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六县见证金融赋能:从草原牧场到河谷农田 产业旺了农牧民富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1:43 1

摘要:巍峨昆仑横亘西北,湟水谷地牧草丰美。2025年8月25日,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启动“高原普惠路 农金润万家”农牧区金融服务调研采访活动,作为参与调研的一员,我随团队在5天内跨越尖扎、循化、河南、泽库、贵南、贵德六县,行程近千里,见证了青海农信如何以金融“活水

巍峨昆仑横亘西北,湟水谷地牧草丰美。2025年8月25日,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启动“高原普惠路 农金润万家”农牧区金融服务调研采访活动,作为参与调研的一员,我随团队在5天内跨越尖扎、循化、河南、泽库、贵南、贵德六县,行程近千里,见证了青海农信如何以金融“活水”灌溉雪域高原,破解农牧区融资难题,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产业共荣。

生态产业与金融的双向奔赴

8月27日清晨,泽库县的草原还带着未散的寒气,我们的车辆穿行在“泽曲草原”核心地带,远处的牦牛群如黑珍珠般点缀在绿毯上。上午9时,调研团队抵达泽库县高原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这座由县政府主导打造的重点产业化项目,正以“绿色有机”为底色,重塑高寒牧区的产业形态。

“示范园从规划之初就锚定‘生态+产业’双目标,既要守护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也要让牧民的腰包鼓起来。” 泽库牧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源)法人程昊站在养殖暖棚前介绍园区的定位。作为示范园的运营核心,牧源公司承担着“种、养、加、销、研、旅”一体化的重任,其主打产品——高品质牦牛酸奶、有机牛羊肉、黄蘑菇等,早已通过订单模式销往全国。

但光鲜的产业图景背后,曾藏着资金的“拦路虎”。“2023 年园区扩建时,标准化暖棚、乳制品加工生产线、冷库这些基础设施,光设备购置就需要大笔资金;到了收购季,要从牧民手里收牦牛、藏羊,流动资金又吃紧。”程昊坦言,作为县域产业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既“急”又“重”,传统融资模式很难匹配。

图为泽库农商银行行长聂尕让卓玛(左一)到泽库牧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此时,泽库农商银行的介入,成为摆脱困境的关键。“我们始终把牧源公司作为重点战略合作客户,遵循‘一企一策、精准滴灌’原则,量身定制了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 泽库农商银行行长聂尕让卓玛表示,针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银行提供了3-5年期的项目固定资产贷款,覆盖暖棚建造、生产线引进等;针对日常经营,又推出 1-3 年期的循环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根据年度经营计划核定,随借随还。

更让企业暖心的是政策倾斜,牧源公司及核心供应商均享受泽库农商银行最优惠利率,总行还成立“一对一”服务专班,实现“优先调查、优先审批、优先放款”。“2024年 9月,那笔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泽库农商银行牵头,联合尖扎、河南农商行共同发放,其中泽库承贷400万元,解了我们收购牛羊、维护设施的燃眉之急。”程昊指着园区内的“泽优牧品”展示厅表示,正是这笔资金,让企业得以在西宁、江苏海门等地建立直营店,把“泽库牦牛”“泽库藏羊”这两个地理标志产品推向全国。

金融的赋能,最终惠及的是牧民。通过“园区+企业 + 合作社+牧户”模式,牧源公司以订单收购、托管代养、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周边200余户牧民增收。“以前自家养的羊,卖的时候要看收购商脸色,现在跟公司签了订单,价格比市场价高2-5元,还不用愁销路。”示范园周边的牧民才让笑着说,去年光卖羊就多赚了1.2万元。

从合作社到餐饮店的金融 “护航”

8月27 日下午,调研团队驱车前往贵南县,2个多小时的车程里,草原逐渐过渡到河谷农田。下午3时,我们走进贵南县佳益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德福正指挥工人操作青稞加工设备,车间里弥漫着谷物的清香。

