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2960.2-2025英文版翻译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车载终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5:55 1

摘要:The following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ain provisions which, through normative reference in this text, constitute essential provisi

ChinaAutoRegs|GB/T 32960.2-2025英文版翻译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车载终端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emo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Part 2: On-Board Terminal

CONTENTS

Foreword

Introduction

1 Scope

2 Normative References

3 Terms and Definitions

4 Requirements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4.3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5 Test Methods

5.1 Functional Testing

5.2 Performance Testing

Annex A (Normative) Test Method of Temperature Cycling Durability Life

A.1 Test Procedure

A.2 Number and Duration of Temperature Cycling Durability Life Test Cycles

Bibliography

1 SCOPE

This document specifi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onboard terminal of remo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RSM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describes the corresponding test methods.

This document is applicable to the integrated and independent onboard terminals.

2 NORMATIVE REFERENCES

The following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ain provisions which, through normative reference in this text, constitute essential provision of this document. For dated references, only the edition cited applies. For undated references,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referenced document (including any amendment) applies.

GB/T 18655-2025 Vehicles, boat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Radio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on-board receivers

GB/T 19951-2019 Road vehicles—Disturbances test methods for electrical/electronic component from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GB/T 21437.2-2021 Road vehicles—Test method of electrical disturbances from conduction and coupling—Part 2: Electrical transient conduction along supply lines only

GB/T 21437.3-2021 Road vehicles—Test method of electrical disturbances from conduction and coupling—Part 3: Electrical transient transmission by capacitive and inductive coupling via lines other than supply lines

GB/T 28046.1-2011 Road vehicle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Part 1: General

GB/T 28046.2-2019 Road vehicles—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Part 2: Electrical loads

GB/T 28046.3-2011 Road vehicle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Part 3: Mechanical loads

GB/T 28046.4-2011 Road vehicle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Part 4: Climatic loads

GB/T 32960.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emo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Part 1: General principle

GB/T 32960.3-202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emo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Part 3: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data format

GB/T 32960.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emo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Part 4: Conformance test

GB 34660-2017 Road vehicles—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GB/T 45086.1-2024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on-board positioning system—Part 1: Satellite positioning

GB 45672-2025 On-board accident emergency call system

GM/T 0008 Cryptography test criteria for security IC

3 TERM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document,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given in GB/T 28046.1-2011, GB/T 32960.1, GB/T 32960.3-2025, GB/T 32960.4 and GB/T 45086.1-2024, as well as the following apply.

3.1 integrated onboard terminal

the onboard terminal designed to be integrated into other device or system of the vehicle

3.2 independent onboard terminal

the onboard terminal designed as an independent device or system

3.3

数字签名digitalsignature

附加在数据单元上的数据或对数据单元所作的密码变换。

注:这种数据或变换用于数据单元的接收者确认数据单元的来源和完整性,并防止数据被人(例如接收者)伪造或抵赖。

3.4

密钥key

用于控制密码变换操作的符号序列,为非对称密钥对。

注1:密钥包括公钥和私钥,私钥用于签名或解密,公钥用于验签或加密。

注2:密码变换操作是指加密、解密、密码校验函数计算、签名生成或签名验证等。

4 要求

4.1 一般要求

若车载终端和其他信息交互系统共用硬件,则整个设备软硬件也应满足本文件的要求。

4.2功能要求

4.2.1激活

车载终端在首次使用时应进行激活。激活信息应通过具备硬件安全保护机制的汽车芯片中存储的私钥添加数据签名后传输至服务端平台。激活信息应包括芯片标识号(ID)、储存在汽车芯片中的公钥和车辆识别代号(VIN)。

4.2.2时间和日期

车载终端在每次启动后采集数据前,应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网络时间协议(NTP)或其他校准源等进行时间校准。

车载终端应提供时间和日期。时间应精确到秒,日期应精确到日。校准后的时间与标准时间相比时间误差宜在±5s范围内。

4.2.3定位

车载终端定位应符合GB 45672-2025有关定位位置信息要求的规定(环境要求除外)。

注:本文件规定的M类、N类车辆相关要求分别指GB 45672-2025中M1类、N1类车辆相关要求。

4.2.4数据采集

车载终端在每次唤醒工作后,所采集的实时数据应至少满足GB/T 32960.3-2025中公共平台要求的数据上传项,采集频率不应低于1Hz。

4.2.5数据存储

4.2.5.1采集数据存储

车载终端应将采集到的实时数据保存在内部存储介质中。

4.2.5.2存储容量

车载终端内部存储介质容量应满足至少7d的实时数据存储。车载终端内部存储介质存储满时,应具备内部存储数据的自动循环覆盖功能。

4.2.5.3数据可读性

车载终端内部存储的数据应具有可读性。

4.2.5.4断电存储

车载终端断电停止工作时,应完整保存断电前保存在内部介质中的数据。

4.2.6数据传输

4.2.6.1车载终端应具有将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发送到企业平台的功能。

4.2.6.2车载终端上传到企业平台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应符合GB/T 32960.3-2025的相关要求。

