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4军当中,有一人并非黄埔毕业,却在45年率一个师接受日军投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21:52 1

摘要:然而在这些战绩背后,却有一位出身非黄埔的将领始终默默无闻,他从杂牌军的底层摸爬滚打,以近乎全程参与的上乘表现,在抗战当中一直被称为虎贲将领。

在国民党军的序列中,第74军被称为“抗日铁军”,在抗战期间打出了对日战绩。

然而在这些战绩背后,却有一位出身非黄埔的将领始终默默无闻,他从杂牌军的底层摸爬滚打,以近乎全程参与的上乘表现,在抗战当中一直被称为虎贲将领。

此人在抗战结束后,更是代表74军率领一个师在南京接受日军的投降!

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撕裂了江南的宁静,此人还是第57师169旅339团的团长,手下统率着一支由各地残兵败将拼凑而成的“杂牌部队”。

这群看似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却在顾家宅东侧的阵地上,与日军最为精锐的第3师团展开了一场长达七天七夜的殊死搏斗。

面对日军陆空联合的立体攻势,他带着士兵依托断壁残垣,巧妙布置交叉火力,用手榴弹和刺刀与敌人反复争夺每一片土地。撤退命令传来时,全团兵力已不足三成,但他们死守阵地的顽强意志却让友军为之动容。

此战过后,第57师被编入第74军序列,这支曾被轻视为“杂牌”的队伍,悄然开始了它的蜕变之旅。

而当时率部跟日军死战的将领,则是一直被低估的抗战虎将,57师的李琰将军!

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李琰率部驻守田家镇要塞,迎战日军第6师团的猛烈进攻。

炮火如雨,他却独辟蹊径,提出了“弹性防御”的战术:

白天将主力撤至反斜面避开轰炸,夜幕降临时则迅速组织突击队反扑,夺回失地。在日军施放毒气的危急关头,李琰用湿毛巾掩面,亲自冲上前线督战,指挥士兵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军的装甲车。

经过半个月的血战,要塞最终失守,但他的坚守拖延了日军整整十八天,为武汉军民的撤离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此战中,李琰头部受伤,但是他仅仅经过简单的绷带包扎之后拒绝后撤,硬是裹着伤口继续指挥,直到战斗结束。

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已升任第57师副师长的李琰展现出了不俗的胆魄与谋略。

日军第106师团试图迂回包抄守军主力,他果断带领两个团连夜急袭上富镇,如利刃般将日军的行军纵队拦腰截断,这支出其不意的奇兵不仅摧毁了敌人的辎重补给,还利用地形构建了“反向火力点”,让日军陷入顾此失彼的混乱。

此役彻底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为薛岳施展“天炉战法”完成合围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李琰因功获颁四等云麾勋章,他那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穿插”战术,更是被编入陆军大学的教案,成为后人研习的经典。

1941年的上高会战,则成为李琰军旅生涯中一个关键的转折。他指挥第57师死守云头山阵地,面对日军第34师团的主力猛攻,他大胆创新,将美制M2重机枪与战壕迫击炮结合,织就了一张立体的“火力之网”。

当敌军动用毒气弹试图破阵时,李琰将预备队的防毒面具全部分发给前线士兵,自己仅以湿布遮面,屹立阵地督战。三天的激战,阵地前沿堆积了七百多具日军尸体,他的指挥所距前线不过千米,电话线被炸断十七次,他却始终岿然不动。

此战,第57师歼敌数量占全军三分之一,李琰也因此正式接任师长之职。

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虽由余程万挂帅,但李琰早年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却在战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设计的“蜂窝式碉堡群”和“倒挂雷场”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余程万率残部突围后,李琰临危受命,仅用三个月便将57师重新拉起,重塑战斗力。

然而这场战役引发的风波却让蒋中正为平息大家的异议而追责,作为“非嫡系”的李琰被迫暂时离开前线。

1945年4月,湘西的崇山峻岭间硝烟弥漫。

日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郎集结八万精兵,妄图穿越雪峰山天险,直取芷江机场——这座盟军远东第二大航空基地,不仅是驼峰航线的生命线,更如一把悬在日本本土头顶的利剑。面对日军的孤注一掷,中国军队以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为核心,在两百余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布下天罗地网。

此时的李琰,已从常德会战的废墟中浴火重生。这位从陆军大学将官班淬炼而出的将领,虽无黄埔的显赫背景,却在军长施中诚的信任下,将57师锻造成一支配备全套美式装备的劲旅。勃朗宁轻机枪与汤姆逊冲锋枪的冷光闪烁,预示着一场钢铁与意志交织的风暴即将来袭。

当日军第116师团的两个步兵联队突破武冈防线时,李琰敏锐地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战机。他毅然摒弃传统的阵地固守思路,率部迂回至雪峰山西麓的隘口要道。这一决策堪称妙笔,既利用山势削弱了日军的炮火优势,又借密林掩护实施机动突袭。

57师将士在七十二拐的险要处构筑工事,轻重机枪与迫击炮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火网,将日军行军队伍死死困在峡谷之中。

这场围歼战的精髓在于火力的巧妙运用。面对日军困兽般的反扑,李琰将美式武器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勃朗宁机枪组成三段火力覆盖三百米射程,汤姆逊冲锋枪则在五十米内构筑死亡地带。当敌军试图依托岩石构筑临时阵地时,

57师的M2火焰喷射器喷吐出炽热火舌,将掩体化为炼狱。据战后清点,仅龙潭铺一役,就有两千余发迫击炮弹倾泻在日军阵地上。

被围困二十八天后,日军逐渐显露崩溃之态。第116师团的一名参谋副官在日记中写道:“每一寸土地都需用生命丈量,守军火力之猛远超想象。”走投无路的日军甚至出现集体自戕的疯狂举动,五百余名士兵在指挥所内引爆炸药自尽。

这种绝望的挣扎反而激发了57师的斗志,李琰下令收紧包围圈,以班排为单位展开地毯式清剿。

此时,盟军的P-51野马战机如天降神兵,沿着峡谷低空掠过,将日军的辎重车队轰成一片火海。地面部队趁着空袭的间隙发起白刃冲锋,被压缩在五公里狭长地带的日军彻底瓦解。当最后一面太阳旗在硝烟中颓然倒下,雪峰山谷已堆积起六千余具敌军遗骸,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18军的战果。

湘西会战尘埃落定,57师以两千余人的伤亡,换来了抗战后期最为悬殊的敌我战损比。李琰的指挥才华在于他对现代战争的深刻洞察:

他不仅善于借地形抵消敌军的数量优势,更将美式装备的火力与步兵突袭无缝衔接。

战后勘察战场,日军联队级单位的重武器遗弃率高达七成以上,足见“钢铁风暴”战术的威力。

然而,这位低调的将领却未能在抗战洪流中留下应有的印迹。

在抗战结束后,57师作为74军的代表被空运到南京接受日军投降,成为当时黄埔系军队的“标杆”出现在了受降仪式上。

如今,当站在芷江受降纪念馆凝视那张泛黄的作战地图时,57师迂回包抄的红色箭头依然如刀锋般锐利。

晚年的李琰

这不仅是一场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抗战伊始之后从被动挨打走向主动歼敌的关键节点,李琰在这次指挥作战过程当中,表现亮眼。

来源:凝眸观史,流沙万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