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加快构建完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体系,以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为导向健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体制机制,优化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动制度机制,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栗园园 左黎韵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重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加快构建完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体系,以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为导向健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体制机制,优化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动制度机制,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城口县:老腊肉产业升级 小城焕发“新活力”
城口老腊肉 受访者供图
时下,虽不是腊肉消费旺季,但3月28日,走进城口县坪坝镇新华村的重庆美缀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缀美公司),智能车间里的机器正运转着将猪肉分割、腌制。
“整猪进车间,出来就是加工好的腊制品了。”美缀美公司总经理王海明接受采访时说,依托智能化设备,腊肉生产摆脱了季节限制,最近淡季车间每月仍要加工60吨左右猪肉,实现了腊肉的周年销售,为城口老腊肉产业增添了新动能。
“老”腊肉需要“新”思维
在重庆,提起腊肉,市民最先想到的就是城口。城口腊肉无疑是我市农产品一张响亮的名片。
2009年,王海明投身腌腊制品市场,帮助全国各地相关企业做腊肉产品的代理销售,如商超铺货等,其中就包括城口的腊肉加工企业。
在他眼中,高山生态养殖的猪肉品质上乘,再加上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城口老腊肉很受消费者喜欢。
但让王海明感到惋惜的是,城口老腊肉虽然采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但生产企业的思想很“老旧”,不能及时应对市场的新需求、新变化。
“比如说,有不少顾客反映,城口老腊肉颜色太黑、块型不方正、肥瘦不均、档次不够,我向企业转达时,他们却称‘我们的腊肉历来都是这个样子’。”作为企业和消费者间的“中间人”,王海明明显感觉到,相较于沿海地区的企业,城口的腊肉加工企业对市场反馈反映不够灵敏。
城口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在推动“小县大城”试点中,城口坚持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将园区打造成扩大产业总量、加快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推动城口老腊肉“再出发”。
经销商转战生产端
2019年,已充分掌握消费者对腌腊制品需求的王海明决定进军加工领域,走加工、销售、营销一体化的发展路线。
2020年初,在城口县招商引资下,王海明正式进驻城口县,在坪坝镇着手修建腊肉智能化生产厂房。
走进这座厂房,记者看到,生产线在保留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通过更精准的温度、湿度控制,实现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此外,在腊肉炕制区上方还加装了无烟设备,通过对烟雾中的二氧化碳、颗粒物等进行处理、净化,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城口老腊肉炕制房。受访者供图
在后端产品开发方面,在学习了其他地区多种类型腌腊制品的制作方法后,王海明现已开发出70余个单品,不仅有猪肉相关制品,还有鸡、鸭等多种品类,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我会按照高中低档分级生产,特别是经济型的小包装产品,通过优质优价提高市场占有率。”王海明说。
目前, 该车间已被认定为西南地区首个腌腊制品数字化生产车间,公司年产腊肉产品1000吨左右,产值约1亿元。
成堆卖变为分级卖
在美缀美产品展销区,王海明拿着腊肉产品依次介绍:“你看这块腊肉是顶级黑标,说明是它的原料用的是海拔高度1200米以上地区养殖1年以上的猪,而且需要炕制90天以上,是最好的。其次是金标、绿标腊肉,不同品级的腊肉价格也不相同。”
近年来,为推动老腊肉产业“再出发”, 强化“全链” 开发,城口全面优化生猪养殖到屠宰分割,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布局,推动产业“焕新”升级。
在品牌方面,健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分级分类”品牌矩阵,推行“大巴山硒谷”区域公用品牌和“黑标顶级+金标引领+绿标畅销”产品分级分类标准。
在养殖方面,深入实施生猪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养殖主体梯度培育成长计划。
“我们还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的模式,与5个专业合作社、近200户农户组建了产业化联合体。”王海明说,通过制定收购标准,结合城口搭建的产品溯源体系,倒逼养殖户提高养殖水平。
城口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产业链建设,近4年来,城口老腊肉年产量从3500吨突破至1.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 1.8 万余名农户户均年增收 1.2 万元以上,正加速形成强县兴业的产业集群。
涪陵新妙镇:小镇“商贸圈”联接城乡“生活圈”
2025年3月26日,阳光下的涪陵新妙镇和旁边的农田鱼塘。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3月27日,涪陵区新妙镇陈家湾商圈,一派繁华热闹,2000多平方米的商业空间中,聚集了50多户商户,餐饮、服装小店、副食超市一应俱全。“以前这儿就是个土凼凼,赶场天买个东西都要走好几里路。”住在新妙场镇的居民秦远福说。
