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太监的权力有时大得惊人。太监顶流人物九千岁魏忠贤曾权倾朝野,4个月就帮皇帝斗垮了朝中东林党,还有明武宗时期的刘瑾狐假虎威,利用皇帝的权威,贪污受贿,搞得朝堂乌烟瘴气。他们身处宫廷,却能左右朝局。
明朝的太监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群体,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群体。
明朝太监的权力有时大得惊人。太监顶流人物九千岁魏忠贤曾权倾朝野,4个月就帮皇帝斗垮了朝中东林党,还有明武宗时期的刘瑾狐假虎威,利用皇帝的权威,贪污受贿,搞得朝堂乌烟瘴气。他们身处宫廷,却能左右朝局。
看起来他们都是恶人,但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奸恶之辈。像郑和,七下西洋,展现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气,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就给太监们立下了规矩,他要求宫里的太监不能识字,不能与朝中的大臣来往,还特地找人写了块牌子挂在宫门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令者斩。
朱元璋这样的做法明显就是为了防止太监滥权,只是没过几代,他的子孙们并没有按照他的法制继续。
尤其是皇位传到了朱瞻基这里时,这位“蛐蛐皇帝”居然给太监开设内学堂,让太监识字。他的本意可能只是为了给太监扫盲,并没有让太监干预朝政,他只是想培养一些有追求、有文化,类似郑和一样优秀的战士。
太监们真的都是坏人吗?肯定不是的,都是人,定有好的和不好的,有良知和无良知的。在皇帝看来,这些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太监是很好的。因为这些太监很听话,从小陪伴他长大,带着他玩,给他当马骑,从无怨言。
皇帝从小到大见得最多的人就是身边一直伺候他的太监,时间一长,他把太监当成亲人,从小无话不说,对他唯命是从。
哪怕后面太监专权,干了很多坏事,太监们依靠的都只是皇帝一人。没有皇帝的容许,太监们什么都不是,所以太监也只是皇帝的一颗棋子。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厚道的皇帝,他是个明君。虽然他统治的时间并不长,头尾加起来也只有十年,不超过十一年的时间。可这已经被后世公认为与西汉“文景之治”相媲美的“仁宣之治”了,是明朝的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没有跟他祖父朱棣那样开疆拓土,他妥善处理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武就不动武,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加收田赋,不征收徭役,给他们良好的生存空间。他每天勤勤恳恳,加班工作,积极听取大臣的意见。
他也不好色,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有一个爱好——空了斗蛐蛐。可明朝强大的文官集团却拿这事来指责他,批判他,这个劳模,最后还把自己累死了的皇帝被人取了个“蛐蛐皇帝”的外号。老百姓都有自己的爱好,一国之君这点小爱好居然还不能有。
朱瞻基这个皇帝当的也是不容易,那些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还有很多同门的文官们谦恭地跪在你面前,对你喊万岁,等他们抬起头就开始跟你提意见,跟你讲一切为了江山社稷的忠言逆耳,有时候还会挖苦你,讽刺你,像一群苍蝇一样围着你。
这事如果放在朱元璋时代,如果文官各种不配合,意见还多的要死,还来限制你的权力,他会说:拖出去,都杀了,我自己来干。朱瞻基明显没有朱元璋那样的精力,他不能,他这个时候的文官集团已经强大到皇帝也奈何不得。
皇帝也需要帮手,他不可能一个人来对付一个集团。所以他喜欢听话的太监们,他想培养太监来牵制不听话的文官们。因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皇帝就被大臣任意摆布。
可明朝的太监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郑和是因为朱元璋占领他们的国家,还没长大就成为俘虏,被迫成为宦官,而且他幸运地碰上了赏识他的朱棣。太监是宦官的首领,不是谁都能成为太监的。
在明朝,有很多人想当宦官,因为可以进宫去混口饭吃。人太多,先要经过层层面试,面试通过后才有可能给你阉割成为宦官。有一些人私自阉割后想进宫里去(魏忠贤就是这样进宫的),但同样也要经过挑选,如没被选中只能回去了此一生。
后期明政府还颁布了“不准私自阉割”的法令。那个世界的残酷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宦官等级之多,不亚于前朝文官品级,能层层升级一路干到太监,能在皇帝身边说上话,可想而知有多难了。权倾天下的太监们几乎都是踩着众多轻如鸿毛的人上去,你要很好的运气,得是有头脑有谋略的佼佼者。
好了,不说了,再说,能登上太监这个光辉顶点的都要难过上青天了。
明朝的太监权力还不是最大的,他们依然还是皇帝的傀儡,他们的生死大权也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权力最大的是唐朝的太监,他们都能参与皇帝的废立。
来源:赤日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