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中产”王蓉:比网红有作品,比明星缺流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00:06 1

摘要:这届《乘风2025》又上新了“姐学”,陈德容和王蓉,前者跳不动后者着急催,催多了陈姐又挂脸,就这样毫无团魂上阵,一公表演毫无悬念地垮掉了。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这届《乘风2025》又上新了“姐学”,陈德容和王蓉,前者跳不动后者着急催,催多了陈姐又挂脸,就这样毫无团魂上阵,一公表演毫无悬念地垮掉了。

更悲催的是,垮掉的团里唯一唱跳俱佳的王蓉,还被淘汰了……

浪姐这投票机制我就不评价了,来说说王蓉这个体质神奇的“神曲女王”。

谁还没听过王蓉的“神曲”呢?

王蓉一公的《免我蹉跎苦》把网友给唱代入了——“不能专挑我一个人欺负”,之后被淘汰,是什么地狱歌词啊!

不过抛开争议本身,这首歌是完完全全踩在王蓉的舒适圈里,唱跳+神曲的调调,王蓉的转音也用得恰到好处,也难怪大家觉得她完成度最高。

原歌是黄龄的,黄龄有很多神曲都以高难度的转音出圈,而在她之前,王蓉也是这方面的始祖,有过许多“爆款神曲”。

2012年,鸟叔的《江南style》红遍全球,王蓉也鼓捣了一首韩味拉满的《好乐day》,歌词夹杂大量的中式英语,MV还掀起裙子跳舞,被嘲“崩坏泫雅”。

面对争议王蓉没有退缩,第二年又出了《坏姐姐》,曲风、MV非常大胆,是能“重塑三观”的炸裂之作。

MV动图我就不放了暗示太多,大家自己找吧

但这种风格好像只能引爆话题,还不够上脑,很快王蓉再放出大杀器——《小鸡小鸡》!

连歌词都省略了,基本只有“小鸡、母鸡、公鸡、咕咕day”的花式混搭,其他都是各种动物的叫声,没有语言隔阂,却让歌红到了海外。

当时连老外都好奇围观,这是中国版的女神卡卡吗?

这首歌还真的成了KFCx《逆水寒》的联名推广曲

带着天雷滚滚的气场,那会儿的蓉姐身价暴涨,连着搞出《抖抖傲》《鲨鱼鲨鱼》。

《鲨鱼鲨鱼》的概念还蛮有意思,调侃比特币风潮,但歌词实在太无厘头了,网友神评:没吃几斤药都写不出这歌词!

不过在我的印象里,王蓉早期最大的标签不是“神曲女王”,而是“才女”。

出第一张专辑《非想非非想》的时候我就留意到她,主打歌是《完美》,弹着吉他的王蓉,唱英文词的尾音非常有味道,清亮的高音又能把这首看似平淡的歌,唱出了一种朗朗上口、易记的“神曲”味。

之后才是出圈的《我不是黄蓉》,那是因为她的香港老板娘李敏总分不清“黄”和“王”,常念错她的名字,大家觉得好玩,就融合《射雕英雄传》里的角色写了这首歌。

也从这首歌起,“王蓉”这个名字被人记住了。

紧接着,王蓉还推出了《哎呀》《爸爸妈妈》,都是那时的KTV屠榜热门金曲,抓心的不止是她千回百转的唱腔,还有那藏在歌词里的真情实感,对爸爸妈妈的“告白”,MV里的手语动作,是真的打动过很多人的。

但是,主打歌推一首火一首,王蓉却不像凤凰传奇能刷出那么高的国民度,也没能回归原来的路线,上个节目还一轮游——

为什么她走成了这种路数?

