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听课评语写作范例与技巧:从“走过场”到“点金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2:33 1

摘要:教研活动室的空调嗡嗡作响,围坐的老师们正轮流点评王老师的公开课。轮到张老师发言时,他推了推眼镜说:“这节课整体不错啊,教学目标挺明确的,流程也完整,学生们听得也认真。” 话刚说完,坐在对面的王老师悄悄皱了皱眉 —— 这样的评价像隔了一层纱,她知道自己课上有两处

| 好的评课,是观察的艺术,更是对话的智慧

教研活动室的空调嗡嗡作响,围坐的老师们正轮流点评王老师的公开课。轮到张老师发言时,他推了推眼镜说:“这节课整体不错啊,教学目标挺明确的,流程也完整,学生们听得也认真。” 话刚说完,坐在对面的王老师悄悄皱了皱眉 —— 这样的评价像隔了一层纱,她知道自己课上有两处衔接不顺畅,可评语里没提;她精心设计的小组讨论环节,也没听到具体反馈,到底好在哪里、该怎么改进,还是一片模糊。

听课评语从来不是形式主义的 “走过场”,更不该是不痛不痒的 “客套话”,它本该是精准诊断课堂、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 “点金石”。一份有价值的评语,能让授课教师看清自己的亮点与不足,也能让听课教师从中汲取经验,真正实现 “听一节课,长一分本领”。

一、评语写作的核心原则:四个 “基于”,让评价有根有据

写评语前先问自己:我的评价是凭感觉说的,还是有实实在在的依据?想要评语不空洞,关键要守住四个 “基于” 原则。

1. 基于证据:用课堂事实说话,拒绝 “大概”“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说 “师生互动好”,其实是模糊的感受。真正的 “好”,要能拆成具体的时间、行为和数据。

❌ 模糊评价:“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参与积极”

✅ 证据评价:“在‘探究植物向光性’小组讨论环节(10:12-10:20),教师绕教室巡视了全部 6 个小组,停下参与了 4 个组的讨论,还针对第二组‘如何控制光照方向’的疑问,引导学生用黑纸板制作遮光罩,期间有 11 名学生主动举手提问或分享发现,互动有实质内容”

2. 基于标准:对照课程标准,不脱离学段要求

评课不是 “凭喜好打分”,而是要看这节课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对该学段的要求。比如评价一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不能用初中的思维深度去衡量,要重点看是否落实了 “直观感知”“初步操作” 的学段目标。可以从这三个问题切入:

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如数学的 “运算能力”、语文的 “语言建构”)?

内容处理是否符合学段认知规律(比如小学科学课是否多让学生动手实验,而非纯理论讲解)?

活动设计是否契合课程理念(如语文课的 “整本书阅读”,是否真的让学生自主梳理情节,而非教师逐段讲解)?

3. 基于学科:抓准学科本质,不搞 “一刀切”

不同学科的课堂,评价重点天差地别。如果用语文课的 “情感共鸣” 标准去评数学课,很容易跑偏。

语文课:重点看 “语言建构与运用”—— 比如《春》的教学,是否引导学生分析 “嫩嫩的、绿绿的” 这样的叠词好在哪,是否让学生尝试用类似语言描写身边的景物;

数学课:重点看 “思维发展与提升”—— 比如《百分数的应用》,是否让学生理解 “折扣” 背后的数量关系,而非只记公式套题;

科学课:重点看 “探究过程与方法”—— 比如《水的沸腾》,是否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记录温度变化,而非教师演示一遍就总结结论。

4. 基于发展:不只 “评好坏”,更要 “提方法”

评课的最终目的,是帮教师变得更好。所以评语不能只停留在 “这节课有问题”,更要回答 “怎么改能更好”。比如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时有些混乱”,不能只说 “讨论秩序差”,而要补充 “或许可以提前给每个小组分配‘记录员’‘发言人’角色,明确分工后再展开讨论”。

二、评语框架:三维度评课法,让观察不遗漏、不跑偏

不少老师听课前没方向,听课时记了一堆细节,写评语时却不知道从哪下手。试试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 三维度框架,能帮你理清思路,让评语既有重点又全面。

维度一:学生学习(核心维度)—— 这节课,学生真的学到东西了吗?

观察课堂,首先要聚焦 “学生”:他们参与度如何?思维有没有动起来?最终有没有达成目标?

