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又试图找到床头灯,却发现手指碰到的是粗粝的土墙面,而不是他家中经过精心装饰、光滑细腻的壁纸。
夜深人静时,何傻柱在温暖的被窝里沉睡着,突然间他感到浑身一阵凉意。
还未完全醒来的他本能地伸手去寻找自已的厚被子。
但当真正摸到那层布料,拉过来盖在身上时,一种不寻常的触感让他立即清醒。
身下的硬床与他平日里的柔软大床形成了鲜明对比。
脑子逐渐恢复清醒,他猛地睁开眼,然而眼前的黑暗让人难以分辨四周的情况。
他又试图找到床头灯,却发现手指碰到的是粗粝的土墙面,而不是他家中经过精心装饰、光滑细腻的壁纸。
无论如何努力去摸开关都找不到,这一刻,何傻柱意识到他并不在自已的家中。
昨天他还正常下班回到家,因为太累洗了澡后就在家里睡觉,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个地方?
难道是有人趁他睡着后把他带走?但在这个法治的社会,谁又敢做这样的事情?再说了,他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三四十岁了依然单身,既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也没有得罪过什么人,究竟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
就在他陷入沉思之际,头痛得厉害,冷汗浸湿了他的额头。
他不禁抱着脑袋在那硬邦邦的床上挣扎,口中发出痛苦的** 。
过了很久,头终于不疼了,然而这时大量的信息却瞬间涌入脑中。
当他接收到这十多个人的记忆后,不禁震惊地愣住了,躺在那里久久无法言语。
“何达青、何傻柱、何雨水……哈哈,原来我居然穿越到了《情满四合院》的世界,还成为了其中的主角何傻柱,老天爷真是爱跟我开这样的玩笑!”
他坐在床上,在昏暗的房间里发出了一声叹息。
毕竟,对于这部电视剧及其主角傻柱的一生,何傻柱了解得很清楚。
因为他不仅叫何傻柱,而且这部剧播出后,他曾在同事们口中成为笑柄。
出于好奇,他也开始观看《情满四合院》,想看看剧中的傻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能让同事们这样取笑他。
结果,越看越气愤,到最后甚至险些砸了电视。
这不是什么情满四合院,明明是“禽”满四合院。
何傻柱甚至想到改名,但一想到这是去世多年的父母留给他的唯一念想,他还是忍住了。
但现在,他已经身处这部戏的世界,不知未来将如何继续……
每当想到剧中何傻柱差点被人算计得断子绝孙,最终还要为一群忘恩负义之人养老送终,他就忍不住想冲进电视里,把那个浑浑噩噩的何傻柱狠狠地教训一番,让他彻底醒悟。
更糟糕的是,何傻柱后来了解到,《情满四合院》其实并不是第一部,原版的名字就叫《傻柱》,而且故事结局更悲惨。
听说原版里,傻柱年老时被棍子一家人赶出了家门,孤独地死在街头。
由于原版的剧情过于悲惨,不利于社会风气,所以制作方才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才有了今天的《情满四合院》。
但是即便这样,何傻柱觉得修改后的剧情也并没有好多少。
表面看来,大家最终在所谓的“幸福养老院”里过得一团和气,但实际上,谁都能预见,傻柱年老后的生活肯定不会好过。
这和最初的《亮剑》有些相似,后期剧情因为审查未通过未能播出,但这并不改变剧中人物本应面临的命运。
现在的何傻柱代替了原著中的傻柱,如果按照剧情发展下去,他的晚年将十分凄凉。
想到这里,何傻柱不由打了一个冷战,内心深处暗暗发誓,既然命运让他替代了原著主角,那么他绝不会再重蹈傻柱的覆辙。
这辈子,绝不能再被易忠海、假家和秦淮如算计,他要改写自已的命运!
