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军区生产部长王勋回到家,妻子疑惑:你这级别咋能见到毛主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8:27 1

摘要:1937年的一个冬夜,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毛主席正在为国共合作抗日的事熬夜工作,忽然,外面传来了一声乡音:

1937年的一个冬夜,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毛主席正在为国共合作抗日的事熬夜工作,忽然,外面传来了一声乡音:

“石三哥,我来投奔您了。”

毛主席出去一看,不禁惊叹:“这不是我的十二老弟嘛!”

来人是毛泽全,二人多年没见都有些认不出了,一时间,亲情的潮水在二人心中翻涌。

“三哥,这次我来,是想跟着你们闹革命,打鬼子!”

“十二老弟啊,我先说好,这革命可不是升官发财,是要吃很多苦的!”毛主席说。

“我可不怕吃苦,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您就放心吧!”毛泽全坚定地回答道。

1937年,毛泽全来到延安投奔主席堂哥,后来被安排到了后勤岗位上。

奇怪的是,毛泽全工作后没多久便选择改名换姓,隐藏了自己和毛主席的特殊关系,以至于毛主席十多年都打听不到他的消息,而他的妻子也不知道他和毛主席的关系。

那么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立志革命的青年

毛泽全字鼎甲,1909年生人,和毛主席是堂兄弟关系,毛泽全家庭贫寒,少时以务农为生,后来还给人做过长工。

他的家和毛主席的家距离并不远,只有两三里路程,但毛主席年长他16岁,加上少时便外出求学,所以二人早年交集并不多。

在毛泽全十二三岁的年纪时,毛主席就已经是社会上颇具影响力的运动领袖了。

毛泽全时常从家中长辈的口中听说这位堂兄的事迹,从小没读过什么书的毛泽全,对这位在外呼风唤雨地搞革命的堂兄非常仰慕。

在田间地头干活时,毛泽全时常望着远方的天空,思考所谓的“革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

1925年,毛主席回到家乡考察农民运动,同时播撒革命火种,毛主席在家乡创办了“农会”,发动被压迫的贫困百姓一同“造反”,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战。

毛主席时常召集乡亲,宣讲革命思想,主席的话语简单朴实,又十分切中要害,引人深思,因此每次主席宣讲革命,大家总是认真聆听,倍感鼓舞。

倾听的人中,就有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全,主席鞭辟入里的话语,让毛泽全渐渐真正认识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也在心中埋下了坚定的革命种子。

原来,革命就是要自己拿起武器去斗争,让所有穷苦的人们摆脱被世代压迫的命运,毛泽全思索过后,毅然加入了农会组织,当了一名通讯员。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逮捕屠杀进步人士,轰轰烈烈的农会运动也宣告失败。

毛主席成了国民政府的“通缉要犯”,家人也受到了牵连,一时间人心惶惶,幸运的是,在乡里的帮助下,毛泽全躲过了追捕。

逃亡途中,毛泽全本想去投靠毛主席,可外面到处都有反动派围捕,毛泽全一时间也打听不到主席的下落。思来想去后,毛泽全决定去南京找堂叔毛宪。

毛宪在国民政府监察院担任调查专员,毛泽全投奔堂叔后,在其手下当了一名收发员。

1936年,毛宪病逝,毛泽全也失去了依靠,便回到了老家,恰好这时,他的族侄毛远耀受毛泽民委派,要前往上海进行地下宣传活动。

毛泽全便找到了毛远耀,要和他一同去上海搞革命,毛远耀同意了,和两人一同去上海的,还有毛泽青和毛远翥。

毛远耀(右)

四人刚走到南京,组织又下了新通知,说是革命形势发生了转变,要四人尽快回到延安,四人又按照指示,一路辗转跋涉,于1937年冬天赶回了延安。

当得知家乡的弟侄们都要参加革命时,毛主席很是高兴,不过主席也给几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那就是革命就要有革命的样子,绝不可以打着他的名头做事,必须时刻谨慎,低调!

毛泽全等人对主席的教诲谨记在心,之后,毛泽全被安排到了抗日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

一年后,毛泽全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南方的新四军担任岩寺兵站指导员,负责部队的后勤。

兵站是新四军设置在后方支持前线的供应转运机构,负责物资输送补给、伤员收治、招待过路部队等工作,兵站虽然不是直接作战部门,但其重要性依然不容小视。

“听说咱们的新指导员是中央党校毕业的,还是毛主席的堂弟呢!”

“那可不,在主席身边呆过的人,能力肯定差不了!”

听说站里来了新指导员,战士们都很好奇,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毛泽全听了这些话,心里有些犯愁,因为自己的身份,肯定会受到人们特别的“照顾”,他是毛主席的堂弟不假,可他不是来享受生活的,他可不想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而影响到工作。

某天,毛泽全在军部开完会,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找到了他,袁国平性格直率,开门见山地说:

“泽全同志啊,我要跟你说点事情。”

“自从你到岩兵寺站后,工作一直做得不错。国民党那边都听说你的名号了,还说咱这岩寺一定是个大机关,不然怎么会让毛主席的堂弟去负责呢?为了咱们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为了干部的安全,我看你还是改个名字吧。”

“感谢组织关心,我一切都听组织安排!”