“我与农信社的缘分,要从17岁说起。”马德福的创业故事,带着浓厚的高原奋斗色彩。2017年,他响应搬迁扶贫政策来到巴塘新村,分到10亩地,从5000元小额贷款起步,办起家庭农场;2013年,农场变更为合作社,注册资本 430万元,经营范围扩展到青稞、燕麦种植及加工。但2022年,当他计划承包4200亩地扩大种植时,却因缺乏有效抵押物,面临100万元资金缺口。

“当时急得睡不着,土地承包期不等人,错过播种季就完了。”马德福说,贵南农商银行塔秀支行在“走千企访万户”调研中了解到他的困境后,迅速启动帮扶机制,指导他登录“青信融”平台,通过税务数据、农机补贴记录等生成“数字画像”,自动匹配“乡村振兴新农信用贷”,无需抵押,5个工作日内就完成了100万元放款,较常规流程提速30%。这笔贷款成了合作社的 “起飞翼”,种植面积从原来的2000亩扩大到 6000亩,引进30余台种植、收割机械,建成720平方米冷库、1080平方米草棚;通过 “农牧户入股分红+收购农产品 + 吸纳就业” 模式,带动70户农户增收,其中5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今年我又贷了30万元,用来升级青稞加工设备,争取把‘贵南青稞粉’打造成本地名片。”马德福指着包装上的“佳益”商标说,现在合作社的青稞面粉,在海南州的超市里很受欢迎。

图为拉卜楞餐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厅

离开佳益合作社,下午6时,我们来到贵南县拉卜楞餐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刚走进生态园,就被浓郁的藏式风格吸引:30余间包厢装饰各异,这里可同时容纳650人就餐,同时还配备专业双舞台及民族歌舞演艺,满足了当地婚宴嫁娶等大型活动的场地需求,该企业是贵南最大的藏餐企业之一。

“2018 年以‘拉卜楞人家’个体户起步,2022年转型公司,2023 年扩建生态园时,却卡在了装修资金上。”公司负责人勒毛卓玛回忆,生态园主体建设完成后,还需500 万元装修款,自筹150万元后,剩余350万元缺口难住了她。

贵南农商银行的介入,让“太阳的宫殿”得以点亮。“我们实地调查后发现,这家企业不仅是餐饮龙头,还吸纳了14 名原建档立卡脱贫人员,月薪3500-4500元,带动就业效果显著。”贵南农商银行行长谢军介绍,2023 年 5 月,银行向其授信 350 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专门用于生态园装修。

2023年11月,生态园顺利开业,如今每月都会接待婚宴、团建等大型活动,员工增至48人,其中高、中级厨师6人。“没有这笔贷款,就没有拉卜楞的今天。”勒毛卓玛说,现在企业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向当地牧民定向收购黑藏羊、牦牛,间接带动了10余户养殖户增收。

8月28日上午,我们又来到贵南县过马营镇的藏羊之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尕洛托拿出一本厚厚的“牛羊身份卡”册子,每页都记录着藏羊的耳标号、品种、出生日期、检疫状态。“每只羊都有专属‘身份证’,这是农商行帮我们弄的‘活体抵押’凭证。”

原来,2025年初,尕洛托计划引进良种扩大养殖规模,但合作社主要资产是牛羊,缺乏传统抵押物。贵南农商银行创新推出“藏羊活体抵押贷”,为 1000 只藏羊和 405 头牦牛植入生物耳标,建立“耳标ID+产权人+检疫信息”的追溯体系,让活体资产“活”起来。最终,合作社获得120万元贷款,利率仅3.5%。

“有了这笔钱,我们年出栏良种羊苗从800只增至 1000 只,还建了冷藏冷链设施,从卖活羊转向卖冷鲜肉,每斤能多赚3元。”尕洛托说,合作社 22 个股东,去年每户分红都超过 5 万元,还带动周边 30 户牧户通过订单养殖增收。

信用建设与产业链金融的深度融合

8月28日下午,调研团队沿黄河而行,抵达贵德县。这里河谷开阔,农田连片,与泽库、贵南的草原风貌截然不同。下午2时,我们走进青海青藏部落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化的青稞精深加工里,生产线正有序运转。

