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这节气对咱中国人来说,那可是饱含着深厚情感和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每到这个时候,心头总会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庄重和思念。以往大家都是清明前后去给先人扫墓,寄托自己的哀思。可今年怪了,清明还没到呢,好多地方就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开始扫墓了,甚至还传出今年清明是“凶日
清明,这节气对咱中国人来说,那可是饱含着深厚情感和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每到这个时候,心头总会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庄重和思念。以往大家都是清明前后去给先人扫墓,寄托自己的哀思。可今年怪了,清明还没到呢,好多地方就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开始扫墓了,甚至还传出今年清明是“凶日”,不能上坟的说法。这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咱就好好唠唠,把这背后的门道弄个明白。
咱先讲讲扫墓这传统,那可是历史老长了。扫墓作为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最早能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唐朝就开始流行起来,还被官方认定为正式礼仪,就这么一代一代,历经宋、元、明、清,一直传到现在。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扫墓的时间规定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就形成了现在各种各样的习俗。
今年提前扫墓,原因还挺多的。咱民间一直都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意思就是清明上坟早点去好,十月初一送寒衣呢,就可以晚些。还有“清明上坟,前七后八”的讲究,就是说在清明节前七天到后八天这段时间,都挺适合去扫墓的。就拿浙江一些地方来说,好多家族都会在清明节前挑个好日子,一起去集体扫墓,那仪式可隆重了。大家都觉得早点去祭扫,祖先能早点收到子孙的敬意,这样就能保佑家族平平安安、兴旺发达。
新坟的祭扫规矩,也是一部分人提前扫墓的原因。大部分地方都有个习俗,新坟(三年以内的)得提前祭扫,一般春分节气过后就可以开始了。在大家心里,亲人刚去世不久,家属早点去扫墓,这是对逝者满满的思念,也能让自己心里好受点。像广东电白那边,大家把扫墓叫做“铲山”,新坟因为杂草长得快,一年时间就荒草丛生了,清理起来可费劲了,所以从春分开始,就有人陆陆续续去给新坟扫墓。
今年的特殊情况,也是推动提前扫墓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清明节就放一天假,和以前三天假不一样。好多人就担心假期当天出行,路上肯定堵得厉害,祭扫时间也会很紧张,所以就趁着周末提前回老家扫墓。就说我朋友小李吧,他在外地工作,本来打算清明当天请假回家扫墓的,可一看假期安排,再想想以前清明出行那堵得水泄不通的场景,就决定提前一个周末回去,顺顺利利地就把祭扫的事儿办完了。
再来说说今年清明是“凶日”不宜上坟这个说法。按照传统观念,今年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七,正好碰上“闭日”。《彭祖百忌》里记载着:“癸不词讼理弱敌强,卯不穿井水泉不香”,意思就是癸日不适合打官司,卯日不适合挖井,听起来就全是忌讳。而且2025年是乙巳蛇年,还闰六月,一整年有384天,还是“双春年”,有两个立春。在传统民俗里,这种特殊年份再加上“闭日”,就被当成是天地闭塞、阴阳不平衡的日子,所以有些人就觉得这一天不适合上坟。
还有人说今年清明赶上“九星五黄日”,五黄在风水中被看作是最凶险的煞星,只要碰上五黄日,大家就怕沾上晦气,干啥都小心翼翼的。另外,有些地方还有“双春闰月不上坟”的说法,他们觉得闰年要是没有立春,就不能上坟,不然厄运就会找上门。这种观念的形成,和古人对节气还有农耕活动的理解有关,古人觉得立春是万物复苏的标志,要是没有立春,那这一年万物都没生机,干啥都不吉利。
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可没什么科学依据。像“闭日”“五黄日”这些,大多是根据古代的星象、阴阳学说衍生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并没有客观规律来支撑。节气的变化,就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和所谓的吉凶可没啥关系。清明节最核心的意义,就是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重,传承咱们的孝道文化。不管是不是大家说的“凶日”,只要我们心里怀着敬畏和尊重,不管是提前还是推迟去上坟,都没问题。就好比我们平时怀念逝去的亲人,也不是只看日子,关键是心里那份感情。现在好多现代公墓,人们随时都能去祭拜亲人,重要的就是那份思念和缅怀。
清明扫墓,那可是咱中华民族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它可不只是个简单的仪式,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虽说今年出现了提前扫墓的情况,还有“凶日”不能上坟的说法,但不管形式怎么变,我们可不能忘了清明扫墓的初心。
在现在这个社会,传统习俗也得跟着时代变。就说这几年兴起的“云祭扫”,让那些在外地回不了家的人,也能通过网络表达对先人的思念;还有代客祭扫服务,给那些行动不方便或者没时间的人提供了便利。这些新形式既保留了传统的内涵,又能满足大家在快节奏生活里的需求。
不管啥时候,我们都得敬重先人,热爱传统文化。让清明扫墓这个习俗,在新时代也能闪闪发光,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家族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把我们对先人的思念和文化的传承,一直延续下去 。
来源:解情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