不过眼下,何傻柱清楚自已暂时还不能做出太大的改变,必须假装成原来那个傻柱。
因为现在是1952年3月,他的“养父”何达青已经跟着白寡妇跑到了保城近半年,而秦淮如也在三个月前嫁入了假家,腹中的孩子显然已经是那“盗圣”棍子了。
何傻柱整理了一下记忆,意识到易忠海虽然在过去半年里对他有所盘算,但他对待自已的态度还远没有未来那样恶劣,顶多只是将自已视作一个考察中的后备选择。
在四合院里,易忠海依然更加偏爱他的徒弟假东旭,平时也只是假家人和龙老太太与他打交道。
同样的,龙老太太现在也不亲近何傻柱,不把他当作未来的“亲孙子”。
换句话说,自何达青离开后,除了易忠海这个偶尔口头安慰他的人,院里的其他人为了避免被生活困苦的何傻柱兄妹拖累,见到他们总是绕道走。
甚至连日后以讹诈为生的三大爷阎埠贵看到何傻柱兄妹也会避开。
对了,此时三大爷的身份还没有正式确定。
整个京城还在军事管制中,要再等一年,街道办成立后,由于人手不足和反特任务,四合院这样的密集居住区才会选举管事大爷协助街道办事处管理日常事务。
思考到这里,何傻柱忽然觉得,易忠海平日来看他不仅有着算计他做备胎的意图,更可能的是,他想通过这样的行动让邻居们认为他是一个关心后辈的人,以提高他在院里的地位。
从原主人的记忆中得知,假东旭不仅是一个孝顺、听话的人,工作中也非常勤奋,对易忠海这位师傅非常尊敬。
每逢节日都会亲自登门拜访,平时有好吃的东西也会带一些给易忠海夫妇。
此外,假东旭对妻子秦淮如非常宠爱。
而此时,假章氏还未像日后失去儿子那样整天无所事事地躺着养老,反而经常帮助秦淮如做家务,不再动辄大呼小叫地喊老假。
特别是在秦淮如怀孕期间,假东旭要求假章氏多承担一些家务,假章氏也没有太多抱怨。
了解到这些后,何傻柱立刻明白,为什么原剧中秦淮如在假东旭去世后不愿意再婚,而是决心要把几个孩子好好抚养长大。
除了对孩子的依赖,还有对假东旭恩情的一种回报。
至于算计傻柱及许大茂等人,在她看来也更多是一种为生活所迫的选择,也许这就是她的本性吧。
但不管怎样,何傻柱对于秦淮如并没有好感,这一辈子肯定不会再像原主人那样爱上她。
同时,通过原主人的记忆,何傻柱发现,此时的易忠海已经与假家及龙老太太结成了同盟,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一致行动,唯有原主人对此浑然不觉。
显然,由于假东旭还活着,当前四合院内的状况还没有达到日后那般为算计傻柱而闹得不得安宁的地步。
邻里之间的矛盾虽时有发生,但大多能迅速化解,整体氛围还是很和睦的。
最让何傻柱感到意外的是,现在的龙老太太因为假东旭的存在而对假家不再如日后那般不满。
每当下班后,当易忠海夫妇与假家三口相聚时,龙老太太总是不缺席,并能和假家成员愉快地交谈。
这令何傻柱十分不解,不知道原剧中的傻柱究竟是何时成为了龙老太太心目中的好孙子,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获得了她的喜爱。
然而,他很快想到原主人傻柱日后的厨艺。
龙老太太是个馋嘴的老人家,显然以后随着傻柱厨艺的进步,为了能够品尝到美味佳肴,龙老太太渐渐地对他产生了好感。
在假东旭去世后,看到假章氏已不可依靠,便全心全意将希望寄托在傻柱身上,常常站在他这一边。
想到此处,何傻柱下定决心,这一世绝不能再次给这位龙老太太机会,他不愿意无缘无故被当成“孙子”。
尽管原剧中龙老太太对傻柱的谋划并不那么深刻,死后甚至把房产都留给了傻柱;并且如果没有她的促成,娄骁娥或许也不会为傻柱生育何晓,何家可能就此断绝。
但何傻柱非常清楚,龙老太太当初促使傻柱和娄骁娥走到一起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有后代。
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婚后多年不生育,问题通常在于女方,即女方不孕。
娄骁娥嫁给许大茂多年一直没有孩子,连她自已和许大茂也持这种观点。
正因为如此,即便娄骁娥出身富裕家庭,面对许大茂的冷落和不公,她也只能默默忍受。
龙老太太心里也同样认同这种观点,她认为娄骁娥确实是不孕的。
因此,她促成娄骁娥与傻柱的婚姻,主要有两个考虑:
1. 利用娄骁娥的家世背景和傻柱的厨艺,让自已的晚年生活更加舒适。
2. 她最在意的是易忠海,深知即便娄骁娥与傻柱结婚,凭借娄骁娥的善良及对她的亲近,加上傻柱对易忠海的顺从,这两个人必定会承担起赡养易忠海夫妇的责任。
