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日,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智媒体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文旅微短剧《哈喽,成都!》上线红果短剧APP、抖音“海哥星剧场”、成都日报锦观APP等平台。该剧以“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故事切口,讲述美国女孩格
2025年8月1日,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智媒体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文旅微短剧《哈喽,成都!》上线红果短剧APP、抖音“海哥星剧场”、成都日报锦观APP等平台。该剧以“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故事切口,讲述美国女孩格洛丽亚来蓉“奔现”,却意外卷入前特工父亲与“青城山女侠”之间的跨国追击战。全剧风格轻松幽默,在快节奏的情节中融入成都地标与非遗技艺,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烟火气与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
轻喜剧里有成都的烟火气
自从广电总局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计划之后,文旅微短剧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短短几年间,各地纷纷拍摄了大量作品,有的凭借真诚和巧思赢得了口碑,切实为城市吸引了客流量、增加了能见度;也有的只是应景之作,把景点一股脑堆上荧幕,观众看过就忘。笔者认为,文旅微短剧最重要的一点品质,就是如何把城市和故事结合好,用故事去展现一座城的气质与文化肌理,而不是把城市当作冰冷的背景板。否则,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带情节的旅游宣传片。《哈喽,成都!》做到了前者,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这部剧的故事很简单:一个美国女孩格洛丽亚,带着“240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红利来到成都,去见自己在网上结识的“富豪网友”。但实际上,这位网友李昊只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带货主播,他动起了歪脑筋,想借美国女友的到来为自己吸引流量。另一方面,格洛丽亚的父亲丹尼尔是个退役特工,他担心女儿受骗,悄悄跟随而来,一路暗中调查。
故事很快进入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桥段。为了不让格洛丽亚识破,李昊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借来豪车、硬着头皮订下豪华酒店,还想方设法打工换取参观大熊猫基地的机会,谎称自己有“VIP通道”。而丹尼尔在成都街头跟踪李昊时,却被性格泼辣的蓉姐误会,两人你追我赶、相爱相杀,制造出许多笑料。这样的设定,轻松诙谐,带着几分戏剧性的荒诞,却恰好与成都安逸的气质相符。《哈喽,成都!》由此以一种亲近的姿态,把成都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趣展现给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这样的表达方式,轻巧却有力量,让城市形象在不知不觉间深入人心。
文旅微短剧讲究“在地性”,只有真正把城市的气质融入到故事里,作品才会鲜活。但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沦为简单的景点拼盘,观众看了一堆地名,却没有记住一座城市。《哈喽,成都!》作为一部横屏微短剧,避免了这种窠臼。导演张锦城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展现了长剧的品质:既有流畅的运动镜头,也有开阔的远景、全景,拍摄成都的大大小小的景点,从锦里古街熙熙攘攘的游客,到释玥森林酒店外宁静的星空,画面大气开阔,让观众仿佛跟随摄影机镜头一同穿梭在成都的街头巷尾。
在讲故事方面,这部剧也没有把城市资源生硬塞进来,而是让它们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笑闹桥段中。比如,格洛丽亚在锦里街头第一次见到糖人时,忍不住惊叹“像一件艺术品”,她的眼神里有真切的好奇与喜悦。又比如,丹尼尔一路追踪女儿,误打误撞套上了大熊猫的服饰,结果自己反倒成了街头合影的“明星”,闹出不少笑话。还有太平山露营地的场景,本地的蓉姐一边直播烤串,一边表演醉拳,把普通的露营夜晚变成了一个热闹的节目。这样处理下来,城市的风景和非遗技艺都没有游离在故事之外,而是与人物和笑料紧紧交织在一起,既有观赏性,也有烟火气。