4.2.7数据补发

车载终端通信异常时,车载终端应将采集的实时数据存储到本地存储介质中,等待通信恢复正常后进行实时数据的补发,补发数据及方式应符合GB/T 32960.3-2025的相关要求。

4.2.8数据安全性

车载终端应配备具备硬件安全保护机制的汽车芯片。汽车芯片应满足以下要求:

---具备一个唯一的芯片标识ID(简称“芯片ID”)。芯片ID由四位芯片型号标识符和车辆生产企业自定义的最多十二位字符组成;

---存储芯片ID和密钥。芯片ID和公钥可以读取,私钥不可读不可改;

---安全等级满足GM/T0008安全等级2级要求或产品安全保证级别不低于EAL4+级要求或者满足汽车芯片信息安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

---密钥长度不低于256bit。

车载终端应提供技术可行的安全策略,保证产品各种性能和功能处于安全范围内。车载终端不应存在由汽车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漏洞平台6个月前公布且未经处置的高危及以上的安全漏洞,保证存储数据安全性。

注:硬件安全保护机制是指为满足汽车系统在完整性、机密性、可用性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而设计的,由汽车芯片电路实现的信息安全功能。

4.2.9注册

车载终端应具有支持远程方式在企业平台上注册功能。

4.2.10独立运行

车载终端在供电异常断开后,应能够维持运行,具有保证车载终端独立运行10min以上的能力,在独立运行期间车载终端应能够正常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及数据补发。

注:数据指GB/T 32960.3-2025中规定的相关数据。

4.2.11远程控制

车载终端宜有自检、远程查询、远程参数设置和远程升级等功能。

4.3性能要求

4.3.1电气适应性能

4.3.1.1启动时间

车载终端从加电运行到实现实时数据采集的时间不应超过120s。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2工作电压范围

车载终端工作电压范围应满足表1的要求,按照5.2.1.2的试验方法,试验中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表1工作电压范围

单位为伏特

直流供电系统(Un) 最低工作电压(USmin) 最高工作电压(USmax)

注:针对48V供电系统,工作电压范围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3.1.3叠加交流电压性能

按照5.2.1.3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4供电电压缓降和缓升性能

按照5.2.1.4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5供电电压瞬态变化性能

4.3.1.5.1供电电压瞬时下降

按照5.2.1.5.1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5.2复位特性

按照5.2.1.5.2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6反向电压性能

按照5.2.1.6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7参考接地和供电偏移

按照5.2.1.7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8开路

4.3.1.8.1单线断开

按照5.2.1.8.1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8.2多线断开

按照5.2.1.8.2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1.9短路保护

按照5.2.1.9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注:本试验不适用于具有金属屏蔽层的通信线(如射频信号线)和非电信号通信线(如光纤)。

4.3.1.10绝缘电阻

按照5.2.1.10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环境适应性能

4.3.2.1温湿度范围

车载终端在车辆主电源供电条件下贮存环境温度范围和工作环境温湿度范围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温湿度范围

汽车上安装位置 贮存环境温度

℃ 工作环境温度(Tmin~Tmax)

℃ 工作环境相对湿度

%

乘客舱内太阳直射处 -40~95 -40~90 25~75

车辆其他位置 -40~90 -40~85 25~75

注1:安装在车顶处的智能天线终端产品按乘客舱内太阳直射处判定。

注2:工作环境相对湿度是指常温条件下的相对湿度。

4.3.2.2耐机械振动性能

按照5.2.2.1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车载终端不应出现损坏,且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3耐机械冲击性能

按照5.2.2.2进行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不应出现损坏,且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4外壳防护性能

按照5.2.2.3进行试验,车载终端外壳防护等级根据车载终端安装位置的常规试验和要求见GB/T 28046.4-2011中表A.1,车载终端所有功能处于GB/T 28046.1-2011定义的C级,试验后,车载终端不应出现损坏,且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5低温贮存

按照5.2.2.4进行试验,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6低温运行

按照5.2.2.5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7高温贮存

按照5.2.2.6进行试验,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8高温运行

按照5.2.2.7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9温度梯度性能

按照5.2.2.8进行试验,试验中,不应损坏,在每个温度点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10湿热循环性能

按照5.2.2.9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2.11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

