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世杰有什么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5:46 1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屡屡受到西方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1955年1月,中共中央做出了独立自主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8年1月,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在北京成立,同年、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省金银滩秘密

魏世杰老先生,是一位核技术专家、伟大的科学家、核武器领域的专家、对我国的核事业贡献卓著。

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屡屡受到西方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1955年1月,中共中央做出了独立自主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8年1月,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在北京成立,同年、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省金银滩秘密建设,代号“二二一”基地,从此“金银滩”这一地名便在中国地图上消失,大批科学家和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汇聚到大西北,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由此拉开大幕,经全国上下共同努力、1964年年初,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二二一”核武器研制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也就在这一年、刚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魏世杰与众多大学生一道,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人是不少、那一年我们大学生好几百人吧,三四百人、全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去了以后就到二分厂了、221厂的二分厂,二分厂就是制造核武器用的炸药部件的,主要是和炸药打交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内爆”法,就是在一个球体中、由外层的高能炸药爆炸,产生向心聚合的冲击波,压缩内部核材料、从而发生核爆炸,每次爆轰实验所用的高能炸药、都是由魏世杰所在的二分厂负责生产、总装以及性能测试,在熔药炉没有到货的情况下、为了抢时间,魏世杰和战友们利用一台普通锅炉就开始动手浇铸炸药部件。最危险的炸药本身很敏感,很容易爆炸,核武器的炸药要把它加工成一定的形状,因为要拼凑起来、形成一个球,炸药加工出来它是个饼子、一块块的,要把它车削、钻孔,所以要经过机械加工、这个危险就在这个地方。青海“二二一”基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魏世杰和战友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的考验,严苛的保密制度及工作纪律的约束、更时时刻刻承受着死亡的威胁。我们有个车间叫229车间,它是发生了一次爆炸,炸死了4个人,那次爆炸是比较残酷,后来第二天我们去看的时候、整个工厂全部粉碎了,我们的同事找不到他们的遗体,完整的找不到、基本上炸得粉碎,所以、有一个中国的成语“粉身碎骨”,确实、以前认为这是个夸张,在我们221厂、它是个现实。来不及悲伤,匆匆埋葬了牺牲的战友,魏世杰便继续走进了试验场,魏世杰负责测试炸药部件的各项参数,这是极其危险的任务,爆炸随时有可能发生、魏世杰几乎每天都在和死亡搏斗,但是他毫无退缩。就是准备万一牺牲了,感到也是很光荣的,国家给你这样的任务、本身就要付出代价,既然想干这个事、你就不可能既安全、还要完成任务,还要全身而退,应该说牺牲的可能性很大,整个我们二分厂有500人、这么多年统计起来,牺牲的就有好几十个人左右。温度变化时,炸药部件受热应力影响、其内部会产生物理变化,一旦产生裂纹就会影响核武器的质量和安全。如何测算炸药内部温度,温度达到多少、其内部会产生裂纹,作为二分厂中为数不多的物理系毕业生、魏世杰接过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外面的温度我们可以测一下,炸药内部的温度测不到、温度计也插不到里边去,它整个的、哪个地方温度是多少、这叫温度场分布,这个题目交给你以后、你自己想办法,上面组长、主任、领导没有方法告诉你,整天自己就考虑考虑用什么办法、然后到图书馆去查书。接到这一任务,魏世杰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利用掌握双外语的便利,翻阅了大量国外图书、期刊文献,终于在一本介绍水库大坝建设的图书中、找到了灵感。水坝工程上用的,自己把它引进到炸药里边来,它就把炸药分成好多小的单元,把力学参数和热学参数结合在一块、就建立这么一个很大的方程组,有很多方程,到现在他们还用,就是在试验以前、理论计算一下,会不会产生裂纹,普通实验如果不用理论计算的话、做一次温度实验大概也得好几个月,搞一个还不行、得搞好几个,看看能不能产生裂纹,工作量特别大,用了自己这个方法以后呢、事先可以预估了,预估了以后就不一定做那么多实验了,做一个实验、两个实验 就可以验证一下,就简单了,可以提高效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魏世杰逐渐成长为炸药部件温度实验学科带头人,每次核试验前要做的温度实验、都得过魏世杰这一关,他开发的相关实验方法、也成为我国炸药实验的标准方法,在从事核武研究期间、魏世杰共承担了十余项核武器重要研究课题,其理论研究《具有内热源的炸药部件的温度场分布》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将梦想付诸现实,从青海二二一基地、到四川绵阳核基地,魏世杰隐姓埋名26年,先后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核武事业发展贡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自豪,感觉到我们还是有一点贡献在里边,虽然我们没有掌握全面的、但是里边有我们一小部分的贡献,也是我做出来的。