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35年(道光十五年)七月初八,徽州府休宁县遭遇罕见酷暑。据《休宁县志·灾异卷》记载:"是年夏,亢旱三月,溪涧尽涸,六月末忽有赤云蔽日"。时值农忙,乡民徐大柱在齐云山南麓劳作时,发现天际出现诡异光斑,"初如萤火,须臾盈丈",这个细节在《休宁异闻录》手抄本中得
一、山雨欲来的异象
1835年(道光十五年)七月初八,徽州府休宁县遭遇罕见酷暑。据《休宁县志·灾异卷》记载:"是年夏,亢旱三月,溪涧尽涸,六月末忽有赤云蔽日"。时值农忙,乡民徐大柱在齐云山南麓劳作时,发现天际出现诡异光斑,"初如萤火,须臾盈丈",这个细节在《休宁异闻录》手抄本中得到佐证。
当晚酉时三刻(约18:45),石田村塾师汪兆麟正在批改课业,突然"窗纸尽赤,如熔铁映照",其日记现存歙县档案馆。与此同时,十五里外的渔梁坝,船工方阿水目睹"火球自西北来,尾曳青烟,其疾如矢",这个目击记录被收录在光绪版《徽州府志》补遗篇。
二、神秘火球现踪
七月初九子夜,异象达到顶峰。据《休宁县衙档案》灾异类第47号文书记载:"戌时至丑时(19:00-3:00),全境可见火球悬空,大者如磨盘,小若斗笠,色作青白,触物即隐"。溪口镇茶商胡永昌在给杭州分号的信函中描述:"火球绕宅三匝,门窗皆震,然触帘栊则化青烟"。
最离奇的当属齐云山太素宫事件。道士程静修在《云岩纪异》中写道:"三清殿前古银杏,忽有火球栖于枝杈,枝叶无损而通明如昼,凡三刻乃逝"。该树现存树龄487年,东南侧枝干确有焦痕,与1992年《休宁林业志》古树名木篇记载吻合。
三、官府介入调查
七月十二日,徽州知府张曾霭亲率阴阳学正术(古代官方天文官)赴现场勘查。《徽州府志·职官志》载其行程:"自渔梁溯渐江而上,凡历七村,勘验火迹三十六处"。在榆村乡民徐二狗家,发现"屋瓦无损,而梁木焦黑寸许",这个细节出现在张知府呈报安徽巡抚的《勘异详文》中。
时任阴阳学正术王守拙在《灾异考辨》中提出三种解释:"或曰磷火之聚,然白昼可见;或曰天火示警,然无焚毁;或曰星陨余烬,然持续五日"。最终官方以"天象示警"结案,知府下令设坛祈雨,此事记载于《休宁祈雨碑》,现立于齐云山脚。
四、现代科学解读
1987年安徽省气象局编纂《安徽气象灾害大典》时,将此事列为"早期球状闪电群发事件"。2015年黄山学院物理学教授团队实地考察后,在《古气候研究》发表论文指出:持续干旱形成特殊电离层,加之当地富含磁铁矿的地质结构,可能形成罕见的球状闪电集群现象。
但仍有未解之谜:目击范围超过200平方公里,远超普通球状闪电活动半径;多数目击者描述火球具有规避障碍物的"灵性"行为;古银杏树焦痕检测显示瞬间承受了1700℃高温,却未引发燃烧。这些疑点使"天火球"事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来源:智慧的故事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