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探访了位于清代十三行商管区遗址内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随着“为何广州十三行闻名于世?”的提问声响起,讲解员如数家珍,引领小记者们穿越时空,领略十三行的辉煌历史。现场,小记者们或凝神倾听,或踊跃提问,用文字记录精彩故事,展现小记
穿梭千年商都的文化脉络
小记者观察十三行沙盘地图 曾智娟/摄
广州青年报讯(记者 孙雪晴 见习记者 陈天旭)3月29日,“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探访了位于清代十三行商管区遗址内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随着“为何广州十三行闻名于世?”的提问声响起,讲解员如数家珍,引领小记者们穿越时空,领略十三行的辉煌历史。现场,小记者们或凝神倾听,或踊跃提问,用文字记录精彩故事,展现小记者的敏锐与风采。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少先队员对广州历史文化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作为媒体新力量,助力中华文化弘扬与传播的责任感。
■ 小记者手记
会“讲”故事的广彩碟
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陈思妍
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我被一件叫“广彩船帕纹六角彩碟”的文物深深吸引住了——这是一只六角形的彩碟,像一朵盛开的花,其上画着一艘艘大帆船,船帆鼓得圆圆的,好像正乘着海风驶向远方。海浪翻滚着、海鸥在天空盘旋,为这件艺术瑰宝添上灵动和优雅。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让我一下子穿越到了几百年前的海上贸易时代。
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样的广彩瓷器可是当年的“明星商品”。那时的广州十三行是中外贸易的大港口,这些彩碟坐着商船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就成了贵族们争着抢的宝贝。画这些彩碟的工匠匠心独具,他们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和西方人喜欢的色彩、图案结合起来,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广彩瓷器。
站在展柜前,我好像看到了几百年前的场景:一艘艘商船从广州出发,满载着瓷器、茶叶和丝绸,驶向远方。这些古老的文物让我为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感到骄傲。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了,原来一只小小的碟子也能讲这么多故事。它不仅是一份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我希望以后能亲眼看到更多广彩瓷器,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走进博物馆探秘历史文化
海珠区知信小学 郭姿妍 指导老师:钟琼
踏进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辽阔的十三行复原模型。奔腾的珠江贯穿整片区域,其间帆船林立、商贾穿梭,繁忙的码头,如同看见历史的暗流在珠江口缓缓流淌。
十三行作为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商人们成为了“民间外交官”,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开放交流中的自信与包容。在“十三行历史沿革”展区,我学习到十三行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对外贸易与商品展区”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展示出粤商们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中西文化交流”展区的各种文物,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启示着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如今的十三行周边是电器与服装的一个巨大的商品集散地,构成了一幅现代版的十三行图景。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保持开放心态,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秘十三行博物馆的“玲珑心”
海珠区赤岗小学 章冰莹
一枚莹白的象牙球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当我仔细观察时,才发现这枚掌心大小的球体中,竟藏着层层相套的十六层莲花纹雕花。
讲解员说,这是清代的广州匠人用整根象牙雕成的十六层象牙镂雕球——最外层是盛开的莲花,花瓣尖还挂着露珠般的圆点;透过镂空的缝隙,能隐约看见内层花瓣蜷曲成螺旋状,像在跳一支永不停歇的圆舞曲。当我仔细观察时,竟发现花瓣间隙藏着圆形的小孔——原来古人连空气流动的路径都要雕琢成诗。
300年前,这样的象牙球曾让欧洲商人惊叹不已。它们从十三行的码头启航,越过惊涛骇浪,成为西方贵族争相收藏的“东方奇迹”。看着球体内部细若发丝的转轴,我仿佛看见一位老工匠伏在木案前,用40年时光与象牙对话。他的刻刀下,每一毫米都是与时间的赌约:稍有不慎,整块象牙就会碎裂成粉末。
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华丽的表面更精彩。广州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更是一座沉淀千年文化的宝库,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些文明的星光。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