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转美高,英语烂到像六年级?我靠 DIY 敲开 3 所藤校大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3:42 1

摘要:不仅一口气就成功斩获了布朗、康奈尔以及达特茅斯的offer,甚至还成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MIT以及卡梅等顶尖大学的录取等待名单之中。

真正的成功,应该取决于你为他人所带来的价值。

文丨庄晓 编丨Lulu

众所周知,顶尖美本申请,尤其是藤校申请早已是“双重战场”:

一边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竞争,一年比一年白热化;

另一边是越来越昂贵的申请成本,单是中介的申请规划与文书辅导,动辄就要耗费数万乃至数十万元,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

而杭州姑娘Ari显然走上了一条更小众的道路。把“节俭”写在骨子里的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成功敲开了藤校的大门。

不仅一口气就成功斩获了布朗、康奈尔以及达特茅斯的offer,甚至还成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MIT以及卡梅等顶尖大学的录取等待名单之中。

她也因此成为同届550多人的美高中,唯一一位不是英文母语,却有更好升学去向的学生。

但谁能想象,就在几年前刚到美国的她,讲课都只能听懂一半,午餐吃饭时也只能假装看手机一个人默默躲在角落里?

那么作为初二才从体制内转向美高课堂的学生,她是如何一步步突破语言和文化壁垒的?在激烈的美本申请中,她又是怎样点亮文书DIY“指哪打哪”的硬核本领,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

*为方便叙述,下文以Ari(@小红书ID:Stf艾瑞儿)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展开。

英语烂到遭人歧视?

辩论队把我逼成 “话痨”

大家好,我是Ari。

当年藤校放榜的Ivy Day,我不仅成功拿到了三所藤校的Offer,还进了三所藤校以及MIT的waiting list。当然,MIT的waiting list几乎从不录人,所以当时我还有点伤心,毕竟离MIT真的好近啊。

以年级前十的身份主持高中毕业典礼

不过话说回来,我的申请季已然足够圆满。这份结果,也是刚从杭州转学到美国的我想都不敢去想的,毕竟那时的我,英语水平实在是太一般了。

“一般”到了什么程度呢?刚来美国的第一年,我只能听懂老师在说什么,根本就不敢去台上发言、演讲。虽然我在国内就读的初中是一所以英语教学为特色的体制内中学。任教老师老师不仅发音标准,还不时塞给我们一些英语学习材料。

可参加学校学术阅读能力测试时,十年级的我,英语水平仅相当于美国六年级的小学生。

因为英语说不太利索,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没人和我坐在一起。我只能边吃饭、边假装看手机,让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以此来掩饰内心的尴尬与孤独。

我所在的美国中学很少能看到亚裔的身影。全年级近六百多位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在说中文。为了锻炼身体,也为了更好融入,高一时,无知无畏的我还报名了学校的游泳俱乐部。可到了泳池才发现,自己连教练的话都听不太明白,更别说去理解他所教的技术动作了。

偏偏我游泳技术也普普通通,一来二去后,每次游泳训练前,我心里就好像压了块石头,总忍不住去想,完了完了,今天怕又要当众出洋相了。

这时,语言的壁垒反倒成了种“保护”——同学故意不搭理我、游泳的时候抢我的道、冲着我翻白眼……这些琐屑的恶意,也因英语沟通总是慢上半拍而刻意模糊了。很久后回想起来,我才意识到自己是被种族歧视了。

同学间隐隐的轻视,也延续到了课堂。在美国同学的眼中,不善言辞的我一直是迟钝沉默的隐形人。有时上课讨论很是热烈,我也特别有发言的欲望,但明明想法很清晰,可每次话到嘴边,木讷的口语表达却限制了我的“发挥”,没办法把中式思维的深入思考,转换成英文流利表达出来

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想,无论如何,不能再这么丢人下去了,语言这个关,我必须要过。好在国内学习给我打下了扎实的理科基础,初中时成绩也能排到年级前列,足以应对AP 理科课程。这让我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自学CS的笔记

我也下定决心,把英语练到母语水平,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学校每周两次的辩论社团,每月还会和搭档一起组队英文辩论赛。这段经历,极大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

因为辩论不仅会“逼”你上台表达,还要求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逻辑清晰的论点与论据,不断在正反方的辩论里,打磨英文思维。

当时我每周都会在学校练习四个小时,再回家准备十多个小时查阅大量英文资料。刚开始只是勉强能跟上辩论的节奏,后来慢慢地,到了十一年级,我也开始在比赛中获奖了。

参加辩论比赛

英语这块短板补齐后,我的标化成绩也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我所在的这所不知名的北加州公立学校排名为14/556,成功挤进了全年级的3%。

文书 DIY能有多“疯”?