有了娄骁娥家产的支持,易忠海夫妇的晚年将无忧无虑。
另外,龙老太太还有一部分考量是为了傻柱未来的生活考虑,毕竟傻柱多年来一直照顾她,她年纪大了,心地也不再像易忠海那样刻薄。
在她看来,娄骁娥比秦淮如更适合嫁给傻柱。
秦淮如已经有三个孩子,并且有一个婆婆假章氏,即便她嫁给了傻柱,也会把大部分心思放在自已的孩子上,难以更好地照料易忠海夫妇。
同时,龙老太太通过多次观察发现,假章氏已经把秦淮如教育成了一个不可靠的人。
考虑到傻柱的晚年生活,她反对傻柱与秦淮如结合。
然而,易忠海始终盘算着要把傻柱和秦淮如撮合到一起,尽管龙老太太不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她依然坚信自已的判断。
由于易忠海的原因,她不能公开反对傻柱与秦淮如的结合,也不能阻止易忠海的计划,因此只能秘密地安排傻柱和娄骁娥的婚事。
最终,龙老太太和易忠海夫妇通过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的。
然而,龙老太太没有想到的是,娄骁娥与许大茂没有孩子并不是因为娄骁娥不孕,而是其他原因。
这一巧合使傻柱没有断子绝孙,生下了儿子何晓。
理解了龙老太太的种种盘算后,何傻柱明白,要想让龙老太太倒戈是不可能的。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此不再理会龙老太太、易忠海及假家人。
然而,何傻柱清楚,只要他仍住在四合院里,未来日子越过越好,就一定会遭到龙老太太和易忠海等人的算计。
特别是当假东旭去世后,不论是龙老太太、易忠海还是假家,都会认为他是最合适的养老对象,一定会竭尽全力算计他。
毕竟,即使在有假东旭这样一个合适的养老人选时,易忠海已经开始盘算傻柱,截留何达青每月寄来的钱,企图耗光傻柱手中的积蓄,等到傻柱和妹妹何雨水生活困顿时再出手相助。
等到假东旭去世,失去了养老对象的易忠海更会把重心放在傻柱身上,想方设法控制他。
一想到以后的种种麻烦,何傻柱便感到头痛。
他认为,要彻底解决原剧中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再留在这个四合院里。
如果他搬家了,易忠海等人就再也管不着他了。
何傻柱不信,在别的四合院里,那些管事的人个个都会是易忠海、刘海中和阎埠贵那样的难缠角色。
当然,任何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不可能完全避开麻烦。
但如果他能和妹妹单独住在一所小一点的一进四合院里,那就会好很多。
据他所知,那时候私人的房产买卖还是允许的。
他决心抓住这个机会,找个合适的房子。
北京城那么大,总有一处一进四合院能满足他的要求。
何傻柱为什么偏爱一进四合院?因为他了解未来的政策变动,知道再大的房子也不一定能保住。
即使最后不用卖掉房产,他也得把多余的房间租出去。
不如一开始就买一个一进四合院,这样既简单又方便,也能确保房子不会轻易被外人占用。
再说,当时房价也不算便宜。
相比于二、三进四合院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售价(当时的货币体系面值极大,最大面值为五万元,与1955年的货币兑换比例是一万比一,也就是说现在的上千万相当于将来的几千块),买一所一进四合院相对划算,几十万或一两百万就能买到。
根据原主的记忆,何傻柱了解到目前“傻柱”手上有三百七十二万多元存款。
如果把现在住的主屋和妹妹何雨水住的耳房也卖掉,还能额外赚取一些钱。
这样一来,购买一所小四合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傻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存款,何傻柱从记忆中得知,最大的贡献者是他们的父亲何达青。
半年前,何达青在离开时留下了三百万现金供他们兄妹生活所需。
从这笔钱的数量来看,何达青对自已的亲生子女还是非常疼爱的。
再加上每个月寄回的十万元生活费,尽管何达青离开妻子的行为是错的,但他在尽自已的责任。
有现代思维的何傻柱能够理解何达青的举动。
在他三十多岁时,妻子去世,一人独自抚养兄妹俩。
几年间一直没有再娶,直到“傻柱”十六岁那年才与一名年轻守寡的女子结婚,最终因经不起 ** 而抛家弃子离开了北京。
