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答我!Look in my eyes!”今天你被古人“教育”了吗?最近,在AI的助力下,一个个历史人物“活”起来,他们不复书本中平面冰冷、正襟危坐的形象,而是说着网络热梗,以咆哮式的情绪化表达向屏幕前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种画面诙谐、语言魔性、反差感拉满的
青年观点
主办:广青融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者按:“回答我!Look in my eyes!”今天你被古人“教育”了吗?最近,在AI的助力下,一个个历史人物“活”起来,他们不复书本中平面冰冷、正襟危坐的形象,而是说着网络热梗,以咆哮式的情绪化表达向屏幕前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种画面诙谐、语言魔性、反差感拉满的爆改一下子俘获了众多网友的心。不少官方账号如公安、博物馆、文旅也连夜“套公式”进行科普、宣传。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娱乐化的表达帮助历史文化传播拓展了边界,“知识以奇怪的方式进入我的脑袋”为青年群体感受文化底蕴、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也为他们理解技术对人与历史对话形式的重构呈现了鲜活的样本。
指导老师:广东财经大学 张明羽
广州大学 方建平
让历史“活”在当下
当王羲之质问“为何没有八尺大纸”,当宋徽宗吐槽“当皇帝非我所愿”,数字技术正以惊人的创造力解构传统文化的时空边界。这场文化传播革命背后,是技术赋权与文化本真的博弈,以对话重塑数字时代的文明基因。
数字技术创造的“反差萌”,使得文化传播的效率直线提升,但技术伦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已然高悬。当知识“以暴力方式入脑”,过度戏说可能导致历史认知碎片化。一味博流量而不注重内容的“贴脸开大”、扭曲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更容易让历史人物沦为流量玩偶,在算法助推下形成认知污染。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文化的真正内涵。当李白被塑造成“暴躁酒鬼”,当曹操被异化为“阴谋家人设”,传播形式压倒内容本质,历史终将成为任人打扮的数字傀儡。唯有在技术解构与文化自信间建立平衡,方能使《史记》的竹简在云端依然有血有肉,让李白的月光穿越光纤仍可对影成三人。
“技术是时代的座驾,而能够驾驭技术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拥有主体性意识的人。”我们应当驾驭AI“良驹”,驰骋在文化传承的广袤原野,让历史真正“活”在当下而非困在流量牢笼。
广东财经大学 宋汶瀚
聚焦价值内核 守护文化传承
当AI复活的李时珍在短视频中咆哮“保温杯泡枸杞还加冰美式”,这场“古人爆改”运动迅速占领了社交平台。这场技术狂欢既展现了AI赋能文化传播的潜力,也引发了众人对历史真实性与技术伦理的深层追问。
技术发展正在重构文化传承的叙事逻辑。部分创作者将瘦金体简化为表情包、历史事件演绎成狗血剧情,这正是对历史考据需坚守严谨底线的冲击。
数字时代的文化觉醒正打破精英叙事垄断。00后创作者用开源算法使《千里江山图》在元宇宙重生;苏州博物馆在AI唐伯虎视频中附史料二维码,既保留了史料的文化本真,又注入了现代传播基因,形成“严肃的趣味”。我们既要包容“知识暴力入脑”的传播实验,更要守护历史叙事的价值内核。
算法能复刻王羲之的笔锋,却难现其兰亭雅集风骨,这亦证明了文明的温度仍需人性光辉守护。技术可激活记忆,但文化传承需在娱乐与敬畏、流量与深度、创新与守正间建立动态平衡,让数字奇观真正转化为文化自信的星辰大海。
广东财经大学 胡剑铭
正视文化严肃性 古今“对话”须有度
在这场数字与文化交融的狂欢中,我们既要看到技术赋能的无限可能,也要警惕娱乐化浪潮对文化本真的侵蚀。
AI技术发展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航道。当秦始皇用“栓Q”讲解如何“奋六世之余烈”,苏轼唱着Rap阐释“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为知识披上趣味外衣”的跨时空对话正在构建新的文化认知图谱。
然而,在AI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文化的厚度与内涵也受到了冲击。当“灵魂拷问”沦为流量密码,文化传播已从“润物细无声”滑向“娱乐至死”的深渊。当一个个历史人物“活”过来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承载的文明严肃性。这种解构看似新颖独特,实则模糊了艺术本真。
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更需要把握技术赋能的尺度。技术赋能不是对历史的戏说,而是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只有创作者都怀揣“修旧如旧”的匠心时,AI才能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火种,照亮历史文明的长河。
广东财经大学 区妍
“魔性”交融背后的文化博弈
当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不仅让古人“活”过来,更以颇具娱乐性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反差感,成了当下青年文化的新宠。
这一现象的流行有其内在逻辑。当代青年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相比传统说教式的知识传播,这种将严肃内容与网络热梗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巧妙绕过了年轻人对说教的本能抵触,让知识“以奇怪的方式进入大脑”,是符合数字时代传播规律的创新尝试。
然而,技术赋能下的内容创作也面临着重重考验。AI爆改可能会模糊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追求情绪化表达和娱乐效果也可能让历史知识沦为流量附庸、误导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当传播效率碾压文化深度时,历史真相将被压缩成失真的文化快消品。
创作者在玩转历史形象时,那份对历史本真的尊重不应被娱乐效果淹没;而观众在笑过之后,也该明白咆哮的古人不过是数字时代的文化演绎,与真实的历史仍有距离。数字文明的进步,不仅在于技术创新的速度,更在于我们对文化守正创新的态度。
广州大学 程灏源
为历史插上AI的翅膀
孔子化身“段子手”讲解“有教无类”;“AI雍正”开设史学讲堂;数字司马迁用Rap唱出《史记》精髓……历史正以新的姿态闯入当代年轻人的认知场域。在技术赋能下,历史不再是沉睡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符号。
但技术的“双刃剑”始终如影随形。个别自媒体为流量肆意篡改历史细节导致认知混乱,“算法茧房”对历史认知的扭曲值得警惕,更可能导致年轻一代失去辨别历史本真的能力。这些都在警示我们:AI再创作不应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技术赋能必须建立在敬畏文化的基础上。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知识消费者,在信息化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于新的知识获取形式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包容,然而除去包容和接纳,用辩证的思维审慎看待尤显重要;自媒体时代,每个人也是知识传播者,当代大学生更须谨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文化的共建者。AI再创作必须以学术逻辑为根基,在保持传播锐度的同时守住文化精度、讲好中国故事,在创新表达与历史本真间找到让文明永续的平衡点。
广州大学 杨智博
“爆改”不等于“魔改”
“回答我!”屏幕中,历史人物瞪着双眼,用网络用语讲述着历史知识。创作者通过生成式AI软件“爆改”历史名人,让古人们穿越时空在当下爆火。
以往枯燥的知识传播模式在无形之中为知识的传播增添了一道枷锁,而如今在短视频平台,可以看见李时珍瞪着眼睛教你如何求医问药,看见杜甫“撒泼”诉说着壮志未酬……传统文化知识与短视频娱乐因素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知识打破壁垒走进了青年学子的心理深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然而,“爆改”不等于“魔改”,娱乐化但不能低俗化。面对已在历史中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人物形象,AI创作容易消解其思想深度,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
在技术伦理与学术逻辑间,应以学术逻辑为先,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的力量将知识传播娱乐化、年轻化、现代化,让历史人物爆火于深层思想而不仅留存表面,这样才能让观众在娱乐中接收到兼具趣味性与准确性的文化知识。
广州大学 艾青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