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道士自己的寿命,道士:比我多活一天,朱元璋:斩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02:31 2

摘要:在众多花朵里,菊花常被文人雅士比作清高和坚韧不拔的代表,但那首《咏菊》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菊花描绘得威风凛凛,仿佛要跟强劲的西风一较高下。写出这样豪气冲天诗句的,竟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农民皇帝。

花儿都开我未开,一开惊艳全都呆。誓和秋风斗一斗,满身披上金铠甲。古往今来文人雅,爱以景物来抒怀,尤其是花常入诗,笔墨挥洒情满怀。

在众多花朵里,菊花常被文人雅士比作清高和坚韧不拔的代表,但那首《咏菊》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菊花描绘得威风凛凛,仿佛要跟强劲的西风一较高下。写出这样豪气冲天诗句的,竟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农民皇帝。

这位皇上早年间吃过不少苦,当过和尚,还做过乞丐,可后来他却得到了所有人都眼馋的荣华富贵。那时候,前一个朝代乱了套,好多有权有势的人都想抢那把龙椅。没想到,最后是这个出身平凡的人打败了所有对手,一跃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这位皇上就是大明朝的建立者,叫朱元璋。

这位皇帝威风凛凛,可偏偏有人敢惹他生气。有个道士在朱元璋问自己能活多久时,回答说:“您只比我多活一天。”这话让朱元璋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把他拉出去砍了。

古人特别尊敬道士,就连不少皇上都把道士的话当圣旨一样,可奇怪的是,朱元璋却二话不说,直接就把那个道士给杀了。

【朱元璋问寿江湖道士】

洪武元年一月,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把都城定在应天府,还定了年号为洪武。从这时候起,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统一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这位平民天子,跟许多出身贵族的皇帝比起来很特别,他的家族在成为皇族前,就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老百姓。

唐朝时候有个叫李渊的,他早就是唐国公了,他们家族老一辈里出了不少大人物,像李广、李虎这些,一代接一代打下了李家的江山。到了宋朝,赵匡胤这家伙,他的祖宗在唐朝时就已经是很有名的贵族啦。

就连三国时期那个靠卖草鞋起家的蜀汉第一位皇帝刘备,也经常自豪地说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并且总是时不时地提起这事儿。

这么看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可真不容易。正因为这样,他坐上皇位后特别心疼老百姓,对那些贪官污吏下手特别狠,只要被发现贪污,不管贪了多少,一律都砍头惩罚。

由于深知老百姓的辛苦,朱元璋对官员管理得很严,并且他经常换上便装出去走走,亲自瞧瞧百姓们的生活过得怎样。

有一次,朱元璋外出溜达时,瞧见一堆人围得严严实实挺热闹,就忍不住拉着手下一起凑过去瞧瞧。

护卫挤开人群,那些被挤开的人起初还嘀咕了几句,但一瞅见朱元璋威风凛凛、气度不凡,身边护卫又个个凶巴巴的,连忙又往边上挪了挪。

大家让开之后,朱元璋瞧见了一位浑身散发着神秘气息的云游老道。

这位老道盘腿坐在地上,穿着一身青色的衣服,从他说话的样子就能瞧出他挺有能耐,而且说话口气还不小呢。

这位道士说自己能算出人的寿命,还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证明。但朱元璋越听心里越犯嘀咕,开始动起了考验的念头。朱元璋对道士说:“那你也帮我算算看吧?”

这时候,道士忍不住咧嘴一笑,他在这儿磨了半天嘴皮子跟老百姓套近乎,其实心里打的不是这主意,因为这些普通老百姓,能有几个钱嘛。反观朱元璋这人,一看就气度不凡,身边还跟着一大帮随从,道士感觉今儿个自己是撞上大运,逮到条大鱼了。

鱼被钓起来了,道士也准备施展手段了,但朱元璋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道士有点懵,他问道士:“你能算出我还能活多少年吗?”

