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把腹泻当作“小毛病”,忍一忍、拖一拖,或是随手来点止泻药顶一顶。可有一类腹泻,拖着拖着就成了“老朋友”:反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半夜到清晨更明显,清稀便、完不净,天一凉、吃点生冷就“应声而来”,白天乏力、胃口差,四肢冰凉、腰膝发沉。西医往往叫它腹泻型肠易激
很多人把腹泻当作“小毛病”,忍一忍、拖一拖,或是随手来点止泻药顶一顶。可有一类腹泻,拖着拖着就成了“老朋友”:反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半夜到清晨更明显,清稀便、完不净,天一凉、吃点生冷就“应声而来”,白天乏力、胃口差,四肢冰凉、腰膝发沉。西医往往叫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一种表现;中医更熟悉的名字是“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五更泻。它不是严重到需要恐慌的病,但也绝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那种小不适,关键在于“辨证找对路”。
“脾属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当脾的运化与肾的温煦双双“不给力”,肠道蠕动节律就容易失衡,水湿难化,清晨气温低、阳气弱时尤易泻作。典型感受是:喜温畏寒、手足偏冷,腹部受凉或情绪紧张更易诱发,久泻夹着腹痛、乏力、食欲差,时好时坏。相较于湿热泄泻带来的“急、重、臭”之感,脾肾阳虚型泄泻仿若一场绵绵无绝期的侵扰。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作息,扰乱着内心的宁静,着实令人困扰。
在“找对路”这件事上,有一款“老药”正被重新认识——参倍固肠胶囊。它源自明代经典方“固肠丸”,走过四百余年的临床应用与经验沉淀,配伍思路强调“补涩结合、标本兼顾”:既扶正以健脾温肾,又收涩以固摄止泻,不是简单地“堵一堵”,而是从体内动力与肠道屏障两头下功夫。这样的思路,恰好契合久泻、晨泻这类“虚中夹实、虚多于实”的状态。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参倍固肠胶囊具有抑制异常肠蠕动、缓解痉挛、止泻,同时兼具镇痛与抗疲劳等综合作用,因而在“泻、痛、乏、食欲差”这一串连锁不适上,往往能协同改善。有临床资料报道,总有效率可达94.68%,部分患者当天即可感到缓解;当然,疗效受个体体质、病程长短、诱因管理等多因素影响,数据仅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它历经长期应用,整体安全性较为可靠。
谁更可能从它受益?大致有这样一些线索:久泻反复、晨起为甚,畏寒怕冷、遇冷易发,腹泻夹乏力、胃口差、腰膝酸沉,舌淡苔白或白腻,平日偏爱热饮、热敷能舒。若与你的体验高度重合,属于脾肾阳虚型的概率就不低。不过,若是突发高热、便血、脓血便、明显腹部持续加重疼痛,或短期内进行性消瘦等,则需要先到医院评估其他可能的病因,分清门类再处理,别勉强把所有腹泻都“往一个框里装”。
单靠药物并不够,生活里的“助攻”同样关键。当气温降低或直面空调冷风时,需悉心呵护腹部,做好保暖。生冷黏腻之食,应浅尝辄止。饮食宜以温和、易消化且富含优质蛋白与适量可溶性膳食纤维者为佳。很多人把“拉得稀”仅仅看成吃坏了肚子,其实肠道对情绪与节律非常敏感,身心两头同调,往往比单一用药更稳。
回到参倍固肠胶囊,这是一味“老方新用”的代表。它并不承诺“立竿见影包治包好”,而是以较好的安全性与多靶点作用,为容易反复的久泻、晨泻提供一种更贴近体质本源的选择。现实中也常见这样一种变化:腹泻次数渐少、便质渐成形,腹部绞痛减轻,餐后不再那么胀,白天没那么乏,情绪也随之松弛。这些微小的改善加起来,才是生活质量真正被托起的地方。
用药之时,宜谨遵医师辨证与医嘱。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这类特殊群体,更需经由专业评估,审慎考量后,再确定是否使用相关药物。若同时罹患其他慢性病,或正服用多种药物,务须如实、详尽地向医生告知实情。如此,医生方能统筹全局、审慎权衡,继而制定出恰切的方案。日常复诊可关注症状日记与诱因记录,比如温度变化、饮食种类、压力节律等,帮助医生判断疗效与调整方案。
不是所有腹泻都能拖,更不是所有腹泻都该“猛药止住就算了”。对久泻、晨泻这类以脾肾阳虚为底色的困扰,参倍固肠胶囊提供了一条“补与涩并举、内外同调”的路径;当它与规律作息、适宜饮食、情绪管理“三驾马车”并行,往往比单点突击更稳、更远。愿每一次如期的清晨,留下的是轻松的胃肠与充沛的精气神,而不是被迫与厕所的“早会”。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发表的科研资料整理,撰写过程中未涉及任何企业或商业利益。作者始终秉持独立、客观与中立的立场,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实际诊疗与处方仍需遵循最新权威指南,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判断与调整。
来源:孙医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