改到十多版时我在飞机上崩溃大哭

不过,标化成绩虽能为美本申请打下学术基础,但无形中也让我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刚开始,我也找了一圈靠谱的中介机构,但价格实在是超出了预期。盘算一番后,我想干脆自己上,试试能不能DIY。

但真要写文书的时候,我却发现这可能比我学英语还要痛苦。虽然思绪万千,但真要把这些零散的想法梳理清楚、落在空白的纸面上,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

记得有一次写文书写到崩溃,我直接在飞机上大哭起来,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那时的我,一边急着 SAT 出分,一边熬夜改到十几版文书,深深被焦虑裹挟。

从 8 月构思、9 月动笔写初稿,直到 12 月临近截止日期,我的文书才总算彻底改完。走完这个堪比马拉松的过程,熬过来后,我也想真诚来分享自己的心得:

1. 行动先于动机,寻求一切可以助益的资源

因为没有创意写作经验,我只能一篇篇分析网上的优秀文书。像初中语文阅读题一样,一句一句地拆解,试着理解情绪、结构、共鸣。每写一个词语,都会仔细斟酌很久,生怕这个表达放在这里是不是很奇怪?招生官会对这点感兴趣吗?

记得当时好不容易改完第一版后,我兴冲冲地把文书拿给美国朋友看,她们对着我那逻辑混乱的表达先是一愣,尬笑几声后委婉提醒我,这个不太行哦,要不要再换一个说法?

除了写作和表达外,DIY文书有个最大的风险,那就是“信息过载却无效”。不同学校可能有不同的“隐形偏好”,为了获得更多准确的信息渠道,我的经验就是去美国人气很高的Reddit论坛上发贴咨询,尤其是在大学申请(apply the college)的板块,不少热心网友都给出了很实用的建议。几乎每周,我还会去找学校counselor改稿,力求做到心中的完美。

2. 写作遇到瓶颈时,不妨跳出自我的视野。

作为招生官,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的文书。想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发掘你的优点,再决定录取你,首先就要保证你的文字是是通俗易懂的。

怎么检查呢?

可以请人帮忙提意见,也可以大声把文章读出来,遇到让你喘不上气的长句,就拆分成短句。碰到不顺口的单词,就换成更地道的表达。甚至分段也有讲究。比如在转折处空出一整行,再另起一段。这些写作上的小细节,可以让一篇原本平平无奇的文章,变得更加出彩。

参加医院志愿者项目

3. 申请中的推荐信的一定要尽早锁定

优质的推荐信往往是美本申请从Top40冲进Top10的关键。选择DIY本身就需要你和老师进行积极互动,而这也相当于有更充分的机会和老师讨论推荐信的细节:比如到底要讲哪个故事、还能如何体现自己个人的品质?

这些细节点,其实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而老师们这些真实、诚恳的推荐信,也最有可能打动招生官,给出宝贵的Offer。

最后也特别想提的是,DIY文书千万不要闭门造车。可以说,在文书准备的关键节点,我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甚至是打工店的老板、网络的陌生人们,都成了我文书写作的信息和灵感的来源。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一直去尝试,再一直纠错,慢慢地,我的DIY美本申请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具体。

曾经,我看到一位华人学姐进了Berkeley,心里非常羡慕。后来,随着申请材料慢慢打磨好并成功拿到了藤校的Offer,我自己反而会点恍惚,原来,你对未来的想象越真实,它就越有可能美梦成真

千万不要低估你对他人的影响力,

你的梦想不仅仅关于自己

当然,你可能也会问,优秀的人才这么多,藤校的招生官为什么偏偏会选择我呢?