不过,何达青离开时已经妥善安顿了一切,不仅将现有两间房产转到了何傻柱名下,还留下了三百万现金和传家的谭家菜食谱。
这一点表明何达青在某些方面还是很聪明的,他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并没有完全失去理智。
原剧中何达青没有将厨艺传授给年轻守寡的女子的儿子,更是证明了他的精明。
何傻柱从原主的记忆中了解到,何达青建国前曾因战乱在家待业一段时间,期间利用大部分积蓄买下了这所四合院的一大间主屋和一间耳房,这也导致他手中实际剩下的钱财并不多。
还是在新的管理层成立之后,由于娄氏钢铁厂的重启,何达青被娄董聘请为主厨,每月有了几十万的薪水,因此又能逐步积攒一些存款。
然而,由于何达青嗜酒如命,积攒下来的并不多。
原来的主角曾在他离开前检查过何达青存钱的地方,发现盒子里只有约几百万现金,远未达到一千万。
从中可以看出,何达青能够给何傻柱兄妹留下三百万已经相当不错了。
毕竟他要到陌生的保城去生活,穷家富路,带走上千万真的不算多。
更何况,他一到那边安定下来就每个月给何傻柱兄妹寄钱,可是这些钱都被易忠海这位表面仁慈却心机深沉的人截留了。
否则的话,即使日子过得不算很好,兄妹俩也不会如此窘迫。
考虑到这一点,何傻柱认为目前并不是追讨这笔钱的好时机。
毕竟算上现在何达青只寄了短短几个月的钱,就算他去告发,金额也不多,易忠海很容易解释得过去,军队管理委员会也可能只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不会给予严厉处罚。
如此一来,倒不如暂时不声张,任由易忠海继续截留何达青的汇款,等他搬到外面,过了几年,假东旭事件发生后再一举揭露易忠海的行为。
到时再追责,易忠海就难逃干系了。
因为以帮助保管的名义显然站不住脚——钱是何达青除汇回的,目的是支持何傻柱兄妹的生活,但在搬家的时候,易忠海却隐瞒 ** 、藏匿款项。
任何理智正常的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明白易忠海是在私吞这些钱。
届时,若金额积累到较大数额,何傻柱若要严查易忠海,即便他再幸运,也难逃法律制裁,至少将面临十几年的劳改。
想到这些,何傻柱不禁嘿嘿一笑。
此生易忠海最好不要再来找他的麻烦,不然他一定会让易忠海吃苦头,为原来的主人公报那一笔仇。
除此之外,将来假家和秦淮如失去易忠海和何傻柱的支持,他们的日子将不会像在剧情中那么舒坦。
不过,鉴于秦淮如的美貌,若她愿意放手,依然可以吸引很多愿意资助她的男人,比如许大茂、工厂里的工人以及日后掌管红星轧钢厂的副厂长** 。
当然,这些暂且不说,对于何傻柱而言,当前更迫切的是考虑如何在这一时代和妹妹一起好好生活。
此外,面对何达青的离开,现在的何傻柱并没有像原著中的主人公那样充满愤怒和怨恨,而是非常理解何达青的选择。
毕竟,男人难免会好色,四十来岁的何达青希望找一个伴儿共度余生也属正常。
更何况,从何傻柱的角度看,何达青对原主和妹妹已经尽到了不少责任。
何达青离开时,原主已经十六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年龄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而且,在离家之前,何达青不仅把房子过户给了何傻柱,还留下了传家的菜谱、三百万现金,以及每月的生活费。
此外,他还为儿子何傻柱安排了一份好工作。
在何达青看来,即便他不在了,儿子何傻柱和女儿何雨水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然而,他未曾预料到,变故多多,尤其是选错了托付之人,让那个伪君子易忠海害得自已的儿子一世痛苦。
原主的记忆显示,原主如今在家待业,并没有像日后那样进入轧钢厂工作。
毕竟,现在娄家的轧钢厂仍属于娄董,而在公私合营之前,红星轧钢厂自然不会出现。
四八年时,因为战争的原因,京城各行各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何达青当时工作的酒楼因老板全家迁往南方而停业,他也因此失业了。
随后,高中毕业的何傻柱因成绩太差,不愿意继续上学,吵着要当厨师,便辍学在家跟随何达青学艺。
那段时间,为了避免坐吃山空,何达青开始在家里做包子拿到街上去卖,以维持家庭生计。
这一幕也成为原剧中的桥段:何傻柱为了保存被伤兵追赶时幸存的包子,结果却被骗子骗走了。