随时代变化的“神曲”产品经理

王蓉的歌手之路,有一大半都在追寻一个目标:“被记住”。

她原本的名字叫王菲,小时候就喜欢唱歌,大学读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那时学校每年会举行一个叫“广院之春”的比赛,同学觉得她唱歌好听,鼓励她去参加。

1995年,王蓉拿下“广院之春”金奖,就被当时的吉他演奏家刘天礼留意到。

刘天礼老师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校歌《年轻的白杨》的曲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曾经请优秀校友回来共同出演MV

当时的刘天礼老师在后台叫住王蓉,让她跟着自己学吉他,之后又鼓励她试试写歌创作。

王蓉形容自己创作“开窍”的过程:在铁路一遍遍听着杨树哗啦哗啦的声音,就写出了《晨雾》。

《晨雾》 不像一首很“规则”的歌,里面有各种“哈咿呀咿呀咿呀”的吟唱,围绕着鸟儿飞、蝴蝶花满山谷的意象,一句“我当你是我的小丈夫”就让歌词变成了叙事小散文,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那会儿跟着刘天礼老师学艺,王蓉还遇到了音乐上的贵人——刘天礼的儿子刘春,外号老猫,也是个制作人,俩人一起组了小乐队。

右老猫左王蓉

大学毕业后准备找工作,王蓉为了做音乐还放弃了稳定的主持工作,老猫给她支了一招,让她见人就发自己的DEMO,发着发着,她的声音还真被人相中——

来自香港的李进,曾是梅艳芳、郑秀文的经纪人,也做过英皇的执行董事,他听了王蓉的demo,感慨一句“这是来自北京的声音”,立马来北京见了王蓉。

那时的香港音乐人,对这种“北京的声音”是十分青睐的,前期有王靖雯变身王菲的大成功,后来艾敬、丁薇等人的作品也口碑不俗,王蓉准备出道那年,丁薇的妹妹丁菲飞都在香港准备出第三张专辑了。

丁菲飞《月亮忘记了》一度大hit,可惜之后作品存在感不高,也就没有继续在乐坛发展了

所以李进很看好王蓉,把她签进了自己的新公司大国文化(就是现在有一堆镜仔那个),第一张专辑起了个文艺的名字叫《非想非非想》,把她的名字由王菲改成王蓉。

专辑里有民谣,有摇滚曲风,公司也给了她极大的创作自由度,词曲多是王蓉包办,编曲大部分由老猫完成。

专辑面世后口碑不错,在那时的颁奖典礼也拿了不少奖,在内地还拿了第三届全球华语榜最受欢迎女新人金奖,要知道,当时的银奖可是周迅。

可惜作品叫好不叫座,制作费花了150万,宣传费超过350万,销量却分外惨淡,王蓉和老猫开始琢磨着,要让作品“落地”。

当时的音乐市场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的网线通了,彩铃用上了,三联周刊曾写过一篇报道,叫《彩铃一响 黄金万两》,可见彩铃的“蛋糕”之大。

各种“网络神曲”也应运而生,包括《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等,我们写过当时的盛况:

网络神曲小时代:有恶臭,也不是全都恶臭

于是在李进妻子李敏“分不清王和黄”的灵感下,王蓉给《我不是黄蓉》加重了电子舞曲风,她自己还喜欢唱跳,干脆把歌做得更轻快。

为了增加记忆点,她还用了当时国外很火的“副歌先行”模式,让所有人能快速记住“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我只要靖哥哥,完美的爱情”这几句歌词。

果然,专辑一推出,《我不是黄蓉》红了。

那时最红的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创下彩铃业务当月最高收入达600万的纪录,相当于卖了70万张唱片。

杨臣刚说他赚了1.7个亿

《我不是黄蓉》的彩铃下载量也不低,给王蓉带来年收入630万的进账,登上2006年福布斯名人榜43名。

也从这首歌起,王蓉觉得自己找着感觉了,就是要继续写这样的风格。

之后她的爆曲都是走这种路数,《哎呀》的节奏感也很强,这首歌还成了《小鱼儿与花无缺》的港版片尾曲,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杀了。

但很快,上升的事业遇到阻碍。

一是“芙蓉姐夫”风波。芙蓉姐姐走红那会儿,王蓉踩热点出了首《芙蓉姐夫》,里面还有“老婆形象像猪”等外貌攻击,网友不买账了,铺天盖地一顿骂。她只得在采访里澄清,那只是做着玩的DEMO,自己没必要炒作。

亮点是这个访谈的主持人是大鹏

接着是“雪藏风波”。

《芙蓉姐夫》之后她就没出什么作品了,2007年年末,她出席活动,才说自己被公司雪藏了两年,这事内情如何双方没说,不过王蓉最适合趁势上升的两年确实被耽误了。

于是2009年,重新振作的王蓉,带来了新面貌:在博客上宣布自己整容了!

