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华·东北篇之⑧摘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兵围建州女真首领阿台据守的古勒城(今辽宁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兵围建州女真首领阿台据守的古勒城(今辽宁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
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妹。为使孙女免于战乱,觉昌安携子塔克世冒险入城劝降。不料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趁乱煽动,喊道:“李太师(李成梁)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城中顿时陷入混乱,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不幸死于战火。
▲决定为祖父和父亲报仇的努尔哈赤。(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努尔哈赤的仇人——尼堪外兰名字中的“尼堪”,在满语中意为“汉人”。有趣的是,当时的女真贵族中,有不少人名字里都带有“尼堪”。比如,努尔哈赤的子孙中有一个名叫爱新觉罗·尼堪,富察氏家族中也有个重要人物叫阿济格尼堪。
为什么女真贵族中有这么多人以“汉人”为名呢?这是否暗示他们与汉人之间存在某种深厚的渊源?
如果深挖这一现象,我们就能打开一扇展现明末清初辽东地区女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交融图景的窗口。
(一)明末辽东地区的物资交换
明朝在辽东地区设立卫所,用以管理边疆事务。早在明洪武年间,朝廷就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三万卫,在辽东设立了定辽都卫。
这些卫所不仅具有军事卫戍功能,还承担着地方衙门的行政职能,类似于中原地区的府、州、县。因此,卫所内不仅有驻守的士兵,还有他们的家属,俨然一座边疆小镇。
卫所的生活并不枯燥乏味。士兵们平日开垦田地,所用的牲畜可以通过与女真人贸易获得,而女真人也会用土特产(如皮毛、药材等)交换中原的铁器和农具。
这种贸易往来,使得辽东卫所不仅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苦寒闭塞,反而充满了烟火气息,甚至一些卫所逐渐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枢纽。
▲明代马市贸易复原图。(图片来源:澎湃网)
女真与中原的广泛交往,最初以辽宁抚顺为中心。在抚顺,建州女真用珍珠、人参、貂皮、海东青等珍贵物品与卫所交换银子、绢帛绸缎及其他精加工的产品。
觉昌安一族的居住地离抚顺不远,走水路即可直达。16世纪70年代,觉昌安经常到抚顺进行贸易,年轻的努尔哈赤也曾随行。
通过贸易,觉昌安积累了丰厚财富,这些财富后来成为努尔哈赤崛起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说,抚顺也是努尔哈赤的发迹之地。
▲努尔哈赤雕像。(图片来源:凤凰网)
除了抚顺,辽东的开原、铁岭等地卫所对女真人来说也十分重要:开原是海西女真诸部的贸易地点,其中广顺关是哈达部与明朝贸易的主要互市地点;铁岭卫则因其易守难攻的地形,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除了边境贸易,女真人也通过朝贡与明朝保持联系。明初,为促进边疆稳定和经济交流,中央政府并未严格限制女真入贡人数。
然而,由于明朝“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即回赐物品的价值远高于贡品),景泰年以后,女真人朝贡者数量大幅增加。例如,成化五年(1469年),仅海西女真的进贡者就多达1800多人。
女真各部前往京城的朝贡与边境贸易均需以敕书为凭证。据史籍记载,明廷向海西女真颁发敕书999道(至嘉靖年间增至1000道),向建州女真颁发敕书500道。敕书的数量反映了女真与明朝贸易的频繁程度。
▲明代辽东卫所。(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与明朝的贸易中,女真各部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许多人纷纷在抚顺、开原、铁岭、广顺等卫所里买宅置地,定居下来。这种经济上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为后来努尔哈赤的统一和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明廷的赐姓与女真人用汉名
女真人与辽东卫所及中原地区的联系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许多女真首领还在卫所任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女真官员逐渐开始使用汉姓和汉名。