按照5.2.2.10进行试验,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3电磁兼容性能

4.3.3.1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抗扰度

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抗扰度试验脉冲严酷程度符合GB/T 21437.2-2021中表A.1中Ⅲ级或表A.2中Ⅲ级的要求,按照5.2.3.1进行试验,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功能应符合GB 34660-2017中表7的要求。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或数据补发功能应正常。

4.3.3.2耦合电瞬态发射抗扰度

耦合电瞬态发射抗扰度试验脉冲严酷程度符合GB/T 21437.3-2021表B.1中Ⅲ级或表B.2中Ⅲ级的要求,应按照5.2.3.2进行试验。试验中,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功能应正常;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或数据补发功能应正常。

4.3.3.3辐射抗扰度

辐射抗扰度应符合GB 34660-2017中4.7的要求,应按照5.2.3.3进行试验。试验中,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功能应正常;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或数据补发功能应正常。

4.3.3.4静电放电抗扰度

静电放电抗扰度应符合GB/T 19951-2019表C.1中直接接触放电±6kV和表C.2直接空气放电±15kV的要求。按照5.2.3.4进行试验,试验后,不应损坏,车载终端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

4.3.3.5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性能

辐射发射性能应符合GB/T 18655-2025中表8和表9等级3限值的要求;传导发射性能应符合GB/T 18655-2025中表6等级3限值的要求。

4.3.4可靠性性能

车载终端使用寿命按照5.2.4进行试验,预测寿命值不宜低于8年。

5试验方法

5.1功能测试

5.1.1激活

车载终端接通电源首次启动时,进行激活操作,车载终端激活信息通过具备硬件安全保护机制的汽车芯片中存储的私钥添加数字签名后传输至测试端平台。判定上传报文数据格式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中表B.3,激活成功后功能是否正常。

5.1.2时间和日期

车载终端初次上电与测试端平台建立连接并向测试端平台发送实时数据。读取车载终端内部存储的采集数据与测试端平台上的数据,记录数据时间格式,判定数据时间是否精确到秒,日期是否精确到日。判定数据时间与标准时间的误差是否超过±5s。

车载终端休眠,休眠时间24h以上,重新唤醒启动后与测试端平台建立连接并向测试端平台发送实时数据。读取车载终端内部存储的采集数据与测试端平台上的数据,判定数据时间与标准时间的误差是否超过±5s。

5.1.3定位要求测试

车载终端定位要求测试按照GB/T 45086.1-2024中6.3、6.4、6.5、6.6试验方法进行。

5.1.4数据采集

读取车载终端采集存储的数据,检查数据采集存储的数据频率是否满足4.2.4的要求。

5.1.5数据存储

5.1.5.1采集数据存储

读取车载终端采集存储的数据,检查采集数据存储是否满足4.2.5.1的要求。

5.1.5.2存储容量

车载终端与测试端平台正常连接,车载终端无间断运行7d以上,检查数据存储是否满足4.2.5.2容量要求,按照生产企业设备说明书读取车载终端内的存储数据并在车载终端存储容量已满的状态下继续工作,判定循环覆盖是否满足4.2.5.2的要求。

5.1.5.3数据可读性

判定车载终端采集存储的数据是否可解析。

5.1.5.4断电存储

在车载终端正常工作状态下,将车载终端断电,按照生产企业设备说明书读取车载终端内的存储数据,查看断电前的存储数据是否完整。

5.1.6数据传输

车载终端将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发送到企业平台,判定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4.2.6的要求。

5.1.7数据补发

车载终端与测试端平台正常连接,断开通信功能5min后恢复,车载终端与测试端平台重新连接,读取测试端平台上车载终端上传的数据,判定数据补发功能是否满足4.2.7的要求。

5.1.8数据安全性

使用测试工具读取或由测试送样人员提供芯片ID,判定芯片ID是否满足4.2.8的要求。

通过侧信道采集分析系统、故障信号注入系统等设备进行测试分析或破解具备硬件安全保护机制的汽车芯片的私钥,判定是否满足4.2.8的要求。

厂家提供芯片设计说明文件和相关认证证书,判定是否满足4.2.8的要求。

车载终端正常运行并获取车载终端签名后的数据,由送样人员提供公钥、签名使用的ID及签名后数据,使用厂家声明的密码算法对连续100条信息进行验签,比对验证其签名算法是否和企业声明的算法一致,判定密钥长度是否满足4.2.8的要求。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对车载终端进行漏洞扫描,并将测试结果与汽车行业权威漏洞平台6个月前公布的高危及以上的安全漏洞清单和厂家提供的车载终端漏洞处置方案进行比对,判定是否满足4.2.8的要求。