当时女明星们承认整容还没如今这么爽落,她也就成为“中国娱乐圈公开整容第一人”……彼时她应该已离开大国文化,在推新歌《要抱抱》,网友又质疑她为歌炒作。

但《要抱抱》没有预料中的爆红,直到目睹鸟叔走红,王蓉团队才决定要做类似鸟叔的韩式洗脑style。

那时她看到很多人讲中式英语,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等,觉得很有意思就给写进歌里,还找来韩国团队加入韩式风味。

这个路数也不算新鲜,范晓萱早在1998年就在《数字恋爱》里玩过歌词加数字了,都是年轻人敢玩音乐人就敢写↓

而王蓉的《好乐DAY》更上脑、更鬼畜。

MV里还有令人瞳孔地震的“掀裙舞”,对此王蓉说,那只是因为很反感色狼偷拍女生裙底,女生们都会穿打底裤,就想表达一种“我自己掀可以,你掀就不行”的态度。

概念很新,融合起来还是太超前了,大家也不在意她设计“掀裙舞”的理念,只一味骂她“低俗”。

多年后提起来,她说,《好乐DAY》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照出来就是什么样。对于外界的评价,她也不在意了。

之后的《小鸡小鸡》,王蓉说那是源自她的一个梦,梦里有小猫、小鸡小鸭子在开会,叽叽咕咕在争执,特别可爱,她醒来就想写成一首歌。

那时的媒体发问也很犀利,直接说她“神曲这条路,很多人觉得你堕落了”。对此王蓉说,我们不是大财团,没时间耗了,只能采取战略推出最牛的东西,这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无奈,但也是一种积极的状态

她还说:“我就是想红,活着不得赚钱么?

《小鸡小鸡》之后,王蓉如法炮制,再推《鲨鱼鲨鱼》《红烧肉》等歌,每一首都是无敌上脑,MV花里胡哨,主打一种不雷人誓不休的感觉。

只在2019年,她发了一首安安静静的《迷路》,网友听了纷纷感慨:“这不是能唱正常的歌么”“王者装青铜装了那么多年”……

但也有网友的评论特别戳心:这种歌好听,但不红。

倒是在短视频“神曲”BGM兴起的风口,“产品经理”王蓉似乎没能找到感觉,2018年红的是《学猫叫》,2020年红了《少年》,之后还有《秒针》等粤语歌红了……王蓉那种需要搭配MV来蹦的舞曲,在只截取一小段BGM的短视频时代还有点施展不开。

2024年,王蓉再发了新歌《了了》,有点阿朵mix龚琳娜的感觉,歌调子非常高,不再是没几句词了,用回了王蓉擅长的意象歌词“树上的鸟儿又唱歌了/像在提醒我/心里的花儿又开了”——

回到了她第一次写《晨雾》时稚嫩、无厘头但充满想象空间的感觉:“无所谓情如故/抬起头你不认输/哈咿呀咿呀咿呀/鸟儿唱蝴蝶舞……”

确实如网友所说,她是用王者的技能,多年来在干青铜的事。

她也从来不掩饰自己“想红”的野心,《乘风》等了六年,期望有一天能上,到真正上了的时候,却惨遭一轮游,她也是懵的。

世事总不能如人所愿,用力越猛也不见得一定有用,但用心做事,多多少少是能被人看见的。

“神曲女王”的内娱残酷生存实录

王蓉能出啥爆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有个好搭档老猫,就像雷颂德之于黎明陈慧琳,梦之于王菲,化学效果很强烈。