这会儿道士心里有点发慌,他刚才为了显示自己厉害,说了大话,没想到真有人问起自己还能活多久。道士可不敢随便乱说。瞧这位大人物的气派,明显不是普通人,这么问肯定是想找他的麻烦。万一说错话,今天这条命可能就交代在这儿了。

想了一会儿后,道士突然有了主意,他立刻回答说:“就比我多活那么一天。”

要是换个人来说这话,哪怕他原本想刁难那道士,估计也不敢轻易动手杀人。毕竟,古人对阴阳生死这些事特别忌讳,都说“宁可相信它有,不可信它没有”。虽说道士这话可能得罪人了,但也不至于因此就丢了性命。

这话一说出口,那位站在道士跟前、原本显得很有气派的老者脸色马上就沉了下来,旁边的侍卫们也都瞪圆了眼睛,一副生气的样子。道士心里虽然直打鼓,但脸上还是装出一副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道士模样。

没想到老人的一句话,立刻让道士紧张起来,朱元璋马上命令,把人带走杀掉。

两旁的侍卫迟疑了片刻,但皇帝的眼神示意让他们决定服从命令。一直安坐的老道士突然开始恳求饶命,四周的百姓也吓得纷纷向朱元璋投去胆怯的目光。

但朱元璋又补了一句:“要是我明天还活着,那家伙肯定就是个骗子。”说完,他就带着手下和老道士,自己走在前头,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走了。

【朱元璋为何要杀道士】

遇到路边装神弄鬼骗钱的道士,朱元璋才不会听信他们那一套瞎扯,他更喜欢自己动手查清楚真相。不说朱元璋杀人那档子事,光是他这种不信邪、靠实践检验的态度,就很贴近现在人不把鬼神当回事儿的开明想法。

但如果用古人的眼光来看,朱元璋的做法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毕竟,如果那老道士真能看透人的生死,那朱元璋在老道士去世第二天不就该没命了吗?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想杀人,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皇帝,竟然被一个老道士拿自己的性命来要挟,这让他非常生气。

古代时候,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而皇帝最不乐意的就是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朱元璋本是平民百姓,历经千辛万苦才当上了高高在上的皇帝,怎能容忍被一个普普通通的老道士给要挟呢。

说起来,看看历史书就知道,朱元璋对待那些算命先生,一直都是看情况用的。对他有利的,他就高兴接受;像那个老道士那样说话的,最后就只能落得个掉脑袋的结果。

在元朝末年,到了至正四年那会儿,朱元璋还是个沿街乞讨的小和尚。由于老家遭了大难,他没办法只能去庙里当了和尚。可谁曾想,刚做了不到一个月的和尚,庙里因为养不起太多出家人,就把他们都赶了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外面讨生活。

那时候的朱元璋正处在人生最倒霉的时候,有一天,在路边讨饭时,他碰到了一位看上去很有仙气的老道士。

当人不顺心的时候,往往会想着求神拜佛,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心里七上八下的,拿出自己讨来的那点饭钱,请道士帮他算算未来的路。

老道抬头仔细瞅了瞅朱元璋,见他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子不凡的气概。于是,他点了点头,让朱元璋随便写个字,说是要通过这个字来瞧瞧他的未来。

朱元璋随手写了个“帛”字,没想到那道士瞅瞅字,又瞅瞅朱元璋,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脸色却越来越奇怪,最后干脆丢下摊子,冲着朱元璋就跪下了。

朱元璋满心疑惑,开口便问:“老先生,您看我这字,是不是有啥不对劲的地方啊?”

道士显得特别恭敬,一点都不敢马虎,他回答说:“在您面前,我哪敢自称先生啊。您刚才写的‘帛’字,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如果把它上下拆开,不就是当今最尊贵的人名字的头和尾嘛。再加上看您的面相,将来您肯定大有作为。”

这段关于朱元璋和道士的小故事,从那以后经常被朱元璋挂在嘴边,每当说起,旁人都会感叹,朱元璋真不是一般人,命中注定要有大作为。

但过了好些年,又有个算命先生给朱元璋算命,可这回朱元璋一听结果,就立刻下令杀了他。这当然是因为算出来的命数不合朱元璋的心意。像朱元璋这样的人物,才不会相信什么能预知生死的鬼话呢。