👉 范例片段

“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学生参与面很广,整节课有 28 人次主动举手发言。尤其在‘转化图形’环节(14:30-15:00),第四组学生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了长方形,还举手分享‘这样就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算’;第六组则尝试了不同的剪法,发现‘只要沿高剪,都能拼成长方形’,能看出思维在主动探索。最后随堂检测时,全班 42 名学生里,有 37 人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并说明理由,目标达成度较高。”

可引用的证据(听课要重点记)

学生发言的人次、内容质量(是简单回答 “是 / 不是”,还是能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时的具体表现(有没有分工、是否围绕问题讨论、有没有不同观点);

练习、检测的完成情况(正确率、错误类型);

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专注、是否有疑惑的皱眉、是否因有收获而兴奋)。

维度二:教师教学(关键维度)—— 教师的设计和调控,是否帮到了学生?

看学生的同时,也要看教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遇到突发情况能否妥善处理?提问是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范例片段

“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很用心,把原本的‘直接教公式’改成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公式’,更符合数学‘重过程’的特点。课堂环节节奏也很顺:先复习长方形面积(5 分钟)→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算’的问题(3 分钟)→学生动手转化图形(15 分钟)→总结公式(7 分钟)→练习应用(10 分钟),时间分配能突出重点。中间有个小插曲:当第二组学生剪图形时把纸剪坏了,有点慌(14:45),李老师没直接帮他们换纸,而是说‘别急,咱们看看剪坏的部分能不能用?或者有没有其他办法补救?’,最后学生用胶带粘好继续实验,既没打断课堂,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调控很到位。”

可引用的证据(听课要重点记)

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重点环节给足时间,非重点不拖沓);

关键事件的处理(比如学生答不出问题、实验失败、课堂纪律波动时,教师怎么应对);

提问的质量(是 “封闭式问题” 还是 “开放式问题”,有没有层次性,能否引导学生深入);

课堂生成的利用(比如学生提出意外的想法,教师是否能抓住并引导拓展)。

维度三:课程性质(本质维度)—— 这节课,是否体现了学科的 “魂”?

最后要回归学科本质:教学目标是否贴合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是否有学科特色?资源是否用得有效?

👉 范例片段

“这节《青蛙写诗》(一年级语文)的目标设定很贴合低年级语文要求:知识目标是‘认识 “蝌、蚪” 等 8 个生字’,能力目标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模仿课文说句子’,情感目标是‘感受诗歌的有趣,喜欢读儿歌’,三个维度都覆盖到了,也符合低年级‘识字、朗读、积累’的核心任务。教师还自制了青蛙、蝌蚪的卡通卡片,让学生拿着卡片‘扮演角色读课文’,原本坐不住的几个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资源用得很实用。如果能再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当 “标点符号”’(比如雨滴像句号、柳条像逗号),可能更能帮学生理解诗歌的想象力。”

可引用的证据(听课要重点记)

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具体、可测,是否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创新、是否能帮学生突破难点);

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 “学科有用”);

学科思想的渗透(比如数学的 “转化思想”、科学的 “实证思想”)。

三、学科评课要点举例:不同学科,评语重点不一样

光有框架还不够,不同学科的评语,要抓准各自的 “痛点” 和 “亮点”。下面三个学科的范例,能帮你更快找到方向。

语文课《背影》教学评语:

“陈老师的课紧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没有逐段分析内容,而是聚焦‘四次背影’,引导学生圈画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词语 —— 比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攀着上面’,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里读到了什么’,一步步让学生体会父爱,这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抓得很准。尤其在范读‘买橘子’段落时(16:15),陈老师声音放轻,读到‘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时语速变慢,坐在前排的几个学生悄悄红了眼,能看出情感共鸣很到位。如果能补充一点朱自清与父亲的真实关系(比如当时父子间有矛盾,后来和解),学生可能会更理解‘背影’里不只是感动,还有愧疚和体谅,文本理解会更深刻。”

数学课《圆的面积》教学评语:

“赵老师用‘转化’的思路带学生学圆的面积,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是转化成长方形算的’,再问‘圆能不能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引导很自然,符合数学‘举一反三’的思维特点。课堂上让学生把圆形纸片剪成 16 等份,再拼成近似长方形,学生能直观看到‘圆的周长一半是长方形的长,半径是宽’,公式推导的过程很清晰。不过在‘尝试不同转化方法’环节(22:00-25:00),赵老师怕时间不够,直接演示了‘拼成三角形’的方法,其实可以多给 5 分钟,让学生自己试试‘能不能拼成梯形、三角形’,这样学生对‘转化思想’的理解会更透彻,也能培养创新思维。”

