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二本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院校,招生分数线连年探底,彻底沦为“青少年大型托儿所”。
今年高考录取现场简直比菜市场甩卖还刺激——
二三百多分就能喜提本科,一百多分轻松捡漏大专。
许多二本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院校,招生分数线连年探底,彻底沦为“青少年大型托儿所”。
部分高校的录取标准,已不再是选拔人才,而变成了一场“座位填满游戏”。
今年高考招生过后,几所民办高校的校长在饭局上酒后吐真言——
“只要这群祖宗安安稳稳待在校园里,不冲出校门危害社会,咱收的这点学费,就当是替社会代收的‘治安管理费’!”
这话虽是半开玩笑,却折射出某种令人心寒的现实:一些高校的功能,正从“育人”悄然滑向“看人”。
如今走进某些大学的教室,场景就像科幻片现场。
讲台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激情澎湃,底下却睡倒一片。
偶尔从后排传来几声王者荣耀的“First Blood”或“五杀达成”,老师只能装作没听见。
有学生调侃:“上课不如睡觉,听课不如开黑。期末画个重点,考前突击一晚,六十分万岁。”
不知情的人推门一看,恐怕还以为是在拍《行尸走肉》大学特辑。
校园里最忙碌的恐怕要数充电宝和外卖小哥——学生的手机不能没电, WiFi 不能断线,否则“校园稳定就可能出问题”。
曾经的学习圣地,如今更像是一个配备了食堂和宿舍的大型网吧。
甚至有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我交学费了,就是来买一张文凭和一个生活体验的,你还真指望我学习?”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前长舒一口气,“总算有地方管了”,却没想到只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
一位母亲苦笑说:“以前在家至少还敢说他两句,现在隔着几百公里,连说都不敢说,怕他直接挂电话。”
她本以为大学是孩子成长的地方,结果却成了“放任自流”的开始。
这哪是大学啊?分明就是在给义务教育阶段“补漏”。
说到底,不全是学生的错,更深层是教育制度出了问题。
明明连三角函数都搞不清楚,却硬要被逼着学微积分;
明明动手能力强,却非要在理论学习的赛道上拼命奔跑。
这种“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就像逼着母鸡潜水抓鱼——不可能,也没必要。
有网友提出建议,既然知识灌不进去,民办高校不如务实一点,直接转型开设定制化“就业专班”——
电竞专业就专心教打游戏和赛事运营,短视频专业学编导、剪辑和直播策划,外卖专业还能专练电动车驾驶技术和区域路线优化……
哪怕培养一批高级蓝领,也比混四年最后变成“高学历家里蹲”要强!
高等教育的普及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如果只追求规模而忽视质量、只看录取率而不问成才率,最终只会导致学历贬值、人才断层。
眼下,是时候停下盲目扩招的脚步了!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来源:珍珠棉之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