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只是吐槽了一句‘别去这家黑店’,没想到银行卡里瞬间少了5万。”近日,一位拥有十几万粉丝的小红书博主在视频中懊悔自述。几年前他发布的一条“避雷帖”,被商家以名誉侵权为由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其赔偿5万元并公开道歉。事件经@经视直播 报道后,#男子发避雷帖被商家
从“避雷帖”到赔5万:一次差评如何变成法庭败诉? ——给5亿网民的“指尖安全”指南
“我只是吐槽了一句‘别去这家黑店’,没想到银行卡里瞬间少了5万。”近日,一位拥有十几万粉丝的小红书博主在视频中懊悔自述。几年前他发布的一条“避雷帖”,被商家以名誉侵权为由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其赔偿5万元并公开道歉。事件经@经视直播 报道后,#男子发避雷帖被商家起诉赔5万#迅速冲上今日头条热榜,阅读破3亿。一条差评,为何代价如此沉重?记者梳理判决书、采访法律专家与平台审核负责人,为网民还原“差评—诉讼—败诉”全流程,并给出“指尖安全”五步法。
一、一条“情绪帖”的48小时失控
判决书显示,被告博主当晚在餐厅等位40分钟,因服务员未第一时间倒水,便在社交平台连发两条动态:“黑店!服务态度堪比讨债”“谁去谁冤种”。帖子附有一张现场照片,配文“脏乱差”。该内容获2.3万转发,评论区出现“抵制”“举报”等字眼。餐厅次日营业额骤降30%,商家公证取证后起诉。法院认定:被告未能举证“脏乱差”事实,且使用“黑店”等贬损性词汇,构成对法人名誉权的侵害,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律师拆解“败诉四要件”
上海邦信阳(武汉)律师事务所罗胜律师表示,同类案件商家胜诉通常具备四要件:
指向明确:文案出现店铺名、定位或照片可识别;内容失实:消费者无法提供照片、视频、消费小票等客观证据;主观恶意:使用“黑店”“诈骗”“垃圾”等带有侮辱性质的词汇;损失因果:商家提交客流数据、订单流水、公证材料,证明营业额下滑与网帖存在时间上的因果链。 “如果缺一项,结果可能完全不同。”罗胜提醒。三、平台:一年下架42万条“不实差评”
某头部生活服务平台安全事务负责人透露,2023年平台共接到商家“恶意差评”投诉52万起,经第三方审核,42万条被下架或折叠,其中1.2万账号被扣分禁言。“消费者以为只是‘随口一说’,但算法会放大,对商家是真实伤害。”该负责人称,平台已上线“差评举证”通道:用户晒单若含“倒闭”“别来”等敏感词,系统会弹窗提示“请上传照片或视频佐证”,否则限流。
四、专家:合法差评的“三有一不”原则
武汉商学院熊文杰教授给出“指尖安全”口诀: “有票”——保留小票、发票、订单截图; “有图”——拍摄问题菜品、环境视频,最好带时间水印; “有描述”——客观写明事实经过,避免情绪化形容词; “不造谣”——不捏造、不拼接、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网络不是情绪垃圾场,而是公共广场。”熊文杰建议,消费者可先走12315、平台客服等渠道,无果后再考虑公开评价,“真相比情绪更有力量。”
五、给5亿网民的“避雷”指南
先私后公:与商家沟通30分钟无果,再上网;用证据说话:照片、录音、第三方见证人;描述具体:写“等位40分钟”而非“服务垃圾”;禁用侮辱词:把“黑店”换成“个人体验不佳”;限时自查:发帖24小时内,如证据不足主动删改,可大幅降低被诉风险。 罗胜补充,民法典第1024条已明确法人名誉权,2021年至今全国同类判决超1200件,消费者败诉率约43%,“‘我已经删帖’不是免责理由,截图公证后仍可能被追责。”结语
“给差评”是消费者的监督权,但权利也有边界。一次轻率的情绪宣泄,可能让自己付出真金白银,更可能让真实的声音被“狼来了”效应淹没。下一次按下“发布”前,不妨问问自己:我所说的是事实吗?有证据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让子弹先飞一会儿——毕竟,5万元的学费,谁也交不起第二次。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