英语课《Shopping》教学评语:

“李老师的‘班级跳蚤市场’情境太真实了!课前让学生带了自己的小玩具、文具当‘商品’,课上让学生分组扮演‘卖家’和‘买家’,用‘How much is it?’‘Can you give me a discount?’等重点句型讨价还价,有个学生卖手工贺卡时说‘It’s 5 yuan. If you buy two, it’s 8 yuan.’,还会灵活运用句型,语言输出很自然,这正是英语‘在交际中学习’的理念。美中不足的是,没涉及中西方购物文化的差异,比如可以简单提一句‘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don’t usually bargain in supermarkets, but they can in flea markets.’,既能拓展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评语写作的 “三明治” 结构:让评价既真诚又有建设性

很多老师怕写评语:说多了优点怕对方骄傲,说多了缺点怕伤感情。试试 “三明治” 结构 —— 先肯定、再建议、最后激励,既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又能清晰传递改进方向。

第一层:充分肯定优点(具体明确,不拍空马屁)

只说 2-3 个最突出的亮点,不用面面俱到;

每个亮点都要配具体例子,不能只说 “你教得好”;

要体现 “我认真听了课”,比如提到具体的环节、时间点。

示例:“您在《青蛙写诗》里设计的‘角色朗读’环节(10:30)特别好,让学生拿着卡通卡片读对话,原本不爱发言的小明都举手了,还模仿青蛙的声音读,能看出这个设计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第二层:诚恳提出建议(聚焦关键,给具体方法)

只提 1-2 个最需要改进的点,别让对方觉得 “这节课全是问题”;

不只是 “指出问题”,更要 “给解决办法”;

用商量的语气,比如 “或许可以试试”“能不能考虑”,别用命令式的 “你应该”。

示例:“如果在学生模仿课文说句子时,能先给个例子(比如‘荷叶上的露珠,是诗歌的句号’),再让学生自己说,可能刚开始不敢发言的学生会更有方向,不会冷场。”

第三层:整体激励提升(指向未来,给信心)

总结这节课的价值,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见;

表达期待,让对方知道 “你可以变得更好”;

愿意提供支持,比如 “如果需要找相关资料,我可以帮你一起找”。

示例:“整节课学生都很投入,能看出您在设计时花了很多心思,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把控,特别值得我学习。期待下次能看到您调整后的‘说句子’环节,肯定会更精彩!”

👉 完整范例(语文课《背影》)

“陈老师,您这节《背影》课有两个地方特别打动我:一是聚焦‘四次背影’抓散文的‘神’,没有跑偏,学生能跟着您的引导深入文本;二是您的范读太有感染力了,读到‘买橘子’那段时,我身边的学生都安静了,情感共鸣做得特别好。如果下次再上这节课,或许可以补充一点朱自清父子的真实故事,比如当时他们因为家境有矛盾,后来父亲写信道歉,这样学生可能会更懂‘背影’里的复杂情感,不只是感动。您对文本的解读特别深,教学节奏也把控得好,我每次听您的课都有收获,特别期待下次再向您学习!”

五、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避开这些 “坑”,评语更有用

写评语时,很容易不小心踩坑 —— 要么太笼统,要么太苛刻,要么抓错重点。看看这些常见问题,帮你避开陷阱。

六、听课记录表(参考模板):听课时记什么,不再手忙脚乱

很多老师听课时,要么记了一堆无关细节,要么啥都没记住,写评语时没素材。用这个记录表,帮你有重点地记录,课后写评语更轻松。

课堂听课记录表(参考模板)

授课教师学科课题时间

整体评语(三明治结构)

教育家叶澜曾说:“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这句话点透了听课评课的本质:我们不是要找 “完美的课”,而是要发现 “真实的课” 里的亮点,帮授课教师把 “待完善” 的地方变得更好。听课评课不是 “评判对错”,而是 “平等对话”;不是 “挑毛病”,而是 “一起成长”

下次走进教室听课时,不妨先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节课,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聚焦学生学习)

教师的哪些设计,帮学生学到了这些?(关联教师教学)

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么改进那个小问题?(给出建设性建议)

当我们带着 “学习的心态” 听课,带着 “尊重的心态” 写评语,每一份听课评语都会变成一束光 —— 照亮授课教师的成长路,也让自己在观察与思考中,慢慢成为更专业的教育者。

来源:启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