如果一味停留在笑闹上,故事仍然难免显得肤浅。《哈喽,成都!》之所以耐看,还在于它在喜剧外壳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剧情进入后半段时,李昊为了帮蓉姐偿还欠债,把自己的直播账号卖给了豆芽传媒,公司给他安排了一个假洋妞“冰冰”作为搭档带货。眼看粉丝数量不断攀升,李昊却在直播间选择了坦白,承认自己一直假扮“富豪”,欺骗了格洛丽亚,也拒绝继续替公司售卖假冒伪劣的产品。那一刻,他把自己的真心拿了出来。最后,正是凭借这种坦诚,他打动了格洛丽亚,也赢得了观众的好感。
这种故事走向,其实也映照了成都的待客之道。成都人向来敞开胸怀,以真诚接待四方宾客。无论是火锅店的热情吆喝,还是街头摊贩的笑脸招呼,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真心。《哈喽,成都!》把这种真心放进人物的选择里,让“真诚待人”成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
回过头来看,《哈喽,成都!》的成功并不在于剧情多么复杂,而在于它通过轻快的叙事、饱满的城市元素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受到:成都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它既有烟火气,也有真情味;既有市井的欢笑,也有敞开的胸怀。这样的成都,蕴藏着各种可能性,吸引人去探索、去发现、去亲身体验。正因为如此,这部短剧才会激起观众“想再去一次成都”的冲动,也才真正做到了让一座城市的魅力走进人心。
城市故事要讲给世界听
当然,作为一部微短剧,《哈喽,成都!》不仅仅是娱乐产品。它背后有更深的用意——把一座城市讲给世界听。
近些年来,成都的格局正不断打开:从大运会、世乒赛等国际赛事,到吸引全球目光的世界科幻大会,成都不断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这种“在地全球化”的传播思路,让更多人看见了成都的独特气质,不仅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也为这座城市汇聚了新的发展资源。
《哈喽,成都!》作为一部文旅微短剧,正具备这样的国际视野。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选取了一个跨文化的视角。剧中主角是一位初来乍到的美国女孩。她带着陌生人的眼光进入这座城市,对火锅的辣味既期待又犹豫,对街头糖人充满惊叹,对川剧变脸既紧张又忍不住大笑。她的好奇、紧张、惊喜和迷惑,成了观众最自然的代入点。通过她的眼睛,成都被看见得更加鲜活可亲。外国观众可以轻松跟上情节,不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隔阂;而本地观众也会心一笑:原来在外人看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竟然是这样新奇而有趣。
这部剧即将推出多语种版本,登陆国际短剧平台。可以想见,海外观众会在其中看到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成都:这里有大熊猫,有古街,也有年轻人爱去的露营地和酒吧。轻喜剧的外壳,降低了文化差异的门槛;而糖人、变脸这些细节,又提供了强烈的文化记忆点。观众可能记不住“城市战略”,却会记住一个会变脸的演员,一只栩栩如生的糖人,一个能抵掉房费的瓷器。这些细节,就是文化传播的有力抓手。
这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都有启发意义。四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从大熊猫到三星堆,从川剧到石窟。如果这些元素都能通过短剧这样轻快的方式“讲”出去,就能让更多年轻观众、海外观众产生兴趣。过去,文化资源的传播常常依赖传统媒体或大型活动,如今则可以通过短视频、短剧进入千万部手机。这种方式,既贴近当下观众的习惯,也更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边界。
当然,要想真正把故事讲到世界去,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保持真诚。观众最怕的是生硬的宣传口号,《哈喽,成都!》的成功恰恰说明,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日常中的点滴。二是要保持持续。一次短剧可以制造热点,但如果能形成系列,形成机制,才能把城市形象真正稳稳树立起来。
成都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它的魅力正在于既能谈诗酒风流,也能市井闲话家常。微短剧的任务,就是把这种真实的烟火气翻译成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哈喽,成都!》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它证明:好的城市故事,不必端着讲,也不必喊着讲,而是笑着讲,吃着讲,走着讲。
当烟火成都被这样讲出来时,它不仅属于成都人,也会被更多的人记住、向往。那一碗热辣的火锅,那一个变幻莫测的脸谱,那一段短短的240小时旅程,或许就是成都送给世界的一封最温暖的邀请函。
作者简介:龙继祥,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成。
来源:时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