5.1.9注册

车载终端按照生产企业设备说明,检查在企业平台上进行注册是否满足4.2.9的要求。

5.1.10独立运行

车载终端与测试端平台正常连接,断开车载终端供电,记录车载终端正常工作时长是否大于10min,判定车载终端独立运行功能是否满足4.2.10的要求。

5.1.11远程控制

按照生产企业设备说明书对车载终端进行操作,查看车载终端自检提示状态,以及能否进行远程查询、远程参数设置,并由生产企业说明终端远程升级方式,判定是否满足4.2.11的要求。

5.2性能测试

5.2.1电气适应性能试验

5.2.1.1启动时间

在车载终端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时,给车载终端上电,同时启动计时工具,记录到测试系统接收到车载终端上传的第一帧报文为止的时间,判定车载终端启动时间是否满足4.3.1.1的要求。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2工作电压范围

车载终端按照4.3.1.2规定的工作电压范围进行试验,先将直流稳压电源电压调至Un稳定10min,然后逐渐将电压调至USmin稳定10min,再逐渐将电压调至USmax稳定10min。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3叠加交流电压性能

车载终端叠加交流电压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4供电电压缓降和缓升性能

车载终端供电电压缓降和缓升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5供电电压瞬态变化性能

5.2.1.5.1供电电压瞬时下降

车载终端供电电压瞬时下降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6.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5.2复位特性

车载终端复位特性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6.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6反向电压性能

车载终端反向电压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7规定的第2种情况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7参考接地和供电偏移

车载终端参考接地和供电偏移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8开路

5.2.1.8.1单线开路

车载终端单线断开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9.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8.2多线断开

车载终端多线断开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9.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9短路保护

车载终端短路保护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1.10绝缘电阻

车载终端绝缘电阻性能按照GB/T 28046.2-2019中4.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环境适应性能试验

5.2.2.1耐机械振动性能

车载终端的耐机械振动性能按照GB/T 28046.3-2011中4.1.2.4.2、4.1.2.7.2或4.1.2.8.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2耐机械冲击性能

车载终端耐机械冲击性能根据车载终端安装位置按照GB/T 28046.3-2011中4.2.2.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3外壳防护性能

车载终端外壳防护性能等级根据GB/T 28046.4-2011中表A.1进行选择,试验按照GB/T 30038-201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4低温贮存

车载终端低温贮存性能按照GB/T 28046.4-2011中5.1.1.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不应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5低温运行

车载终端低温运行性能按照GB/T 28046.4-2011中5.1.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6高温贮存

车载终端高温贮存性能按照GB/T 28046.4-2011中5.1.2.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不应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7高温运行

车载终端高温运行性能按照GB/T 28046.4-2011中5.1.2.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8温度梯度性能

车载终端温度梯度性能按照GB/T 28046.4-2011中5.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中,观察是否出现损坏,在每个温度点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9湿热循环性能

车载终端湿热循环性能按照GB/T 28046.4-2011中5.6试验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2.10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

车载终端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按照GB/T 28046.4-2011中5.3.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不应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3电磁兼容性能试验

5.2.3.1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抗扰度

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21437.2-2021中4.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样品处于工作状态,试验脉冲选择1,2a,3a,3b。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将试验中采集的实时数据和试验后3min采集的实时数据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3.2耦合电瞬态发射抗扰度

耦合电瞬态发射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21437.3-2021中第4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样品处于工作状态,试验方法选择容性耦合钳(CCC)方法和感性耦合钳(ICC)方法。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将试验中采集的实时数据和试验后3min采集的实时数据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3.3辐射抗扰度

辐射抗扰度试验的大电流注入法和电波暗室法按照GB 34660-2017中5.7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其中20MHz~400MHz频率范围内使用大电流注入法,试验等级为60mA。400MHz~2000MHz频率范围内使用电波暗室法,试验等级为30V/m。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将试验中采集的实时数据和试验后3min采集的实时数据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3.4静电放电抗扰度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9951-2019中第9章的要求进行,试验等级采用直接接触放电±6kV、直接空气放电±15kV。样品不通电,放电间隔为5s/次,每个放电点应对正极性和负极性各放电5次。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将试验后3min采集的实时数据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5.2.3.5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性能

辐射发射性能试验按照GB/T 18655-2025中6.5ALSE法进行;传导发射性能试验按照GB/T 18655-2025中6.3电压法进行。试验时样品处于工作状态。

5.2.4可靠性试验

车载终端可靠性试验方法采用附录A温度交变耐久寿命试验方法。试验中,车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试验后,观察是否出现损坏,车载终端采集3min实时数据并上传至测试端平台。判定车载终端上传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及数据种类是否满足GB/T 32960.3-2025的要求。

来源:宝涛聊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