魏世杰的妻子陈位英、同为九院科研人员,从事核武器化学分析工作,因为忙于工作、一儿一女都是在刚过百天就被送回来了山东老家,夫妻二人每三天才有一次16天的探亲假,1990年、魏世杰与妻子回到家乡青岛市黄岛区,本以为一家团聚后、能共享其乐,然而命运却和魏世杰开了天大的玩笑,先是儿子被诊断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需长期服药,反复住院。一儿一女、双双患病,妻子陈位英不堪压力、精神受到打击,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一家四口、三个重病号,所有的家庭重担都落到了魏世杰一人身上。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丈夫,家里边你就是顶梁柱,你就要支撑起这个家庭来,不能垮了,一垮、这个家就彻底完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照顾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号,这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痛苦,不仅有身体上的疲惫、更有精神上的折磨,魏世杰却长久坚持着,任劳任怨。在魏世杰的微博里,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一个研究了26年核武器、出版过一本自传体小说的倒霉老头。尽管说自己是个倒霉老头,然而语气中却从未夹夹杂过一丝一毫的怨天尤人。每天口服十余种药物,自己都已到了需要别人照顾的年龄、但魏世杰还是竭尽所能呵护着一双儿女,打不倒压不垮的“父坚强”。看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都是20来岁就牺牲了,自己总觉得我是比较幸运的、还能活到现在,尽管家里这么多病号、有些困难,比他们牺牲了还是好一些,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再一句话就是世界上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魏世杰,1941年出生于山东即墨,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他依然坚持着读书,并对各种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当别的孩子尽情抽打木陀螺的时候,年少的魏世杰、却在思考木陀螺越转越快的原理,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在他的心里悄然萌发,青年时代献身核武、铸造国之重器,魏世杰深知科普工作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意义,退休之后、除了照顾病榻上的亲人,魏世杰竭尽所能地挤出时间、进行科普创作。一写书的时候、就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了,大脑就暂时离开现实、这么一两个小时,可以轻松一点,不考虑现在的杂事。自己要是不写书,整天的光照顾病号,恐怕身体也早就垮了。自退休以来,魏世杰先后创作《原子小演义》、《现代兵器》、《飞行传奇》、《海洋之谜》等十余部科普著作,共计200余万字,多部作品获得国家奖项。年近八旬时,魏世杰潜心修订此前创作的科普作品,结集出版了涵盖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魏世杰科普丛书》,该丛书共八册,配有彩色漫画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兼具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入选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想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所以自己这本书写得比较生动有趣、讲故事的形式,一般的科普读物有时候比较深奥,大家看起来比较枯燥,有兴趣了以后、对科学就感兴趣,他就会继续去研究。魏世杰还创作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禁地青春》,其中、自传体小说《禁地青春》,是他对青海生活的回忆和记录,后被改编为电视剧《青海花儿》、在央视首播,为党的十八大献礼。魏世杰乐观地接受了来自家庭的苦难,还将自己本该灰色暗淡的退休生活经营得多姿多彩,他克服自身家庭、身体等方面的困难,坚持不懈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30年来、义务科普演讲500多场次,听众超百万人次。大学生听众说:“魏老的演讲真挚感人,他以前半生的经历、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帮助我们树立热爱科学、科技报国的志向,更以后半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幸福和苦难,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在我们的青年时代、能上这样一堂人生课,是我们的幸运。”热爱科学、志存高远,纯粹的希望他们走这个科学的道路。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