神坐标

如今,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和北洋园校区,分别设有花堤路和花堤道,以此铭记学校与桃花堤的深厚渊源,传承北洋精神文脉。而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校园里面开满了海棠花,原因是在卫津路校区破土动工之初,由于学校土壤的含盐量非常高,许多植物不易成活,但是海棠耐盐碱性好,适应力顽强,于是师生在水利馆周边种下首批海棠。

不仅如此,曾经天大全校师生员工与建筑工人仅用半年多的时间,便在昔日的沼泽地上建起初具规模的高等学府,创造了一年建一所大学的中国高校建设史上的奇迹。在天大人亲手建造的校园里,海棠恰似一位深沉的见证者,开花结果,繁衍满园。

1957年4月10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约瑟夫·西伦凯维兹来到天津大学,参观了实习工厂和水利馆等处,并受邀发表即兴演讲。周总理鼓舞全体天大师生“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彼时,校园里的海棠春意正浓。

悠悠岁月流淌,葳蕤繁花盛放,海棠在天大校园中已开枝散叶六七十载,如今卫津路校区有海棠800余株,北洋园校区现有海棠1300余株,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海棠树下许下“不从纸上逞空谈”的青春誓言。

每当春天来临,在校的师生、远游的学子、定情的恋人、白首的学长,都一齐期待着“春回天大看海棠”,“海棠季”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青春名片”。海棠蓬勃开放之日,便是我们相逢之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数迁校址,几易校名

18952025

从桃花堤到海棠堤

《天津大学校歌》已传唱90年

这座历经三个世纪的巍巍学府

始终践行“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誓言

愿每一位北洋人、天大人

也能如天大繁花般

在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绽放

续写“花堤蔼蔼,北洋高”的传奇

内容综合 / 天津大学新闻网 天津广播 往期推送

编辑 / 梁绍楠

图片来源 / 裴煊 黄维旻 游思行 张晨昊 高龙雨

视频来源 / 天津大学电视台

排版 / 胡晓雪

审核 / 王鑫 梁绍楠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

跟小天一起

为“花堤霭霭的天大”

来源:天津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