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衡水更狠”的西北中学:30年逼学生暴走烈士陵园,却被拍手叫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7:40 1

摘要:凌晨三点半,当大多数孩子还在熟睡时,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操场上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1600多名初一、高一学生背上行囊,擎起红旗,在夜色中踏上往返108里的山路——他们的目的地,是埋葬着391名烈士的任山河烈士陵园。这项被称作“行走的思政课”的活动,已坚持

凌晨三点半,当大多数孩子还在熟睡时,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操场上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1600多名初一、高一学生背上行囊,擎起红旗,在夜色中踏上往返108里的山路——他们的目的地,是埋葬着391名烈士的任山河烈士陵园。这项被称作“行走的思政课”的活动,已坚持了整整30年。有人问:现在还有学校愿意为一场看似“形式化”的活动下这么大血本?但当你看完背后的故事,或许会明白:这不是形式,而是一场关于信仰、勇气与传承的生命教育。

1995年的春天,固原二中时任校长韩宏顶着巨大压力,带着372名学生第一次踏上这条山路。当时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让孩子走一百多里路,不是折磨人吗?”“万一出事,学校担得起责任吗?”但韩宏坚信:“人生只要有一次这样的徒步经历,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畏惧困难。”

30年后,这场“自找苦吃”的徒步非但没被取消,反而成了当地中学的“青春必修课”。每年清明节前,学生们要提前一个月进入“任山河时间”:每天早操加练半小时,学唱红歌,背诵革命历史。学校甚至专门设计体能训练套餐——匀速走、变速跑、鸭子步、蛙跳……有学生为了不掉队,凌晨五点起床跑步加练。

而真正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考验才刚开始。凌晨四点出发的队伍,要在漆黑的山路中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黄峁山。山风裹挟沙土,脚下碎石遍布,学生们走得“鞋底发烫、脚底起泡”。2021年那场雨雪中的徒步尤为艰难:鞋子陷进泥潭,裤腿沾满泥浆,临时改道的山路让路程延长到15小时,但没有一人放弃。

组织上千名未成年人走百里山路,风险可想而知。曾有家长直言:“听说孩子要走54公里,我第一反应是学校疯了!”但固原的学校用一套“保姆级”保障方案,让家长们从担心变成支持。

1. 医疗救援堪比小型战场

随行队伍里不仅有校医,还有蓝天救援队和专业医护人员。每隔一段路设置补给点,备好热水、食物和药品。救护车全程跟随,对体力不支的学生“随到随接”。学校甚至提前两个月排查学生健康状况,劝退不适合徒步的孩子。

2. 警察开道,乡亲送暖

凌晨出发时,7辆警用摩托车闪着警灯为队伍开路;翻越险峻路段时,救援队员用对讲机实时调度;途经彭阳县古城镇时,乡亲们自发端出热水、煮鸡蛋塞给孩子们。一位退休教师连续9年陪走,他说:“看着这些娃娃,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3. 同学互助成“移动充电站”

当有人累到腿软,立刻有同学接过背包;当有人落在队尾,前方队伍会放慢脚步等待。2025年的徒步中,身材瘦小的初一学生保岩被三个同学连拉带推翻过山梁;举旗手马瑞祺脚底磨出血泡,却始终走在最前面:“想到烈士们走过的路比这更难,我就有力量。”

这场徒步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教科书上的“大道理”变成了切身体验。当学生们站在烈士墓前,看到墓碑上“14岁”“17岁”的字样时,历史突然有了温度。“原来他们和我差不多大,却已经为祖国牺牲了。”一名学生擦拭墓碑时,手指反复摩挲着铭文沟壑,仿佛想触摸那段烽火岁月。

弘文中学校长任皓说:“一万次说教,不如一次刻骨铭心的行走。”曾有学生因体能差被劝退,却偷偷跟着队伍走完全程;也有毕业生成为老师后,再次以护送者的身份回到这条路上。这种传承,让“爱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当孩子们用12个小时走完先烈用生命开辟的道路,信仰已深深刻进骨子里 。

30年来,围绕这场徒步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质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何必让孩子遭罪?”但固原的师生们用行动回应:吃苦不是目的,而是在艰难中学会坚持、在极限中理解传承。

2025年徒步返程时,一名高一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走到最后五公里,我的腿像灌了铅,但听到路边阿姨喊‘加油啊小红军’,突然就哭了。原来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有人在看着、在期待着。”这种集体记忆,或许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30年来,这条108里山路见证了太多故事:曾经被同学拉着翻山的小胖子,后来成了马拉松爱好者;当年累到哭鼻子的女孩,如今在边疆支教;更多普通孩子则在日后的人生中,遇到困难时会想起:“连任山河都走下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固原的学校用30年证明:教育不该是温室里的盆栽,而是带着泥土味的行走。当城市里的家长还在为“该不该让孩子吃苦”争论时,六盘山脚下的这群师生早已用脚步丈量出答案——最好的成长,往往始于一场“自找苦吃”的出发。(完)

来源:博学多才的流年如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