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去一些名胜古迹,看里面的对联匾额时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字好像写得不太对,跟我们现在通行的汉字标准有很多笔画上的差异。
我们去一些名胜古迹,看里面的对联匾额时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字好像写得不太对,跟我们现在通行的汉字标准有很多笔画上的差异。
其实,有差异就对了,因为汉字流传几千年,每个字的写法在不同时期有变化也是很正常的事。这说明汉字也是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变化。
如果文字没有变化就像拉丁文一样,是一种死的文字,只能当成给植物命名的命了。
我们的汉字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认识到这其中的变化,才能够感受到几千年来汉字所表现出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我们总是拿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极其错误的。好像我们是在给古人纠正错别字,纠正白字,但其实这样反倒是凸显了我们的无知。
比如道德的德。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牌匾上的这个字,右边中间会少一横。
以为这就是古人写错了,其实在古代是可以少写这一横,包括右边的双人旁没有也可以。
独独的心字底上面加一个直,这个字也是德。德的异体字有好几个,比如徳、恴、悳、惪都是德。
清明的明,右边的日有时会多一横,写成了目,即眀。
比如成都武侯祠就有匾额是这种写法。这个当然不能算错别字。有人说这是在清朝为了避免文字狱而多加的一笔。
其实在唐朝就有这种写法了,有的甚至左边不是一个目,而是一个我们现在又被激活的一个字囧,即朙。
去过西安碑林的人知道,西安碑林里面有个林则徐的题字“碑林”,但这个碑字,右边上面少一撇。
有的人以为这个字也写错了,其实人家也是对的,在古代就有这种写法。
因而当我们探幽访古或是阅读古代文献时,看到一些我们好像认识,但又跟现在笔画有出入的字时,很多情况不是古人写错了,而是我们不知道这种写法而已。
因为古代除了通用字,还有一些异体字或是俗字,这些都是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涉及不到的一些内容。
想想人家那个对联牌匾都挂了几百年了,没有一个人指出其中的错误,或是被人指出错误而人家没有改,被你偶尔的一次路过就发现了其中书写的错误,这种几率微乎其微,几乎没有。
因而当我们游山玩水时再发现某些字的笔画不对时,想一想可能不是人家错了,而是我们自己错了。
来源:小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