在神曲界,老猫确实是个高手,除了王蓉之外,王麟的《伤不起》,崔子格的《老婆最大》等都出自老猫手笔。

炮制“神曲”,老猫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第一点,歌词必须简单易懂,他们会私下举办听歌会,有人听不懂就删除,谱曲原则也是“去专业化”。

第二是通过音乐形成强制记忆,不管观众喜不喜欢,一定要让人一下记住歌词。

第三点,是放弃梦想和情怀,一切为了市场服务。

按他的说法,王蓉不像一个创作者,更像一个广告策划公司,是在完成娱乐营销的命题作文。

王蓉和其他裁缝神曲作者确实不同,她是真能写出好东西,也能唱出高难度技巧,只是在老猫的编曲配合下,更加迎合下沉市场而已。

2015年《叶问3》找她写推广曲,她也能和老猫合作出一首大气磅礴,还带青衣唱腔的OST,一改以往的“天雷滚滚”style。

可惜的是,就像王蓉说过的,“耗不起”,资源就那么点,快消速食年代给音乐人创作的空间也不太多,倒是为了配合“神曲”的夸张宣传,有很长一段时间,王蓉也被人冠上“神神叨叨”的骂名。

上节目玩游戏,失手砸伤主持人,被视为“炒作”,上医院,被人写成有“精神病”——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女艺人都是这种风评,包括张含韵、何洁等都是,突然变成“炒作咖”。

这种风评,也就成为双刃剑,能上头条,但很难长期维持热度。王蓉的星路历程,其实也是内娱乐坛的残酷生存实录:

1、内娱歌手没有港台系统化的金曲制造流水线,想被记住,要么是有大公司砸资源,或踩中谜之观众缘,做神曲是相对容易的“游击”方式;

如果她不是出道去了香港公司,可能真要从网络歌手起步了

2、一旦被标签化之后,很难走回原来的路数。或者说,大家对神曲都有“猎奇”心理,如果她之后的作品不符合期望,那么好奇的围观者也会一哄而散;

3、“神曲”公式未必万试万灵,容易被“后浪”推倒在沙滩上。早年她抓到了中式英语的梗,如今年轻人的冲浪梗她未必能抓得准,比起各种裁缝网络歌手,她还是偏学院派了。

所以歌红人红,但长爆难,王蓉总给人一种“不上不下”的感觉。现在节目里大家看到她被淘汰,齐齐刷屏要求“复活王蓉”——

一方面是古早的回忆杀涌上来,不少人想起她曾是打动无数人的“才女”;

另一方面是,同样经历了残酷职场生存实录,许多牛马终于get到,那个总是勤勤恳恳追着风口制造“爆款”的“产品经理”,有可能只是兢兢业业工作、功劳不小但未必受重用的自己,一代入,心都碎了。

E姐结语:

王蓉这种现象挺值得研究的,想红,也确实红过,还尽力地去争取每一个红的机会了,但还是没能爆红。

做“产品经理”没错,问题在于“产品”太单一,大家又不会天天听神曲,没戳中用户痛点,也不像凤凰传奇们登上了大船,始终还是差口气。

《小鸡小鸡》能红到国外已算不错了,“浪姐”也是个机会,但同时也是一场针对艺人人气、咖位的重要检验:所谓的现场投票的人,一部分可能不认识她或者不喜欢她,更多的人可能觉得她有咖位不需要捞,前几季都是有这样的哥哥姐姐掉进游戏黑洞里。王蓉就是这样,中部艺人,准备了一身的技能没机会施展。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我看到她和雅上热搜,才知道俩人签了同一代理公司,也是相似的命运,开局不利,卷王遇到向佐式躺人,雅幸运地没掉到游戏黑洞里,王蓉不太顺利,但或许这对她来说,有可能会是新的开始?

不知道46岁的王蓉,还有机会真正“翻红”吗?

今天的深夜话题:

你如何评价王蓉的歌?

来评论区聊聊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高能E蓓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