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话意思是: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刚出生时就有着神奇灵异的禀赋,幼年时就能说话,思维敏捷,聪慧过人,长大后性格敦厚做事勤勉,成年后更是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段话意思是: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刚出生时就有着神奇灵异的禀赋,幼年时就能说话,思维敏捷,聪慧过人,长大后性格敦厚做事勤勉,成年后更是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
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可以说有黄帝的地方,就会留下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印迹。然而,关于黄帝活动的地点,一直都存在争议。
不过,在河北保定徐水、易县、涞水一带,一直流传着大量黄帝时期相关的传说。无论是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还是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都在印证着一个事实:“保定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接下来,我将从保定的考古发现、民俗文化、釜山合符三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说保定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
01 保定地区黄帝时期的考古发现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年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由此可推算,黄帝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98年左右。
那我们倒算一下:2025年+ (4609-1912)年≈2025年+2697≈4722年,距今大约4700多年前。
战国时期书籍《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至禹,为三十世”,结合“一世约百年”的上古纪年习惯,推算出黄帝时期距今约4700余年,与“公元前2698年”结论基本一致。
由此,可推断黄帝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对应考古学上龙山文化早期与仰韶文化晚期。而在保定境内,恰好发现了多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为保定本地黄帝传说提供了实证。
1983年,涞水县北边桥村村民挖菜窖时,意外发现一具古人类化石,同时还发现打制的石片、鹿角、动物下颌骨等旧石器时代遗物,经过检测距今27500-28000年。
有美国专家对古人类化石检测,发现“涞水智人”具有蒙古人种(东亚人种)特征。这一说法推翻了史学界关于中国人是从非洲迁徙而来说法。
1986年文物普查期间,徐水南庄头出土了大量古人类的生活用具,如:石磨棒、石英片、骨器以及烧火坑,还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狩猎的野生动物遗骨和饲养动物遗骨。
经过检测南庄头遗址距今9700-10500年,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
1985年,考古学家在易县高村乡神石庄村,中易水北岸的高地上,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地穴房址、灰坑、祭祀遗迹、史前陶塑人像残片等遗址和遗物,在龙山文化早期灰坑里还发现存炭化粟、黍等农作物遗存。
其中,北福地古人类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存(距今4800-4500年),正好和黄帝生活的年代吻合,填补了易水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的空白,也为保定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提供了实证。
1950年,曲阳县店头村西群众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了一些石器、骨器、红陶片、彩陶片等遗物,引起了考古部门关注。1997年,河北省与保定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挖掘,经测定距今5245±100年。
因遗址就坐落一处临河的台地之上,形态宛如 “钓鱼台” ,故被命名为“钓鱼台遗址”。钓鱼台遗址与易县北福地遗址、徐水南庄头遗址在时空上相互关联,构成了保定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的完整脉络。
除上述重点遗址外,保定境内还分布着徐水文村仰韶文化遗址、徐水金家坟仰韶文化遗址、徐水瀑河仰韶文化遗址、易县七里庄仰韶文化遗址、清苑大望亭仰韶文化遗址、清苑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涿州杜村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涞水司徒村仰韶文化遗址、涞水富位仰韶文化遗址、涞水石亭岗仰韶文化遗址等众多史前遗址。
这些遗址发现,无不都在证明着,在旧石器时代和新时代石器时代,保定境内始终有上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也为本地流传的黄帝文化的传说及保定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的考古支撑。
02 易县后山文化,黄帝的家庙
在易县县城北15公里处,有一座后土山,又称“洪崖山”,每逢农历三月十五,这里就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每年赶庙人可达十余万人。
庙会其间,除了民众进香祈愿活动,还有花会、马戏团、戏剧团等民俗活动前来助兴,经常将庙会期限延长10-15天,成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民俗盛事。
后山上庙里供奉的是“后土皇帝”,民间俗称“后山奶奶”或“地母娘娘”。据考证,这一神祇的原型是轩辕黄帝的外祖母“地祇”——母系社会负责土地管理的官员,可以说易县后土山庙是黄帝的家庙。
在这里,很多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黄帝祭祀的祖先不是祖父和父亲,而是外祖母“地衹”呢?
古籍《河图握矩记》中记载:“地衹之女附宝……生轩,胸文曰‘黄帝子’的记载。《纬书集成·河图编·河图》中有“黄轩母曰地祇之子,名附宝,之效野,大霓绕北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辕。”
在“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里,黄帝祭祀自己的外祖母也就不奇怪了。有历史学者通过文史记载、考古发现推断我国的父系社会形成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
然而,黄帝为什么会把家庙建在易县的后土山呢?
