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辞职后第二天,中方对日本发起反制,不许“汉奸”入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0:41 1

摘要:7日傍晚,首相官邸的走廊还没散去记者的脚步声,石破茂在台前短短几分钟,交出自民党总裁这把椅子。话一落地,东京政圈像被掀开盖子,热浪扑面。很多人原以为他会硬扛到任期末,没想到一轮“劝退”过后,他干脆摘下徽章。

7日傍晚,首相官邸的走廊还没散去记者的脚步声,石破茂在台前短短几分钟,交出自民党总裁这把椅子。话一落地,东京政圈像被掀开盖子,热浪扑面。很多人原以为他会硬扛到任期末,没想到一轮“劝退”过后,他干脆摘下徽章。

8日,又一件事接着来——中方对石平启动反制,入境禁令、资产冻结、合作禁止,条目清清楚楚。日本的风向,拐了个急弯。

先说第一个断点。石破茂,任期不到一年,走到这一步,外界并不陌生。选举三连败,众院不过半,参院铩羽,东京都议会也丢了阵地,自民党赖以自信的基本盘,被打得七零八落。派系的味道更浓了,反对声音趁势抬头,逼宫一浪高过一浪。石破在公开场合说过“不恋栈”,这句话像是给外界留的台阶,可看得出,他拧过劲,试着把车轮拉回来,结果车道泥泞,轮胎原地打滑。

政策上他做过尝试。政治改革被他重新摆上台面,日美同盟讲的是权责对等,遇到中日议题,姿态比前几任收得住,不再把挑衅当常态。他想把温度降一降,争取一点缓冲期。可民意没给太多时间。通胀压着头顶,油盐酱醋样样涨,钱包空了,情绪就冷不下来。政坛黑金案层出不穷,一桩未平一桩又起,信任像被戳了洞的水袋,越提越漏。石破不是所有问题的源头,却成了最醒目的靶子,压力一旦形成合力,人就很难站稳。

辞职丢下一个问号:谁来接盘。党内已经热过气,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林芳正这些名字,媒体反复提。高市的路线狠,鹰派标签扎得深,对华态度一向强硬。她要是上台,中日之间的缓冲空间会被压缩得更窄。小泉的风格看起来轻一点,话术新一点,青年选民缘分还不错,可派系博弈是另一块地,风格不等于票仓。林芳正的履历稳,路线偏务实,能不能从混战里抢出局面,也要看背后队形站不站得齐。

第二个断点,来得更直接。中方在8日公布对石平的反制,指向具体人、具体措施,力度不虚。入境不再可能,境内资产冻结,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与之合作,这是一张闭环的清单。对谁出手,为什么出手,外界一看便懂。

石平这个名字,很多人不是第一次听。1962年成都出生,北大哲学系出身,后来去日本留学,轨迹原本可以是桥梁,是沟通。但路走着走着拐了个弯。2007年加入日本国籍,他把自己的“中国背景”变成了舆论场的招牌,走到台前讲反华叙事。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动日本发展核武器,赞同参拜靖国神社,四川地震时公开反对援助中国……这些话砸出来,已经不是立场差异那么简单。这种用“身份反向背书”的做法,在日本右翼生态里很受用。他的每一次露面,都像把“来自中国的人也这么说”的标签往前推,传播度自然高。

更有冲击感的是,他在2025年的参议院选举挤进了国会,成了战后第一个“成年后入籍的华裔参议员”。右媒把他捧作“归化样本”,把他的政治站位当作投名状。他的存在,被用来撬动对华敌意,常常是话术上的加倍器。他是政客,也有媒体人属性,角色叠加后,放大效应更明显。对这样的节点人物,反制一旦落下,就不只是堵住一张嘴,更是切断一条传播链。

一个议员能掀多大浪?单看职务,权力的杠杆确实有限。但他手里的不是普通话筒,是“身份背书”的话筒。有人拿他当例证:看,连‘从中国来的人’都这么讲。这种套路的杀伤,不靠事实,只靠标签。长此以往,认知被带着跑,民意就会被一点点往错误的方向推。反制的意义,就在这儿。

把这两件事放在同一张时间轴上看,意味就出来了。日本政坛内部在洗牌,权力在找接班人;外部环境上,中日之间的摩擦点没有减少的迹象。石破时期,双方有过阶段性的降温,现在他退场,若鹰派接手,强硬政策大概率加码。石平这种“工具型人物”,很容易被继续利用,成为议题发动机。中方提前把门关上,既是立场表达,也是把未来的火源减掉一处。

自民党这次总裁选举,注定不只是换人那么轻。路线要不要右转,经济政策要不要强化刺激,社会治理要不要更强硬,安全议题还要不要继续抬高音量,这些问题都摆在台面。高市的强硬,可能带来短期的“形象稳固”,但对外关系的成本就上去了;小泉的年轻牌,好看也好用,但派系要不要把实权交给他,是另一个问题;林芳正的稳健派,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好感,国内动员力却未必足。三种图谱,三种风险。

来源:卢麒元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