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复合维生素,可能导致寿命缩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18:33 1

摘要:现代健康观念的影响下,维生素已成为许多人每日必备的“健康保险”。便捷的复合维生素片、色彩鲜艳的保健品广告,让不少人误以为“吞下一粒药片”就能替代新鲜蔬果,甚至能防癌、抗衰老、排毒养颜。

现代健康观念的影响下,维生素已成为许多人每日必备的“健康保险”。便捷的复合维生素片、色彩鲜艳的保健品广告,让不少人误以为“吞下一粒药片”就能替代新鲜蔬果,甚至能防癌、抗衰老、排毒养颜。

然而,科学研究却为这一热潮敲响了警钟——长期盲目补充维生素,可能暗藏健康陷阱。

健康人长期吃维生素,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以为吃了就是补,对身体有好处。但实际上,在消化功能正常、饮食均衡的情况下,人体一般可以摄取足够的所需维生素,不必另外补充。曾有研究报告指出,补充抗氧化维生素能预防肠胃癌,但长期单独或联合使用β-胡萝卜素、维生素A、C、E不仅不能显著降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胃肠道癌症的发病率,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

去年6月,美国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不仅不会给健康带来显著的获益,甚至有可能威胁生命。该研究审查了39万人有关服用复合维生素和死亡率的数据,用来评估服用复合维生素和死亡风险直接的关联。其结果显示,与不服用复合维生素相比,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的死亡率高了4%。

维生素种类较多,功能各异,不仅可治疗维生素缺乏症,一些维生素还具有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但是不能把维生素当作万能药,如果机体不缺乏维生素,滥用维生素不仅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起维生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人体正常功能,严重的还可造成中毒。

维生素A

维生素A能促进生长发育,维持夜视功能,防止多种类型上皮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A与骨质流失有关,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还可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毛发干枯或脱发、皮肤瘙痒、骨痛、骨折、恶心、呕吐和剧烈头痛等中毒现象。此外还可导致高血压,损害肝脏和肾脏。

维生素B

维生素B1服用过多时,可引起头痛、疲乏、烦躁、眼花、食欲不振、腹泻、浮肿、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维生素B2大量应用,会使肾脏的肾小管发生堵塞,产生少尿等肾功能障碍。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B6可引起消化性溃疡、癫痫。维生素B12大量应用,可出现哮喘、药疹、风疹块、湿疹、面部浮肿等过敏反应,也可使心绞痛病人的病情加重,还有助于病毒DNA的合成,有利于病毒的生长,故有病毒感染者忌用。

维生素C

维生素C具有参与解毒、增强免疫力、抗感染等作用,但过量服用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恶心呕吐、胃酸过多、胃液反流、皮疹、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B12、阻碍食物中钙及锌离子的吸收。长期大量服用(每日1~4g)可引起腹泻、泌尿系统结石、血管内溶血等,每日服用量大于5g可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孕妇可产生婴儿坏血病。

维生素D

维生素D能促进身体吸收和利用钙、磷来构成健全的骨骼和牙齿。但短期过量服用维生素D可引起恶心、厌食、头痛、儿童生长迟缓、腹泻、多尿、疲劳和烦躁,严重时毫克级剂量可能在短期内致命。还可导致钙在软组织中异常沉积,影响肾脏、心脏、肺部和动脉功能。孕妇大量服用,可致胎儿瓣膜上主动脉狭窄、脉管受损、新生儿长期低血糖抽搐、智力低下、骨骼受损。

维生素E

维生素E有维持和促进生殖功能、降低心脏病发生、减轻肠道慢性炎症、抗衰老等作用,但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恶心、腹泻、乏力、头痛、视力模糊、出血、荨麻疹等不良反应,甚至可导致乳腺癌、免疫功能低下、胃肠道功能紊乱、激素代谢紊乱、血脂升高等严重并发症。

科学补充维生素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度"的平衡——既要避免盲目摄入导致过量风险,也要警惕隐性缺乏带来的健康隐患。那么,如何在日常饮食与营养补充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额外补充?普通人可通过医学检测和症状观察进行科学评估。

医学检测

医学检测是最精准的评估方式,通过血清维生素浓度检测,如:

维生素A:通常采用血清维生素A(视黄醇)浓度,低于0.7μmol/L即为缺乏维生素A

维生素B12:可通过测量甲基丙二酸判断是否缺乏

维生素C:可通过检测血浆维生素C水平,低于11μmol/L为维生素C缺乏

维生素D:通常采用血清25-(OH)D,低于30nmol/L为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E:水平可通过定量检测血浆或血清中的α-生育酚来确定,成年人血浆α-生育酚

症状观察

生理信号也是判断是否缺乏维生素的重要方式。

维生素A:缺乏症表现为夜盲症、干眼症,甚至失明

缺乏维生素B12:可引起焦虑、抑郁、神经障碍等

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包括倦怠、贫血、牙齿松动、毛发干燥紧贴皮肤脱落等

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肥胖等

维生素E:缺乏较为少见,常表现为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肢体共济失调、麻痹、肌张力障碍等。

但需注意,这些症状具有非特异性,需结合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健康的必需营养素,但绝非“多多益善”。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均衡饮食(如新鲜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足以满足日常需求,盲目补充维生素不仅可能浪费资源,更可能打破体内营养平衡,甚至引发中毒风险。科学用“维”需遵循三大原则

自然优先:食物中的维生素天然易吸收,优于人工合成补充剂

对症补缺:通过医学检测明确缺乏种类与程度,避免“全员进补”

剂量可控:短期、定量补充,警惕“保健型”产品叠加导致的慢性中毒风险。

参考文献:

[1]Bjelakovic G, Nikolova D, Simonetti RG, Gluud C.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for preven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2004 Oct 2-8;364(9441):1219-28.

[2]Loftfield E, O'Connell CP, Abnet CC, Graubard BI, Liao LM, Beane Freeman LE, Hofmann JN, Freedman ND, Sinha R. Multivitamin Use and Mortality Risk in 3 Prospective US Cohorts. JAMA Netw Open. 2024 Jun 3;7(6):e2418729.

[3]奉涛.滥用维生素类药物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23):2

[4]Penniston KL, Tanumihardjo SA. The acute and chronic toxic effects of vitamin A. Am J Clin Nutr. 2006 Feb;83(2):191-201.

[5]张广求,刘文.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预防[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9(1):3

[6]Holmes RP, Kummerow FA. The relationship of adequate and excessive intake of vitamin D to health and disease. J Am Coll Nutr. 1983;2(2):173-99.

[7]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04):349-358+361.

[8]Obeid R, Andrès E, Češka R, Hooshmand B, Guéant-Rodriguez RM, Prada GI, Sławek J, Traykov L, Ta Van B, Várkonyi T, Reiners K, The Vitamin B Consensus Panelists Group.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Vitamin B12 Deficiency in Adults: A Delphi Expert Consensus. J Clin Med. 2024 Apr 10;13(8):2176.

[9]中国营养学会医用食品与营养支持分会.成人肠外营养维生素应用专家共识.肠外与肠内营养,2024,31(4):193-210.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