愤怒之下,何达青骂他“傻柱”。
京城解放后,局势不稳定,一些富人悄悄逃离京城。
一直租房住的何达青听到消息,有一位曾经在他那里吃过饭的富人正低价出售一处四合院,甚至可以分开售卖。
何达青明白,这是富人在逃跑前想多弄些现金。
于是,他立即去找那位富商,用自已积攒的几百大洋买下了如今这套有六十多平方米的正房,以及旁边的十几平方米的耳房。
对何达青而言,他不担心新** 会因为买的是富人的房子而收走它。
毕竟何家人一直是仆人,对新政策有所了解的何达青认为,他们家属于新** 保护的对象。
事实上,** 会调查清楚房子的来源后,确认这两处房子是何家的私房,并根据祖辈情况,划分为三代雇农。
同时,许大茂家也趁机买了后院的两间房,搬了过来。
还有刘海中家和易忠海家也都是这样的情况。
假家也没错过机会,尽管囊中羞涩,但他们还是买下了东厢房的一间。
后来还有一些住户买了其他几处房子,原剧对此并未详细描述。
院中最特殊的就是龙老太太,她在何家等人搬来之前就住在四合院的后院,拥有两间条件最好的房子。
关于龙老太太的具体情况,院里大概无人知晓。
因为龙老太太一直居家少出,加之易忠海的妻子与她关系亲近,大家对她的来历也少有议论,反而在易忠海的帮助下,渐渐被视为院里的长辈。
而且,那时候的老太太还未变成日后的五保户,也不了解她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
从主人公的记忆里得知,自从何家从何达青的高祖父那一辈开始,何家一直是谭府忠实的仆役,世世代代在谭府出生并服役,正因如此,他们深得谭府主人们的信赖,从而有幸学到正宗的谭家私房菜。
毕竟,旧时的谭府并不会在宴客时亲自动手烹饪,这些任务均由府中的奴仆承担。
同样地,何达青也是从小生长在谭府,他的妻子也是谭府的一位亲密的侍女。
此外,原主人也在谭府出生长大。
直到1937年日军侵袭北京,因某些特殊的原因,何达青才携妻带子——包括当时仅两岁左右的小何傻柱离开谭府,至于具体情况及背后的缘由,则是小何傻柱无从知晓,因为何达青从未对他提及。
离府后,何达青进了一间餐馆担任厨师,以擅长的谭家菜维持生计。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应部分汉奸的要求准备饮食,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因为在刀尖下,唯有屈服方能生存。
再到后来,1948年,某大商户逃逸,导致何达青失去工作,在家卖包子养家。
待新中国成立后,何达青购得了两间住房,恰好娄董事长掌管的轧钢厂再次开业,了解何达青境况的他特意请其出山为钢厂的客人掌勺。
对何达青而言,这份差事无疑是雪中送炭,正愁着仅凭卖包子收入微薄的他当即同意加入。
于是,何达青成为了钢厂的主厨,而何傻柱则留在家中磨炼手艺,每逢父亲外出办事也会陪同,并不时获得动手练习的机会。
1950年,备受总理赏识的川菜大师伍钰盛,年届四旬之时自 ** 重返京城,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随后,在西长安街上,伍大师创办了规模宏伟、享有最高级别重视的“峨嵋酒家”,并广纳门徒。
得知此事的何达青,通过关系网将儿子何傻柱引荐进入该店成为一名川菜学徒。
促使何达青作出这个决定的背后动机是他发现谭家菜逐渐式微——因其所需材料稀缺而昂贵,难以为继。
他认为让儿子继承家传技艺可能无法保证他的未来就业前景。
相比之下,当前倍受欢迎且前景广阔的川菜更加值得培养。
因此,何达青不假思索地将儿子推荐给了伍大师,意图使他跟随伍师傅研习真正的川菜艺术。
毕竟,在何达青看来,这次机遇实在宝贵。
非因峨嵋酒家初创亟需人才,自已的孩子是断无机会接触到如此高水准的厨师的。
关于伍钰盛,他是1928年开始踏入烹饪界的人物,早期在成都的“天顺源”酒楼做学徒,先后拜入川菜名师田永清与甄树林门下;1933年赴重庆最顶级的餐饮场所“白玫瑰酒家”任职。
自1937年起,他多次被指派为主管国事要员烹饪菜肴,即便是 ** 接见贵宾也会特请伍大师来主理酒宴。
1946年,伍钰盛受朋友之邀前往魔都的玉园餐厅担任掌厨两年,之后移居港岛继续事业发展。
其间,他曾为港岛总督和澳门澳督表演烹饪技艺。
若非接到总理的邀请并怀着一颗报效国家的心,以他的才华,留在南部无疑生活得更加宽裕。
来源:元宇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