毛泽全觉得袁主任的话很有道理,改个名字一来可以保护自己,二来也可以避嫌,方便工作,思来想去后,毛泽全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勋”。

毛泽全主要在南方活动,加上又临时改名,所以后来就和毛主席失去了联系。

有勇有谋的“运粮官”

1940年冬,毛泽全已经被调到了马头兵站担任站长兼指导员,此时的国民党军蠢蠢欲动,数次和新四军制造摩擦。

他们先后袭击了太平和郎溪两个兵站,我军上百名战士因此牺牲,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这天晚上,兵站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是不远处国民党25师打来的,25师师长说有事要和毛泽全商议,想请他过去一趟,25师就驻扎在马头兵站附近,两军同驻在章吴村。

接到电话后,战士们都纷纷劝说毛泽全不要去,这肯定是国民党设下的圈套,但毛泽全坚定地说:

“其中的危险我也知道,但我还是要去!因为如果不去危险更大。”

毛泽全详细地给大家分析起了当前的形势,25师有上万兵力,而兵站里只有几百人。

如果去了,25师就会认为兵站有所准备,不会贸然动手,为撤离争取到时间,可是如果不去,25师肯定会认为是兵站畏惧他们,一旦直接动手,兵站肯定难以抵抗。

一番分析后,战士们都很认同毛泽全的说法,毛泽全给全站制定了撤离计划,随后孤身一人,从容不迫地来到了25师师部。

毛泽全一进门,对方就趾高气昂地指责起了新四军:“听说你们新四军最近很不老实啊,搞出了不少事情啊!”

毛泽全一听,顿时怒火中烧,明明国民党制造事端在先,现在他们却恶人先告状,真是岂有此理。

毛泽全义正言辞地反驳道:

“是谁在搞破坏,谁心里清楚,堂堂师长岂能胡言乱语!我就说一个事实,你们袭击我们太平和郎溪两个兵站,打死打伤我们那么多人,这该怎么说!”

25师师长本以为毛泽全是不敢来的,没想到对方不仅来了,还一点也没有惧怕自己的样子,一时间他也有点摸不清毛泽全的虚实,在纠缠一番后,他只得让毛泽全离开了。

进入午夜后,灯火通明兵站四周忽然响起了剧烈的枪炮声,25师还是发动了袭击,但此时的兵站内早已人去楼空,毛泽全回来后便带领战士们依照既定计划,安全转移了!

有勇有谋的毛泽全完美地化解了这次危机,但就在不久后,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就爆发了。

新四军军部九千多人在皖南遭遇了国民党的围攻,仅有两千人突围,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华英勇牺牲。

一系列的事情使得毛泽全认识到,尽管如今国共两党虽然共同抗日,但日后两党之间的战争依然不可避免。

1945年10月,日寇投降后,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了《双十协定》,但这一协定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国民党一边鼓吹“友好谈判”,一边却在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在两党控制区边界制造摩擦。

为了以防万一,毛泽全遵照组织指示,在苏中海安县内开办了一所粮行,为前线供应物资。粮食问题解决后,毛泽全又萌生了在城内开办工厂,做生意的想法

在和上级一番商讨后,毛泽全将工厂选在了海安县不远的东台县,此前东台县有一处小卷烟厂,是当地一个生意人开办的。

由于经营不善,厂子已经濒临倒闭,毛泽全就抄底盘下了工厂,卷烟厂开动后,产品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不到半年时间收益就突破了十万元。

不久后,蒋介石果然摘掉了伪装,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苏中解放区的战士在粟裕的带领下,向反动派发起了反击,后方的毛泽全带领同志们,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应着物资和粮饷。

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毛泽全先后参加了皖南繁昌战役、南陵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等多场经典战役。

不管战局如何复杂,局势如何变化,毛泽全总能将粮草物资供应到最前线,扎实出色地做好了一个“粮草官”。

和毛主席的亲情

建国以后,毛泽全担任华东军区后勤和生产部长,1950年夏天,毛泽全到北京公干,顺便看望了一下毛主席,二人自1938年延安一别后,已经12年没见面了。

见到堂弟前来,毛主席很是开心,一番寒暄过后,毛主席就问道:

“泽全啊,上次延安分别后,你都去了哪里啊,我咋寻不到你呢?”

毛泽全回答说:“有一段时间,我改名字叫王勋了。”

说着毛泽全就将自己改名换姓,以及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讲了一遍。

毛主席边听边点头,随后风趣地调侃道:

“这名字改得好啊!王字写起来利索,不像毛字下面还有一个尾巴呢!”

