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何福亮教授聚焦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的关键技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并受邀点评两项重要研究,为TIPS的精准应用提供了新视角。两项研究分别从术后管理与
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何福亮教授聚焦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的关键技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并受邀点评两项重要研究,为TIPS的精准应用提供了新视角。两项研究分别从术后管理与机制探索层面拓展了TIPS的临床价值。未来需通过更大规模研究优化干预方案,并探索TIPS与免疫调节疗法的协同潜力,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综合管理开辟新路径。
运动锻炼+蛋白质营养补充对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影响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protein-enriched nutritional sup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TIPS hepatic encephalopathy(大会摘要号:TOP-169)
研究内容
该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的12周综合干预(运动锻炼+蛋白质营养补充)能否降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肝性脑病(HE)的发生率,并改善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
研究设计为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纳入45例择期TIPS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2例)。实验组在术前2周开始接受每周3次运动训练(包括抗阻和有氧运动)及每日蛋白质补充(≥1.2 g/kg体重),术后持续10周,对照组不进行干预。主要终点为术后6个月内HE发生率,次要终点为通过肝脏衰弱指数(LFI)评估的肌肉功能改善。
结果显示,实验组H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个月累计发生率分别为20%(4/22)和65%(14/23),且时间依赖性分析显示实验组组HE风险持续降低(log-rank检验,P<0.01)。在依从性>50%的亚组中,运动营养干预效果更显著(P<0.001)。次要终点方面,实验组中5例患者LFI改善,而对照组无改善(P=0.04)。两组在术后门脉压力梯度、腹水控制及出血并发症方面无差异,提示运动营养措施不影响TIPS疗效。
研究表明,术前启动并延续至术后的运动与营养干预,可能通过改善肌肉代谢功能降低HE风险,同时减轻肝硬化相关的衰弱状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何福亮教授
既往多项研究均提示,肌少症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尝试回答营养与运动干预,改善肌少症是否能够改善术后肝性脑病的问题,并且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该研究首次将“预康复”(prehabilitation)理念引入TIPS术后管理,通过靶向肌肉减少症这一可干预因素,为HE预防提供了非药物策略。传统HE防治多聚焦于药物(如乳果糖、利福昔明)或限制蛋白质摄入,但该研究反其道而行,通过增强肌肉的氨代谢能力,可能从病理生理机制上阻断HE发生。此外,干预方案兼顾术前准备与术后持续支持,符合围手术期功能维护的现代医学趋势,为改善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后的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优势
研究设计严谨:基线特征(Child-Pugh评分、MELD、LFI等)在组间均衡,且TIPS手术效果一致,减少了混杂偏倚。
终点选择合理:HE作为硬终点,结合LFI评估肌肉功能,既体现临床获益,又探索了潜在机制。
依从性管理:86%的实验组患者完成>50%的干预疗程,且通过“监督下运动”提高执行度,增强了结果可信度。
研究局限性
样本量与随访时间:尽管本研究为中期分析,但45例样本仍较小,且6个月的随访时间可能不足以观察HE的长期风险;需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研究验证。
机制探索不足:缺乏肌肉质量(如CT评估)、血氨水平动态变化等数据,难以明确干预改善HE的具体指标。
干预方案细节待细化:运动类型(如抗阻/有氧比例)、蛋白质补充来源(植物/动物蛋白)未详细描述,可能影响结果复现。
总之,该研究为TIPS术后HE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凸显了肌肉功能维护在肝硬化管理中的价值。尽管存在局限性,但其“主动增强代谢储备”的理念值得临床借鉴。未来需通过多中心研究优化干预方案,并结合精准医学策略推动个体化应用。
TIPS置入缓解门静脉高压可逆转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全身性炎症及抗炎性单核细胞改变标志物
Resolution of portal hypertension by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implantation reverses markers of gut-barrier dysfunction,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antiinflammatory monocyte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大会摘要号:WED-193)
研究内容
本研究显示了门脉压力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局部及全身炎性反应密切相关,TIPS术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可改善全身炎性反应及生存。
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PH)患者常伴有随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全身炎症(SI)及免疫失调(CAID综合征)等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和生存率下降。本研究假设PH是驱动这些病理改变的核心因素,并通过TIPS降低PH以验证门脉压力对免疫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纳入75例腹水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TIPS组)及15例代偿期患者(对照组),分析TIPS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的肠道屏障标志物(I-FABP)、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如LBP)、单核细胞激活标志物(sCD14)、18种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表型与功能(流式细胞术、RNA测序)及其与感染和生存的关联。
结果显示,失代偿期患者术前肠道屏障损伤(I-FABP↑)、PAMPs入血(LBP↑)、单核细胞激活(sCD14↑)及全身炎症(IL-6、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失代偿期患者,单核细胞表型分析显示细胞抗炎/抑制性表型富集(MerTKhighCD163high)。
TIPS降低门脉压力显著显著逆转了上述异常:肠道屏障功能改善(I-FABP↓)、PAMPs减少(LBP↓)、炎症因子水平下降(IL-6、CRP↓),单核细胞表型和转录特征趋近代偿期状态。此外,TIPS术后患者的单核细胞对细菌刺激的应答增强(IL-6分泌↑)。
临床随访发现,TIPS后腹水未改善者,仍存在持续的全身炎症,其单核细胞表型无逆转,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
该研究提示,TIPS通过降低们买呀里逆转肠道渗漏、全身炎症和单核细胞免疫抑制表型,改善免疫应答能力。成功的门脉减压(再代偿)可降低感染风险并延长生存,提示PH在肝硬化免疫失调中的核心作用,为TIP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免疫学依据。
专家述评本研究首次系统探讨了TIPS降低门脉压力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微环境的重塑作用,揭示了PH作为驱动肠道-免疫轴紊乱的核心机制,并明确了TIPS的潜在免疫调节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研究优势
机制深度:通过多组学方法(生物标志物、流式细胞术、RNA测序)全面解析TIPS对肠道屏障、全身炎症及单核细胞功能的调控,首次将PH与免疫抑制表型(MerTKhighCD163high)直接关联,填补了门脉高压与CAID综合征间的机制空白。
临床转化价值:发现TIPS术后免疫改善与临床结局(感染、生存)的强相关性,为TIPS的适应证拓展提供了新依据。尤其强调门脉高压“再代偿”概念,强调门脉减压的全身性益处,超越传统腹水控制的视角。
方法学严谨性:纳入代偿期对照,明确失代偿期免疫特征;动态监测术前术后指标,增强因果推断;结合功能实验(如efferocytosis)与转录组学,多维度验证表型变化。
研究局限性
样本偏倚:仅纳入腹水型失代偿患者,未覆盖其他失代偿类型(如肝性脑病),结论外推需谨慎。
机制未完全阐明:PH如何精确调控单核细胞表型(如MerTK/CD163上调)仍需分子通路研究。
临床启示
联合治疗潜力:TIPS或可与其他免疫调节疗法(如抗炎药物、微生物组干预)协同,进一步优化预后。
未来研究方向
探索PH调控免疫细胞的具体机制(如肠肝轴内PAMPs-单核细胞互作)。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比较TIPS与标准治疗对免疫及生存的影响。开发基于免疫标志物(如sCD14/MerTK)的预后模型,辅助临床决策。
总之,本研究深化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失调的认识,为TIPS的机制研究和精准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肝病免疫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来源:美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