要是道士讲的话对自己有好处,就觉得这是老天爷的安排;要是道士讲的话对自己没好处,就觉得人能胜过天意。

老道士遇害后,周围看到这一幕的路人都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还有人私下嘀咕,这家伙怕是命不久矣。

但接下来的几天里,朱元璋老是往这条街上跑,就好像在用自己的平安来证明那道士的话纯属胡说八道。跟在他身边的侍卫们这几天吓得要命,可朱元璋自己却一点也没觉得有危险,到处溜达,什么都不忌讳。

过了几天,朱元璋还是好端端的,大家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那个道士啥本事也没有。

洪武三十一年时,朱元璋因为生病去世了,他把皇位传给了太孙朱允炆,去世时他已经七十一岁了。在那个时代,能活到这么大岁数,真的是很长寿了。

【古时天下闻名的奇士】

给朱元璋算命的那个道士,自以为聪明却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真是活该。不过,让人好奇的是,古代那些能预测吉凶祸福的神秘人物,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比如说唐朝那会儿有个特别有名的道士叫袁天罡,他活着的时候到死后都发生了好多离奇的事儿,让后人深信不疑,甚至有的人还把他叫做一代奇人。

袁天罡活在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那时候他在洛阳,杜淹、王珪和韦挺这三个日后会名垂青史的大人物,还都没当上官,也没啥名气,就一块儿去找袁天罡,想让他给自己算算以后的运气咋样。

跟袁天罡聊了一会儿后,他对这三个人的评价特别高。他说,杜淹因为特别有文采,能靠文章得到好机会,将来肯定能做大官;王珪呢,十年内就能升到五品官;韦挺嘛,他会走武将的路子,在军队里会有很长久的发展。

三人听后乐开了花,但袁天罡又加了一句,说他们三个虽然官路一开始会很顺,可将来都得丢官,不过只要能熬过这一关,以后的仕途就平平坦坦了。

没想到,杜淹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先是在王世充手下当上了吏部尚书,后来投靠李世民,又谋了个文学馆学士的好差事,前途一片光明。但可惜啊,因为杨文干那档子事,杜淹被拖下了水,最后被判流放到了巂州。

唐朝一建立,王珪就从终南山出来找官做,被太子李建成看重,一路升到太子中允,成了太子的亲信。但好景不长,因为杨文干那档子事,他和他的铁哥们杜淹一起被贬到了巂州。

韦挺原本在李建成手下当太子左卫骠骑,但也是因为杨文干那档子事,他被发配到了巂州。

三位官员曾经仕途顺畅,一帆风顺,但后来因为同一件事情受到牵连,都被革职了。不过,等那件事情的风头过去后,他们又先后被朝廷重新起用。王珪最后做到了吏部尚书的高位,杜淹更是当上了大唐的宰相,韦挺也升为了御史大夫。

到了朱元璋那时候,也有个特别厉害、大伙儿都知道的人物,他就是朱元璋的智囊刘伯温。后来的人们都说,这位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高手,有把人心都看透的能耐。

1368年的一天,朱元璋拿起一个吃了半拉的烧饼,用它盖住,想试试刘伯温猜事儿到底有多灵。

刘伯温走进大殿,朱元璋就问他:“先生您算术厉害,猜猜我碗里装的啥?”刘伯温瞄了一眼,很快就说:“这东西一半像太阳一半像月亮,还被金龙啃了一口,我猜啊,这碗里装的是烧饼。”

接着,他们俩聊起了当今朝廷的情况、国家的走向还有以后的形势,就这样,一首《烧饼歌》在民间慢慢传唱开了。

整篇文章总共有一千九百多个字,包含了四十多首暗含谜语的歌谣。

这些特别的人因为对人心特别敏感,又能看清天下大事的走向,所以被称为奇才。但话说回来,他们能不能说服并遇到懂得欣赏自己的英明君主,才是决定他们能否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关键。否则,就算再有本事,也可能被埋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来源:眾說烽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