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尼普拉博沃·苏比延多总统最终对内阁进行改组,一次性更换了五名部长。此次改组发生在席卷街头与网络空间的示威及大规模抗议浪潮平息约一周之后。
印尼普拉博沃·苏比延多总统最终对内阁进行改组,一次性更换了五名部长。此次改组发生在席卷街头与网络空间的示威及大规模抗议浪潮平息约一周之后。
尽管政府否认更换内阁成员与抗议浪潮存在关联,但此举显然象征着政府不再将示威活动简单视为街头抗议,而是将其视作对自身权力合法性的根本性挑战。
公众对政治精英、众议院及安全部队的信任危机,促使政府通过对内阁进行“政治评估”,以缓解执政合法性所面临的压力。
莫纳什大学数据与民主研究中心记录显示,示威活动标志着公众情绪的集中爆发,并在数字空间形成声势。
莫纳什大学分析了近1000万条数字对话中的13780条原始帖子,记录到21800条相关提及,互动量达75.6亿次。
这一现象与“情感公众理论”相符,该理论认为数字公众是通过病毒式传播的共同情感凝聚而成。
在这一过程中,对不公的愤怒、对受害者的悲痛以及“17+8”运动传递的乐观情绪,共同推动了数字团结运动,相关标签成为超越社会阶层与地域界限的情感纽带象征。
基于无论是阶级、职业还是边缘群体经历的个人表达,通过数字方式连接形成集体团结。
阿凡・库尼亚万的悲剧最初只是个人事件,但随着网民纷纷将愤怒、悲伤与不公感融入其中,很快成为“当局受害者”的集体象征。
莫纳什大学指出,47.3%的公众情绪为愤怒,社交媒体解散众议院标签的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连接个体的广泛表达渠道。
这正是数字民族政治的运作机制:作为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民众,其身份与代表国家的精英及机构形成对立。
这种叙事并非自发的两极分化,而是一个联结行动的过程,将个人经历引导至民族政治团结层面,在国家正式机构之外构建起替代性合法性。
当叙事转向“17+8运动”——该运动提出具体学生诉求议程,包括要求印尼国民军退出平民生活、对示威受害者展开独立调查、冻结人民代表津贴、实现预算透明、制裁党内干部、开展公开对话、释放示威者、停止警察暴力、对侵犯人权者提起诉讼、保障最低生活工资、应对预期裁员及推动劳工对话——莫纳什大学发现,公众的愤怒情绪转化为喜悦与信任。
数字团结的爆发不仅表达了对体制的不满,也提出了解决路径。
从法律理论而言,此次内阁改组是总统的合法特权。但从数字主权与情感公众的角度看,此举亦是政府恢复被示威活动侵蚀的公众信任的策略之一。
通过更换那些被视为与“精英主义”“麻木不仁”相关的官员,普拉博沃试图在民众心中重建合法性。然而,从社会学的合法性视角出发,公众是否仍认可该机构的权威,仍是一个待解问题。
从数字主权角度看,话语主权显然已从正式机构转移至数字领域。国家无法控制叙事走向,网民则自主构建主权话语。
象征性主权不再由人民代表院或政府垄断,而是被数字公众掌握,他们通过标签与在线对话构建新的合法性。
当人民代表院及其官员被视为问题的根源时,公众便在数字空间中收回了对其的合法性认可。
换言之,尽管人民代表院是依据1945年宪法合法设立的,但在数字公众眼中,其合法性正被精英阶层违背法治与社会正义原则的行为所侵蚀。
当“解散人民代表院”的呼声占据主导时,这种合法性危机便一目了然。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种基于规则的法律合法性与基于公众认可的社会合法性之间的冲突,使得内阁改组成为必然。
内阁改组、取消众议院津贴以及承诺兑现“17+8”运动诉求,均表明国家正试图恢复合法性。
但为确保这些政策不沦为昙花一现的应对之举,仍需采取四项关键措施:一是持续落实“17+8”倡议的要求,并制定透明且可衡量的路线图;二是开辟具有参与性、安全性与问责性的公共对话渠道;三是维护政治精英的谦逊作风与行为规范,确保政策姿态与公众诉求相契合;四是将示威活动视为一种矫正机制,而非对国家的威胁,承认抗议是民主制度的健康组成部分。
以上均表明数字空间已成为印尼争夺合法性的主要战场。内阁改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政治回应,但更多反映了数字时代塑造新合法性的社会压力。
若政府能持续满足民众需求,此次人事变动或许能成为社会和解的转折点。否则,抗议浪潮必将卷土重来,且规模可能更大——因为数字时代的公众已然意识到,他们的声音如今拥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力。
来源:社会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