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条常识,是普通家庭给孩子最大的底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7:55 1

摘要: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提升了,精神却很空虚,只有虚无的人生体验,没什么目标,觉得做什么都没意义,似乎看淡了一切。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提升了,精神却很空虚,只有虚无的人生体验,没什么目标,觉得做什么都没意义,似乎看淡了一切。

而这一代孩子的父母,基本都是80、90后,那一代人是高压下成长起来的,做什么都要求懂事,要出人头地。

可能是父母吃了太多的苦,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其他都不重要了。

父母所谓的自由成长,为什么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陷入精神危机了呢?

父母应该怎么做,给孩子怎样的托举,才能让孩子变得健康呢。

以下5条养育常识,和大家分享,可能是普通家庭给孩子最大的底气了。

1、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要求很多,大部分父母看到的只有物质需求,偶尔能看到精神需求,实际上,孩子同样有着「得不到」的需要和「受挫」的需要。

都是普通父母,很难一辈子托举着孩子,那就要培养孩子正确面对失败的能力,让他们能在绝境中走出来。

心理学上,这种能力被称作复原力(resilience),这种能力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一次次挫折下,他们顶着压力磨炼出来的。

2、不能一味地夸奖,适当批评教育

最近这两年,鼓励教育流行起来了,很多家长一味地夸奖孩子,刻意回避问题。

实际上,很多夸奖都是空洞的,比如孩子在写字,家长随口就一句:儿子你真棒。

这样的夸奖,孩子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做得好,如果夸奖到某个字,某个笔画,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盲目夸奖,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盲目自信,加深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数据表明:那些过度夸奖的孩子,最终养成了自恋和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面对困难时更容易放弃。

除了夸奖,适当的批判教育也很重要,要让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骄傲自大。

当然,批评最好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说孩子人品不行。

哪里错了,指出哪里的问题就好了。

3、不能盲目尊重孩子的一切决定

孩子是个体,要尊重他们的决定,但他们的三观还没形成,父母是监护人,就不能盲目尊重孩子的一切决定。要适当的干涉和引导。

真正的尊重,是陪着他们一起成长,给他们权利,比如决定自己穿什么,玩什么,但不能决定挑食,更不能决定去做危险的活动。

父母要划定清晰的边界,帮助孩子做出选择,让孩子认识世界,读懂世界。

4、教会孩子找到自身价值

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自信。

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变得越来越闭塞,感觉自己毫无用处,甚至拒绝社交、情感封闭。

未成年的时候,如果不能自信成长,长大后就很难信任别人,拒绝逃避亲密关系,很难找到交心的朋友。

自信是开放的连接别人,而不是孤芳自赏,从日常生活中,大方的去和别人表达,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适当依赖别人。

比如孩子失落的时候,家长可以多陪伴,而家长失落的时候,也可以找孩子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原来爸爸妈妈也需要我。

这样的孩子,能深刻感受到人情的温度,也会越来越自信。

5、平等对待孩子

父母经常说:不管你多大了,也是个孩子。

孩子确实需要照顾,但他们也是家庭的一部分。

家里的决策,可以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对他们隐瞒,你认为孩子不懂,实际上他们很懂,而且他们参与后,会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有意识地把孩子纳入家庭日常的讨论里,让他们觉得家里的事情和他们有关。

比如家里添置新家具,带孩子一起去选,打扫卫生,让孩子分配任务。

在让孩子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会建立责任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写在最后: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自己要以身作则。

成年后,孩子们可能不记得学过哪些道理,但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内心的自信,都是最好的体现。

除此之外,你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来源:我的育儿心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