永乐年间,明朝设立建州卫,授建州女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为指挥使,并赐名“李诚善”。其子释家奴也被赐名为“李献忠”,释家奴的儿子则沿用李姓,取名“李满住”。这种赐姓制度体现了明朝对女真首领的笼络政策。
1426年,释家奴去世后,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被授为建州卫都督佥事,明廷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就职仪式。
这个猛哥帖木儿就是努尔哈赤的先祖,他使用“佟”姓,因此其部落所在的“婆猪江”也被称为“佟家江”或“佟佳江”。
▲明代朝鲜绘画中的女真人。(图片来源:澎湃网)
1745年编著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人已使用了如马(满语magiya)、高(满语gaogiya)、张(满语zhanggiya)、赵(满语joogiya)等汉姓。这表明,辽东地区的女真人使用汉姓已比较普遍。
不仅建州女真上层与明朝关系紧密,女真百姓也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佟卜年的家族就是个典型例子。
佟卜年的祖先是女真人,其远祖佟大力被明朝授予百户长之职,并在女真三万卫中任职。佟大力娶了王姓汉人女子为妻,其后代在抚顺发展壮大。
1616年,佟卜年考中进士,使佟氏家族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而佟卜年的堂兄弟佟养真和佟养性则在努尔哈赤手下担任高级官员。
▲早在1615年,努尔哈赤即在赫图阿拉城修建了代表儒家文化的文庙。(图片来源:澎湃网)
由此可知,当时的跨族群文化交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辽东地区。这种文化融合是双向的:既有女真人定居明朝边镇,接受中原的生活方式,也有汉人融入女真人中。
努尔哈赤本人更是秉持开放态度,无论对方出身、族属或文化背景,只要有一颗为后金效忠的诚心,他都予以接纳。
女真人将那些在气质、举止和生活方式上趋向“汉化”的现象称为“尼堪”。由此可以推测,努尔哈赤家族中气质优雅、行为大方、深受礼义孝廉之教的子孙,很可能因此被取名为“尼堪”。
▲李成梁,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镇守辽东30年。(资料图)
除了努尔哈赤家族中有成员被任命为卫所长官,一些居住在更偏远地区的族属不清的人也曾在明朝为官,铁岭的李家便是其中代表。
据《明史·李成梁传》和《李氏族谱》记载,明朝著名将领李成梁的世祖李鹰尼,因率领七十五户人内附明朝而被授予铁岭卫总旗之职。
李鹰尼的儿子李英又为明朝屡立战功,获封世袭的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氏家族自此在铁岭安家落户。
到了李成梁这一代,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威震辽东的名将,其子李如柏和李如桢也均在明朝担任要职。
▲努尔哈赤骑着大青马、带着黄犬的雕塑。(图片来源:澎湃网)
17世纪初期,大量女真人聚集在抚顺、铁岭、开原等明朝卫所,这些地方成为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抚顺的佟氏和铁岭的李氏,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代表。他们不仅在语言、风俗上与中原地区相互影响,还在经济往来中促进了双方的融合与发展。
与此同时,这些家族与女真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成为跨族群文化交融的桥梁。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人,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多元文化,而以“尼堪”作为人名的使用,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直接体现。
抚顺、铁岭、开原等卫所,不仅是地理上连接中原和辽东的枢纽,也是经济和文化上互相依存、彼此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些地方虽为明朝的东北边疆,却成为各民族物质与文化交流交融的家园,碰撞出绚烂的民族交融火花。
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为后世的多元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与共生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END
在中华五千年的璀璨长卷中文明之间的相遇如星轨交织 碰撞出灿若繁星的交融印记姓名,便是其中最美的密码你的家族或身边还有怎样的交融故事?快在评论区告诉大家吧~监 制 | 闫 永 肖静芳审 核 | 清 风统 筹 | 王彦龙责 编| 许玲玉制 作 | 郭欣欣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我们身边的“完颜”后裔
努尔哈赤崛起的“文治”之路
草原上的汉家烟火如何成就了契丹?
来源:是历史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