“我们主要做高原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原材料收购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持。”该公司负责人方文成介绍,贵德农商银行作为“金融合伙人”,为企业提供了全周期支持: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青稞;3-5年期的“产业升级贷”支持新建车间、购置检验检测设备;针对上下游,还推出“订单农业贷款”——为上游养殖户提供担保贷款,确保原料供应;为下游经销商提供信贷支持,加速资金回笼。

“最灵活的是抵押方式,除了厂房,我们的生产设备、应收账款都能抵押。”方文成说,2024年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获得80万元贷款,及时支付了牧民的青稞收购款。如今,“青藏部落”品牌的青稞米、青稞面、青稞预拌粉、青稞挂面、青稞炒面、青稞麦片等产品不仅进入全国20多个城市的商超,而且还出口到国外。

图为贵德农商行当车支行行长韩玉(左一)与鑫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金成(左二)交流

8月29日上午,我们来到贵德县鑫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韩金成指着600平方米的轻钢结构低温保鲜库说:“2020年成立时,我们只有5户社员、100亩地,现在流转土地230亩,红笋种植面积从100亩扩到230亩,去年收益25万元,这多亏了农商行的‘乡村振兴贷’。”

原来,合作社每年春季采购种子、化肥,支付土地流转费,季节性资金压力巨大。贵德农商行当车支行上门调研后,运用“信用+保证”模式,发放8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解决了土地流转和农资采购的资金缺口。“现在我们不仅种红笋,还搞蔬菜加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带动周边80户农户增收。”韩金成说。

当天11时,调研团队走进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 —— 这个总面积1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藏回土等民族的村庄,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4年还建成海南州首个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农商行的信用支持。”大史家村村委会任永寿主任介绍,2015年贵德农商行就在村里设立 “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选派村党组织干部挂职副行长,开展建档、评级、授信工作。截至2023年末,全村225户被评定为信用户,村集体企业贵德大史家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还获得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利率4.25%,期限3年。

“2016年公司就接收了247.68万元精准扶贫资金,给 222户387名贫困人口分红,2017年就发了147.07万元分红款。”建材公司负责人说,有了农商行的贷款,公司更新了生产设备,年产加气混凝土砌块10万立方米,带动40人就业,其中27名是本地农民。

8月29日下午,我们在大史家村见到了祥和农家院的经营者岳志军、杨志花夫妇。“2008年从3张桌子、3间房起步,现在扩建到1300平方米,18间住房,旺季月销售额能到6万元。” 岳志军的创业路,每一步都有农信的印记。2014年,靠2-5 万元小额信用贷款维持经营;2016年,想扩大规模时,农商行给了100万元“信用+抵押”贷款,利率比普通商业贷款低10%;2022年疫情期间,经营下滑,又获得50万元贷款,目前余额37万元。

“农商行就像家人,在我们最难的时候拉一把。”岳志军说,农家院现在固定员工10人,旺季临时用工20人,大多是村里的妇女,月薪3000-4000元,“能带动乡亲们一起赚钱,比自己赚得多更开心。”

农金“活水”润高原,共绘振兴新图景

5天的调研行程结束时,夕阳为青海高原镀上金边。从泽库的草原到贵南的农田,再到贵德的河谷,我们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牧源公司靠1000万元贷款打开全国市场,马德福的合作社靠纯信用贷款扩大种植,尕洛托的藏羊凭“活体抵押”实现产业升级,岳志军的农家院借小额贷款扎根乡村……

这些案例的背后,是青海农信坚守“服务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的初心。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贵南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9.7亿元,县域市场占有率超 58%;贵德农商行在全县122个行政村实现“双基联动”办公室全覆盖,评定信用村104个,信用农户覆盖率超72%;泽库农商行通过 “银政担” 模式,累计为生态畜牧业企业发放贷款超3亿元。

正如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桑任庚所说:“青海农信的根在农牧区,魂在支农支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金融产品做‘活’,把服务做‘实’,让每一笔贷款都能变成牧民增收的‘金钥匙’,变成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高原的风还在吹,草原上的牛羊更肥了,农田里的青稞更黄了,农家院的笑声更甜了。在青海农信的金融 “活水” 灌溉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高原答卷。

来源:农金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