上古时期,祭祀是部族的核心精神活动。在易县北福地遗址中就曾发现距今4800-4500年前的祭祀场地,而这个年代正好与黄帝时期相吻合。
黄帝统一各个部落后,需要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将原本分散的部落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文化认同的共同体。
这种“血缘认同”的强化,即弱化个体之间的疏离感,又提高了部落的凝聚力。就像今天我们常以“炎黄子孙”自居一样,这就是文化认同。
此外,易县后土山所在的区域,传说是黄帝部落自西向东迁徙的落脚地,这里地形开阔又毗邻山林,易水从此地流经,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畜牧,也便于狩猎采集,是上古人类定居的理想之地。
加之,保定境内也流传着很多关于黄帝时期的传说,如:徐水釜山“釜山合符”、易县蚕姑坨“嫘祖养蚕”、涞水乐平山“伶伦造律”、涞水鳌头山“仓颉造字”等等,进一步说明了该地区与黄帝文化深厚的渊源。
上古时期人们对天地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山通常被视为通天之地,且易县后土山山顶开阔,适宜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因此,此地可能是当时的天然祭祀祭坛。
03 “釜山合符”:推动中华文明迈向新纪元的关键转折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这段文字记载了有黄帝时期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釜山合符”。
关于“釜山合符”为什么会是在保定徐水,笔者曾撰写专门文章详细论述,相关链接附后,在这里不再做赘述。
保定徐水:为何是中华文明发源地?黄帝 “釜山合符” 真在这里吗?
黄帝“釜山合符”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重要节点,在《史记》和《逸周书》等文献中都有相关的记载。
(一)从常年战乱到天下太平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釜山合符”前黄帝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北逐荤粥”“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当时社会常年处于战乱之中,民众饱受战乱之苦。而 “釜山合符” 后,天下迎来了长达千年的太平时期,“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举国上下一片祥和,民众安居乐业。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军队命名的转变:“合符”之前,黄帝的军队以 “熊、罴、貔、貅、軀、虎” 等凶猛动物命名,目的是恐吓敌人;“合符”之后,“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这一转变不仅是时代变迁的体现,更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意味着社会从以武力征服为主转向以和平治理为重,为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二)从分裂混乱到统一治理
“合符”之前,“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各部落万邦林立、各自为政,社会处于分裂混乱状态,民众生活困苦。
“釜山合符”之 后,各部落在黄帝领导下形成联盟,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黄帝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天下持久太平,需 “攻其心” 而非 “攻其身”。
为此,黄帝遍历中原东、西、南、北,“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巡方问俗,探寻安邦抚民之策。
在此基础上,黄帝还“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设置官员监督各路部落,维护部落间的和睦;同时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选拔贤能之人管理民众。
这是早期国家制度的雏形,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从分散的部族社会向统一的文明体系迈进。
(三)从游牧迁徙到农耕定居:
“合符”之前,各部族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身居洞穴、四处迁徙的游牧生活。
“釜山合符” 之后,黄帝 “邑都于涿鹿之阿”,建起都城并定居下来,各部族也由游牧迁徙转向定居生活。
同时,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黄帝得到象征权力的宝鼎后,通过观测太阳运行规律推算历法,指导民众生产生活。
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即顺应天地自然规律,推测阴阳变化,给民众讲解生死存亡之道。
在生产方面,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教导先民按季节种植庄稼、花草树木,驯化饲养家畜家禽;同时 “节用水火材物”,引导先民有节制地利用山林川泽物产。
农耕定居生活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中华文明的持续传承与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图腾统一与文化认同
“合符”之前,各部族都有各自的图腾,且大多以动物命名。“合符”之后,黄帝取各个部族的图腾动物的核心特征,融合成了新的共同图腾——龙。
据相关历史学者说法,当初的“龙”字可能是“笼”。当时黄帝部落的图腾是蛇,把各个部落图腾上的鹿角、蛇颈、鱼鳞、鹰爪、狮尾、猪鼻等元素融入到蛇的身上。
人们觉得蛇就像个笼子一样,什么都能往上面装,人们就把新的图腾称呼为“笼”,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龙”。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龙的形象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身份的认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纽带。
三、结语
涞水 “高洛乐会”、易县 “后山祭祀”、徐水 “釜山合符” 等具体历史文化遗存,加之丰富的考古发现,是否可以说明保定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有人曾反驳,这些大多都是民间传说,又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证明这些事件发生在保定地区。我想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社会,民间传说到底算不算历史。
事实上,保定本地关于黄帝时期的传说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到现在还在流传。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记忆,在正史上却鲜有记载。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更多历史研究者与文化爱好者的挖掘整理,保定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焕发光彩,让更多人了解保定这座城市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信息来源:《轩辕黄帝在涞水》《炎黄之始釜山考》
来源:焚书不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