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七点半,复兴区先锋路的晨光刚漫过沿街的梧桐叶,钢二社区便民服务点的手艺人已支起摊子。修鞋的缝纫机嗡嗡作响,理发的推子轻快游走,居民们提着菜篮子,在这里开启一天的便利生活。
清晨七点半,复兴区先锋路的晨光刚漫过沿街的梧桐叶,钢二社区便民服务点的手艺人已支起摊子。修鞋的缝纫机嗡嗡作响,理发的推子轻快游走,居民们提着菜篮子,在这里开启一天的便利生活。
从街头的便民摊点到转身即达的智慧生活馆,再到飘着饭香的社区食堂,钢二社区用一个个民生细节,编织出一张覆盖2万余人的“15分钟便民生活网”。
街头巷尾的“解忧小站”
“武姐,今天还得麻烦你给我剪个短发,下午要去接孙子放学。”上午九点,居民李阿姨熟门熟路地走到武艳玲的理发摊前,把帆布包往椅背上一搭。57岁的武艳玲放下手中的梳子,笑着回应:“放心吧李姨,保证剪得精神!”
武艳玲的理发摊前总是排着队,红色的围布洗得发白,却叠得整整齐齐。
“以前在路边摆摊,遇着刮风下雨就得收摊,顾客来了也没地方坐。”她手里的剪刀在李阿姨发间翻飞,“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来的老主顾越来越多,有时候忙到中午都顾不上喝口水。”
不远处的修鞋摊前,樊师傅正拿着针线给一双运动鞋缝鞋底。“樊师傅,这鞋开胶了,能补吗?孩子明天要穿去上体育课。”居民苏晴举着一双蓝色运动鞋,语气里带着焦急。樊师傅接过鞋子,眯着眼看了看接口处:“没问题,用强力胶粘好再缝几针,保准结实。你先去旁边买个菜,十分钟后来取。”
苏晴刚走,推着轮椅的魏玉明就停在了修鞋摊旁。轮椅上坐着93岁的魏庆章老人,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樊师傅,我爸这轮椅轱辘有点晃,您给看看?”樊师傅放下手里的活,蹲下身转动轮椅轱辘,手指在轴承处摸了摸:“是轴承缺油了,我给你上点油,再紧下螺丝,不用花钱。”
魏玉明连忙道谢:“这可太谢谢您了!我们刚在武姐那理发、修脸,才花10块钱,比理发店便宜一半还多。”樊师傅擦了擦手上的油笑着说,“咱们这服务点就是给大家方便的,都是街坊邻里,哪能多收钱。”
上午九点半,便民服务点依旧热闹。武艳玲刚给李阿姨剪完发,又拿起梳子招呼下一位顾客;樊师傅把修好的运动鞋递给苏晴,苏晴递来一瓶矿泉水,两人推让了半天;魏玉明推着轮椅,和父亲慢悠悠地往家走,轮椅轱辘转动的声音轻快又平稳。
闲置车棚变身“生活宝藏地”
“郭姐,今天的贝贝南瓜又新鲜又便宜,才1.29元一斤,要不要多买点?”上午十一点,“百+智慧生活馆”的超市区里,导购员小张正对着一位阿姨热情招呼。郭丽霞推着购物车,拿起一个贝贝南瓜闻了闻:“确实新鲜,上次买的南瓜甜得很,我再拿两斤,中午给孩子蒸着吃。”
这座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生活馆,玻璃门上贴着“新鲜直达”的海报,外墙LED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今日特价,谁也想不到,曾经这里是一个堆满旧自行车的闲置车棚。
“社区调研时,居民反映买东西不方便,离最近的大型超市要穿过前进大街,老年人过马路不安全。”钢二社区书记豆潇潇正在超市里巡查,看到郭女士,主动走上前打招呼,“郭姐,今天买这么多菜啊?食堂的清蒸鱼今天刚上新,中午要不要在这儿吃?”
郭女士笑着点头:“正打算去食堂看看呢!上次在这儿买的大米也好吃,软糯香甜,我再拿一袋。”
说话间,生活馆主理人博鸣集团的副总经理王欣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采购清单。王欣告诉记者,超市里所有蔬菜和水果都是从菜农和果农手里直接收来的,不仅保证了新鲜,价格也能做到最实惠。
不同于综合超市,这里没有明显的客流高峰,好像一上午时间,超市里都是热闹的。超市采购负责人赵权边补货边说,“别看我们超市不大,每天的成交量达2000单左右。”
临近中午十二点,超市里依旧人来人往。郭女士推着装满蔬菜和大米的购物车,准备去食堂吃饭;姬阿姨提着一袋子苹果,跟邻居有说有笑地往外走。阳光透过玻璃门照进来,给货架上的商品镀上了一层金边,也照亮了居民们的幸福日常。
智慧餐桌满是“家的味道”
中午十二点,生活馆内的社区食堂忙了起来。但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打菜方法有些与众不同。
只见工作人员会对第一次来到餐厅的顾客进行操作演示。第一步是扫二维码进入小程序,进行注册和充值;第二步是拿起一个托盘,并与自己的账号进行绑定。就餐者,可以选择在注册阶段录入人脸,通过人脸识别自动绑定;也可以不录入人脸,在这一步手动进行绑定。
拿着托盘来到打菜区,荤菜有鱼有肉,有红烧有油煎。蔬菜当中,绿叶蔬菜比较多。记者观察发现,大多数肉的价格都是两元多一两,蔬菜则是一元多一两。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饭的价钱,在饭店,一碗饭至少要两元,在这里按需打饭,1元左右就能满足。
“价格亲民,能吃到这么多种菜品,感觉营养全面。”当天午餐时,邯钢百二小区居民杨娜的餐盘里盛了六七种菜,她觉得这家食堂采用自助的形式,让就餐选择更加多样化,比单调的盒饭更健康可口,“最重要的是对菜品实施精确称重、计价到克,避免了浪费,也保证了餐食的品质。”
社区食堂的“智慧”不仅如此。邯钢百三小区居民李美华有不一样的体会。
李美华是位独居老人,患有糖尿病。她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儿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老人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子女们心中的牵挂。当李美华儿子得知家门口有了社区食堂,他便立刻为老人办卡。
每天中午,李美华都会到社区食堂就餐。她会选择饮食清淡的蔬菜和粗粮馒头,费用大约在8元,算上70岁以上的老人就餐打8折的优惠,每次消费6元左右。
除了消费金额显示在儿子的手机上,同步显示的还有午餐饮食分析报告。这份报告精细到各类营养的摄入量,以及饮食建议,这对李美华老人一家来说,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都能及时掌握老人的饮食情况。
夕阳西下,“百+智慧生活馆”的灯光渐渐亮起,便民服务点的手艺人收拾好摊子,社区食堂的工作人员开始准备晚餐。复兴区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就像一个温暖的拥抱,把便利和幸福送到居民身边。在这里,每一次理发、每一次修鞋、每一次购物、每一顿饭,都藏着城市的温度,也写满了居民的幸福。
正如豆潇潇所说:“我们要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便利,感受到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一刻钟的距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报记者王梦洁 文/影
来源:邯郸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