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夫妻能消停点不—为圈钱上800个综艺,那点破事全国都看腻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3:16 1

摘要:刷到《天声一对》的预告时,弹幕里飘过的这句话,比节目组的宣传语还响亮。

“又一对明星夫妻来唱歌了。

刷到《天声一对》的预告时,弹幕里飘过的这句话,比节目组的宣传语还响亮。

短短十秒,就把观众的胃口吊起来又轻轻放下——不是期待,是叹气。

这叹气背后,藏着一条被反复验证的公式:

明星+夫妻+真人秀=稳赚不赔。

广告商爱它,因为“真实情感”四个字自带滤镜;平台爱它,因为热搜词条不用买就能自己长出来;明星本人也乐意,毕竟一场综艺的报价,抵得上一部小成本电影。

艾媒咨询刚出的数据说,情感类真人秀已经占到综艺大盘的三分之一,夫妻关系独占两成流量,数字冷冰冰,却像一张合同,把所有人都摁在了“继续演”的椅子上。

可观众先累了。

打开《天声一对》第一期,镜头还没扫完,熟悉的套路已经排队报到:对视要慢放,拥抱必须旋转,吵架一定卡在广告前。

弹幕从“好甜”变成“好油”,只用了半首歌的时间。

有人统计,近三个月里,同类型的夫妻综艺上线了四档,嘉宾名单里甚至出现了“二刷”面孔——去年刚在另一档节目里补办过婚礼,今年又来合唱定情曲。

观众不是傻子,同一对夫妻,同一种感动,第三次出现时,连BGM都变得尴尬。

节目组也察觉到了这股“反感经济”。

于是《天声一对》给自己打了补丁:请来心理咨询师坐镇,号称要“解剖婚姻真相”;舞台设计加入实时弹幕投票,观众可以决定下一首是《告白气球》还是《分手快乐》。

想法挺好,可首期播出后,热搜词条却是“李承铉戚薇像拿了剧本”。

你看,连创新都成了套路的一部分。

更吊诡的是,明星本人也开始被综艺反噬。

戚薇和李承铉算是典型案例。

三年前,他们靠夫妻观察类节目翻红,代言接到手软;三年后,观众只记得“戚哥会怼人,铉哥怕老婆”,却想不起他们上次进组是什么时候。

粉丝在超话里喊话:“求你们去拍戏,别再唱情歌了。

”反观邓超孙俪,一年只上一档慢综艺,其余时间一个拍电影,一个拍电视剧,偶尔合体出席公益,反而被夸“清流”。

张若昀唐艺昕更绝,婚礼后直接把私生活调成静音模式,连微博都很少同框,却没人觉得他们“感情淡了”。

行业里的老制片人说了一句大实话:“观众要的不是爱情标本,是活人。

活人意味着允许有瑕疵。

比如吵架时真的摔门,和好时真的红眼眶;比如一方事业上升期,另一方愿意退半步的纠结;再比如面对“谁洗碗”这种小事,能吵出价值观碰撞。

这些细节,比一百句“我爱你”更有嚼劲。

《天声一对》的导演组最近放出口风,说第二期会剪掉“设计好的眼泪”,保留一次真实的冷场。

能不能做到另说,至少姿态摆出来了——再不改,下一波观众流失的就不是会员,而是耐心。

更大的变量来自技术。

有平台在测试“虚拟观众席”,戴上VR眼镜,你能坐在明星夫妻的客厅沙发里,360度围观他们吵架;还有团队在开发“婚姻模拟器”,观众可以用投票决定嘉宾要不要离婚,数据实时反馈给心理专家。

听起来像游戏,但谁说婚姻不能是一场公开实验?

只是别忘了,所有花哨的外壳,最终都要回到那个老问题:

当镜头关掉,他们还愿意牵着手去买菜吗?

观众愿意等答案,但不会再给三次机会。

来源:岛上安静看星的游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