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7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是不是要一直吃药?能不能做个手术,一了百了?”
在门诊,经常有房颤患者焦急地问出这句话。他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期待,也藏着恐惧。
房颤,全称是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500万。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0.77%患有房颤,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上升,高龄人群中甚至超过10%。不少人因此心悸、胸闷、气短,更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所以,很多人都关心一个问题:房颤能不能治好?做手术能不能根除?
医生的回答,往往比你想象得更复杂。
很多人以为,心跳快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房颤的本质,是心房电活动的紊乱。正常人的心跳,像打鼓一样,有节奏、有次序。而房颤患者的心房,就像鼓点乱了套,电信号“打架”,心房不再协调收缩,变成了每分钟300-600次的“颤抖”。
这样一来,不仅心脏泵血效率下降,更可怕的是血液容易在心房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进入脑血管,就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据《2023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年度报告》披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以上,且一旦发生脑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远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
所以,房颤不是忍一忍的问题,而是必须治疗的疾病。
目前,房颤的治疗目标主要有三个:
1. 控制心率,缓解症状;
2. 预防血栓,降低卒中风险;
3.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改善生活质量。
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心脏结构、合并疾病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第一步,通常是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凝药等,用于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部分患者还会尝试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恢复窦性心律。
但药物有局限。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出现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等副作用,而且一旦停药,房颤往往很快复发。
这时候,就有不少患者会问:“能不能做手术?”
目前,导管消融术是最常见的房颤“手术”方式。医生通过介入手术,将一根细导管送入心脏,在引发房颤的“电短路”处进行射频或冷冻消融,阻断异常电信号的传播,从而“恢复秩序”。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电工在修电路?其实还真差不多。
但这项手术,并不是谁都适合做,也不是谁做了都能“根除”。
根据《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布的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
·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即发作时间短、可自行恢复的人),首次消融术后的1年维持窦律率超过80%;
· 如果房颤病程较短、左心房未明显扩大,成功率甚至超过90%;
· 但对于“持续性房颤”或“长期持续性房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提高,可能需要二次甚至三次消融。
也就是说,导管消融并非“根治术”,而是一种“有条件的逆转”。想要成功,不仅要选对人,还要选对时机。
别光看到高成功率,还得看到背后的代价。
导管消融虽然是微创,但毕竟是介入手术,仍存在心包填塞、肺静脉狭窄、食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虽然发生率低,但一旦出现,处理难度大,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手术不能替代抗凝治疗。术后前几个月,仍需服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部分高风险患者,即便手术成功,也不能完全停药。
所以,医生一般不会轻易建议房颤患者“直接做手术”,而是会根据CHA₂DS₂-VASc评分等评估工具,综合判断卒中风险和手术获益。
根据《2020中国房颤治疗指南》,以下人群是房颤消融的优选对象:
· 年龄较轻(
· 房颤发作时间不长,仍属于“阵发性房颤”;
· 没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
· 希望恢复窦性心律,提高生活质量。
相反,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合并严重心衰、肺病或左心房已明显扩大,手术效果往往不理想,风险也更高。
简单来说,“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有可能控制住病情”。
这恐怕是很多患者最关心的事。
现实是,大部分成功接受房颤消融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很多人甚至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和运动。
但并不是说“从此天下太平”。
术后一段时间内仍需随访、服药和定期监测,包括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凝血功能评估等。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药物。
如果术后6-12个月都未再发房颤,部分患者可以考虑停用抗凝药。但这需要医生根据个体风险评估,不能擅自停药。
房颤不是绝症,但也不是“小毛病”。它不痛不痒,却可能悄无声息地引发致命脑卒中。
导管消融不是万能的“根治术”,但对合适的人群,却可能成为“逆转房颤命运”的关键一步。
不管是否接受手术,房颤患者都要学会与疾病“长期共处”:规律服药、监测心律、控制基础病、远离诱因(如酗酒、熬夜、情绪激动)。
房颤不易治,但通过科学治疗和生活干预,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拥有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年度报告(2023)》.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2] 《2020中国房颤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