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两大支柱。从实践来看,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两大支柱。从实践来看,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产业层面,其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以粮食生产为例,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
这些成就为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农业现代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它还包括经营体系创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当前,我国正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村现代化则是一个更为综合的概念,它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其核心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23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同时,农村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也取得积极进展。但必须看到,农村现代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基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这些问题表明,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现代化提供经济支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难以产生足够的物质财富来支持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环境。良好的农村治理、完善的公共服务、优美的生态环境,都能吸引人才回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健全的农村社会体系也有助于化解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然而,在实践中,这两种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较快,而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部分地区过度强调产业发展,忽视了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一些地方出现了"富产业穷村庄"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也有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因素,还有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种不平衡如果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乡村振兴的整体效果,还可能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要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在政策层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将两种现代化统筹考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这体现了政策导向的转变。在实践层面,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既能提升农业效益,又能改善农村环境。在治理层面,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互动。
人才是连接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纽带。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其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同时要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农人",他们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热心乡村建设,成为推动两种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两种现代化的协同推进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数字乡村,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从长远来看,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统一,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单纯以GDP或产量增长来衡量乡村振兴的成效,而应该建立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改善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同时,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确保现代化进程符合农民实际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也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历史耐心,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又要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来源:山里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