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AI复活”,慰藉之时也需防隐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15:58 1

摘要:所谓“AI复活”服务,就是让逝者照片在屏幕上“活”过来。其底层逻辑是利用人脸修复、声音克隆、对话系统等数字技术,拼出能互动、会说话的虚拟形象。目前,在电商平台输入“AI复活”词条,能检索出数十条相关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月销记录多在千次左右,一个特殊

“想给外婆看一看她的母亲”

“技术真好,让我见到了最想见的人”

“照片动起来,就像爷爷还在看着我一样”

……

这些是某电商平台“AI复活”服务的购后评价。

图片源自网络

梨花风起,又至清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祭奠逝者、寄托哀思。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祭祀领域也有了新的应用场景。

所谓“AI复活”服务,就是让逝者照片在屏幕上“活”过来。其底层逻辑是利用人脸修复、声音克隆、对话系统等数字技术,拼出能互动、会说话的虚拟形象。目前,在电商平台输入“AI复活”词条,能检索出数十条相关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月销记录多在千次左右,一个特殊的情感消费市场已在悄然间形成。

其实,这样的技术并不新鲜。早在2024年3月,台湾著名音乐人包小柏让已逝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的故事就引发过社会广泛讨论。如今,“AI复活”技术逐渐从个案走向商业化应用,虽复原效果仍参差不齐,但从评价区的相关反馈可以看出,如此创新应用正在填补一部分情感空缺——试想,当远去的亲人以旧时相貌重回眼前,记忆里的声音再次于耳畔响起,无限延伸的思念似乎能在此刻暂时落脚,心中遗憾得以抚平。

事有一体两面。“AI复活”的火热程度展现出新技术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领域的巨大潜力,但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风险同样不可忽视。首先,对于逝者亲属来说,只要对逝者肖像权及相关信息予以授权,其生成的数字产品无害于公序良俗和第三人合法权益,且不用于公开传播,仅作为情感慰藉,则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已有越过家属授权、利用AI消费逝者的行为出现,并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例如,有不良商家对已逝公众人物进行“AI复活”,逝者亲属看到亲人的视频后,痛斥“这是在揭伤疤”,明确表示这种行为造成了家属心理的冲击和二次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原用于情感疗愈的技术产品,可能会在流量和市场的裹挟之下变质为赚钱工具,进而消解对生命的敬畏。

其次,“AI复活”技术生产出的数字虚拟人物,其数据财产权益归属尚是法律盲区。与此同时,在“AI复活”技术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商家会掌握大量用户提交的私人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存在被收集并传输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被用于深度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针对这些现象背后的隐忧,用户、商家及监管部门都要采取相关风险预防措施。用户如需购买服务,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商家,并签署保密协议,约定数据使用完后必须彻底删除,不得进行二次利用。商家需在得到亲属足够授权的前提下制作相关产品,不得使逝者肖像、名誉、隐私等受到侵害。相关部门更要将类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纳入监管范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数据保护与犯罪风险预防等方面的工作,遏制由AI技术引发的社会乱象。

来源:中国江苏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