毛主席又问道:“那你这些年成家没有啊。”

毛泽全回答说:“1942年结的婚,现在已经有三个女娃了,我爱人叫徐寄萍,也在部队工作。”

毛泽全说,他和徐寄萍是在1941年认识的,那时他在华东军区后勤部担任生产部长,和徐寄萍工作中相识,经组织撮合,二人在1942年春结婚。

这时陈毅司令走了过来,毛主席连忙给陈毅介绍起了毛泽全,陈毅说,他早就听过王勋的大名了,只是没想到这王勋原来是主席的堂弟。

回到家后,毛泽全就把去北京见毛主席的事情说给了妻子听,妻子很是疑惑,毛主席公务繁忙,按照丈夫的级别应该很难见到毛主席的,于是她就问丈夫:

“你和毛主席到底是什么关系?”

毛泽全说:“其实,主席是我堂哥。”

接着向妻子坦白了改名的前因后果,这一刻,徐寄萍非常惊讶,和丈夫结婚这么多年,她是一点都没听丈夫提起过。

同时徐寄萍也意识到,作为毛主席的亲属,他们必须谨言慎行,不能给主席添麻烦才是。

1952年,毛泽全被调去了北京总后勤部工作,一家人也搬到了北京居住,这年中秋,毛主席特别邀请一家人到中南海做客,还专门派了辆车去接他们。

车子开进了一所院子,这是毛主席居住的丰泽园菊香书屋,众人下车时,毛主席正坐在一处凉棚下的藤椅上看书。

见到众人前来,毛主席高兴地起身和众人打招呼,“呦,泽全,你有这么一大家子,好!”

“三哥,主席!”毛泽全夫妇赶忙上前和主席握手,三个孩子也用着稚嫩的声音喊道:“伯父好!”

“好!好!娃娃们好啊。”

毛主席热情地招呼众人落座,这是徐寄萍第一次见毛主席,心里本来还有些紧张,在看到主席如此随和后,她也就放松了情绪,不再拘束。

闲聊时,毛主席问起了徐寄萍的家庭情况,徐寄萍说,1940年她在上海参加学生协会,1941年她和同学一起参加了苏北新四军。

亡故的父亲是教授,现在家里还有母亲和两个妹妹。两个妹妹在上海工作,都是解放前入的党。

“好!好!革命家庭好啊。” 毛主席连连赞叹,随后又问徐寄萍:

“你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怎么会找泽全这样一个种过地的‘泥巴坨子’?”

徐寄萍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没有回答,毛主席说:

“这很好嘛!你们一个是知识分子,一个是工农出身,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嘛。”

众人闲聊了一会后,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走了进来,轻声对主席说:“饭做好了,主席。”

这时主席又连忙嘱咐他说:“娃娃们不能吃辣椒,去叫厨房多添一盆炒鸡蛋!”

一行人走进客厅,只见主席的姨表兄王季范、主席曾经的老师李漱清、主席的舅舅邹普勋,还有主席儿时的几位玩伴,韶山的几位乡亲也来了,毛泽全知道,今天这是主席专门为乡亲们还有老朋友准备的会面。

众人的饭菜是四菜一汤,有茄子、苦瓜、辣椒,还有给孩子们准备的炒鸡蛋,虽然饭菜简单,但众人吃得都很开心。

吃完饭闲聊了一会后,毛泽全一家向主席告辞,毛主席又专门让叶子龙拿了些水果和糖带给娃娃们吃。

车子缓缓驶出了丰泽园,透过车窗,毛泽全夫妇看到主席一直站在院门口,挥手目送他们离开。

在北京工作的四年多时间,毛泽全一共就和毛主席见过三次面。

1954年秋天,毛泽全的母亲邹氏来北京,毛主席邀请舅舅邹普勋还有毛泽全母子做客。

1956年4月,毛主席主动邀请毛泽全夫妇还有胞兄毛纯珠做客,期间,众人一同合了张影,这张照片一直被毛泽全珍藏。

1957年,毛泽全主动申请,前往内蒙古集宁工作,自此直到毛主席去世,他都再也没有和主席见过面。

工作的多年里,毛泽全从未利用过自己的 “身份”谋求特殊待遇。

在他的教育和感召下,六个子女个个都自强上进,成长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们和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劳动者一样,在自己岗位上默默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76年,毛主席的追悼会上,毛泽全悲痛无比,一度哭到昏厥,后来在301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才恢复,出院后,他立刻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发展默默奉献。

1989年3月7日,毛泽全在太原病逝,享年80岁。

结语:

毛泽全虽是毛主席的堂弟,可他从未借助“三哥”的身份为自己谋求过任何利益,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保持着谨慎低调,严以律己的作风,兢兢业业在岗位奉献,踏踏实实做了一辈子的“粮草官”。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身外的名利,而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追逐名利和平凡奋斗之间,毛泽全选择了后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无私的家国情怀。

国家正是有了千万个和毛泽全一样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共产党人,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和辉煌!

来源:小白体育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