可能是我所在学区的竞争本就不太激烈,也可能是为了保持某种平衡,但可能还是我经历的两个故事。

1. 不是只有leader才有影响力

之前提及,刚去美国的我,因为薄弱的语言能力受到了同学的孤立。

僵局的打开,还得益于我们英语“学困班”老师组织的多元文化社团(multicultural club)。社团成员们可以用PPT介绍本国节日、传统小吃、围坐一起分享零食。在这些热热闹闹的互动里,我发现终于有什么事可以大家一起干了,自己也变得没那么孤单了。

我还在高中参加了黑板报社团

可以说,在我最迷茫、最低落的时候,是这个社团给了我继续前进的温暖,也让我感受到你和他人的链接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都能为彼此带来力量。

2. 学会理解人生价值的另一面

触及心灵的第二个故事,则来自于一个专注冰川保护的非营利组织所发起的暑期科研项目(Inspiring Girls Expeditions,这个项目所需要的文书相当多,很适合申请大学之前来练手~)。

当时在搜索夏校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由女性冰川学家筹建的科研公益项目,每年开放五、六十个名额,更难得的是,只要成功录取,就能免费参加。那一年,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还是所在小组里唯一的亚裔

收到录取通知时,我的双手都在颤抖——终于,有生之年,我可以去阿拉斯加看见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冰川、大海和日出了!

经过短期集中培训后,一个阳光晴好、海面平静的日子里,我和队友来到了Northwestern Glacier。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气温、湿度、洋流对冰块剥落后坠海频率的影响。我们需要把摄像机架在冰川对面的岩石上,把四声道录音机沉入海底,每隔两个小时就记录下当时的天气。

我当时的写生绘图笔记

当皮划艇朝着晶莹的蓝色冰川飘去、耳边还不时传来浮冰因气泡释放带来的吱吱声时,我发现这些静默耸立在海面的冰川,远比我想象得要更加高大和壮观。这一刻,作为人类渺小的我,被自然壮观的一幕深深震撼了。

更让我感动的,是女性科学家身上那份坚韧与纯粹。

我们的数据采集设备有二十多斤重,操作时只能坐在皮划艇里,所以每次放置和回收设备都格外费劲。我们的导师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每次在艇上费力操作时,她的脸都会憋得通红。这时候我们总会赶紧上前帮她稳住皮划艇,生怕她连人带船翻进水里。

这段经历带给我的远超一次震撼人心的旅行。原本我对未来的规划可能是进大厂,多赚钱,但在导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对学术的纯粹投入,也会萌发志向,去做一些对人类更有贡献的事情。

我和队友们

这些人生感悟也成了我DIY美本申请时自我剖析的重要素材。它们像一面镜子,帮我不断叩问内心: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的性格和天赋如何?如果我进了梦校,四年后的我又会生长成怎样的模样?

也让我能真正理解3blue1brown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斯坦福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料学霸Grant Sanderson,在哈维穆德学院演讲中提及的:

假如你有一份热情,并希望将它融入职业生活,那么请退一步,认识到‘追随梦想’这个陈词滥调忽视了一个关键点——你梦想的内容必须不仅仅关于你自己。

事实上,这些藤校和顶尖学校的使命,本就是“发现并欣赏那些对自己所做之事,抱有真正热情且能在其中表现卓越的人。”

如果追求的只是你喜欢、但不能帮助或娱乐到他人的,那这并不能算是成功。真正的成功,应该取决于你为他人所带来的价值。

Grant Sanderson在演讲

真正值得藤校及顶校关注的学生,一定会带有友善和某种“利他”的特质。这些深入的思考和经历,也赋予我文书更加独特的内涵,而在我之后的求学中,我也做到了这点。

比如大学刚开始时恰逢疫情,大家没办法线下见面,心情都很烦闷。我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去解决这样的社交孤独。为此我组建了第一个社团,就是搭建了一个服务器,让大家一边玩游戏《我的世界》,一边社交。当时这个社团还被大学的官网报道过。

在《我的世界》里建造校园并俯瞰校园主楼

后记

J.k.罗琳曾说过,“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如果没有来到美高,我可能会按部就班地循着既定轨道升学,但既然选择了美高这条路,那些当初的慌张、以及让我手无足措的困境,都成了我跌跌撞撞再次成长的契机。

皮划艇看冰川的第一视角

在很多人看来,DIY 申请藤校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对我而言,这更是一段宝贵的成长旅程。它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主动争取,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优秀不仅仅是成绩和名校的光环,更是内心的强大和对他人的关怀。

这个过程中我很庆幸一直有家人的鼓励和陪伴,也庆幸能在塑造人格的青少年时期能有这番历练,塑造出我能抗压、敢扛事的强者心态。

更重要的是,我也收获了那份随时擦干眼泪、依然坚定向前的勇气。人生从不是别人给的标准答案,真正的路,终究得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一笔一笔写下去。

来源:外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