作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重点省市,一直以来,浙江与涪陵保持着良好而紧密的合作。从2007年起,在浙江对口支援资金的帮助下,新妙镇启动了陈家湾改造计划,将这片低洼地带的老旧房屋整体搬迁,用一车车土石填平了洼地,打造出一处城乡商业综合体。
来自浙江的超市落户商圈
2019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华联超市落户陈家湾商圈,超市老板操着浓重的浙江口音。
2025年4月1日,傍晚的涪陵新妙镇街上行人络绎不绝。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在此一年以前,在浙江丽水经营连锁超市的陈海军偶然听老乡说起,浙江对口支援的涪陵新妙镇建起了一个新商圈,周边常住人口超过万人。陈海军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商机,他立即订了机票飞到重庆考察。
喧嚣的小城镇里,当地商户自发聚集到陈家湾,五颜六色的招牌挤挤挨挨,货运三轮来来往往,陈海军每走两步就要侧身避让。眼前的一切让陈海军仿佛回到了七八年前的丽水,“这里就像一张白纸,我要把浙江成熟的商业模式复制过来。”陈海军暗自决定。
几个月后,华联超市的招牌就在这片商贸集镇亮了起来,成为新妙镇的首个大型超市。陈海军不仅把丽水的商超模式复制了过来,他还带来了当地一些服装、小商品经营业态,形成一个“浙派”商业小群落。
便捷物流带动商贸发展
2023年,新妙镇成为我市14个“强镇带村”试点镇之一,以此为契机,新妙镇提出了着力建设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综合型小城市,培育物流和电商两大支柱产业。
离陈家湾商圈不远,韵达重庆涪陵快递物流基地智能化分拣中心巍然而立,宽敞的厂区内一台台称重一体的扫描机、智能分拣机正快速运转。
2022年,这一分拣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占地约600亩,涵盖了集散、仓储、配送、运输、中转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这个物流分拣中心进一步赋能新妙镇的商贸产业发展。“以前我们进货要走一个星期,现在两三天就能到场镇!”陈海军指着仓库里一批刚到的新货说。去年以来他增加了商品的种类,有香菇干货、糕点副食,甚至还有宁波汤圆、水饺等冻货,“物流快了,货物周转就快,我们就可以进更多新的商品。”陈海军表示。
而便捷的物流网络也带动了农村电商发展。以当地生产的特色榨菜为例,过去农户只能在集镇摆摊零售,而如今,早上刚出缸的榨菜,下午就能打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随着订单量的持续增长,不少村民扩大了生产规模,甚至组建起专业合作社,带动以榨菜为主导的农副产品走向产业化道路。”新妙镇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城乡融合“生活圈”
每当夜幕降临,陈家湾商圈夜市热闹开市——烧烤、串串、酸辣粉,各色小吃一应俱全,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很难想象这样热闹的场景竟会出现在一个乡镇。
“这几年,我们依托陈家湾商圈,精心打造了特色夜市,引入小吃、大排档等商业业态,还在规划区域为老百姓提供坝坝舞场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上述负责人说。
“以前只能在马路边凑合跳,现在有了专门的场地,每天周边的居民都自发组织起来跳舞,不仅锻炼了身体,也融洽了邻里关系。”家住附近的刘春花高兴地说。
然而,人流的涌入也给治理带来了挑战。商圈原本就是一处低洼地,每逢大雨就容易积水,再加上周边车位少,车辆乱停乱放给商户和群众带来不便。
了解到这一问题后,去年,当地政府立即着手整治雨污管网,不仅重新铺设了 800余米的雨污管道,还修建了排水沟、化粪池等设施。同时,政府利用闲置土地,建起了两层立体停车库,缓解了过去的停车难题。
接下来,新妙镇还将进一步完善陈家湾商圈的配套功能,提升集聚和辐射能力,打造城乡融合生活圈。
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深耕“土特产” 黄精变“黄金”
3月1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重庆(石柱)华溪村黄精面业有限公司与新加坡鸿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订出口意向采购合同,标志着石柱黄精产业首次实现自营出口“零的突破”。
“未来路还很长,我们要把华溪村的黄精面卖到世界更多地方!” 重庆(石柱)华溪村黄精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骐瑞在完成签约后信心满满地说。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益乡调研期间曾关心地询问起黄精产业发展情况,并叮嘱大家,选准了就把它发展好。
如今,华溪村的黄精产业从种植延伸到育苗、加工等环节,实现了“接二连三”,黄精面还卖到了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南非等地区,成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一则新闻引来业主
郭骐瑞是四川巴中人,2021年来到中益乡投资建设黄精面加工厂,生产黄精面条、黄精桃片等产品。
“我一直从事食品加工行业,在新闻里看到总书记在中益乡调研,了解到了黄精这种中药材。” 郭骐瑞说,通过到华溪村实地调研,他被当地老百姓依托黄精脱贫致富的故事所感动。
华溪村发展黄精产业确实不容易。2018年,中益乡产业结构开始深度调整,但在起步阶段,大家没有什么经验,刚发展起来的产业大多数都失败了。
面对村民们的失望,中益乡紧急调整产业布局,经过外出考察和邀请专家论证,确定了蜜蜂、黄精、黄连3大主打产业,辅以桃子、蓝莓、李子等精品果业,为农文旅融合做配套。
随后,华溪村村集体迅速在经果林下套种了产量高、价格稳定、抗风险能力强的中药材黄精。同时,还实施返包机制,将220亩黄精返包给村民管护。参与返包的村民,一亩地管护每年有保底收入,黄精卖出后,村里还会再拿出20%的收益分红。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也保证了黄精的管护水平。”看到华溪村产业发展的势头,郭琪瑞心里更加有底,很快就与华溪村达成合作,准备建厂。
黄精面出口海外市场
工厂投产后,郭琪瑞就瞄准了黄精面条和黄精桃片两款产品,其中首推黄精面。
“对华侨华人来说,面条是极具辨识度的中国食品。”他表示,相比普通面条,黄精面兼具养生功能,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
他迅速寻找相关专业人士,开始黄精面制作的配比试验,并在工厂搭建起黄精面生产线。
“我们的黄精面要经历16道工艺38项操作流程才能出成品,做出的面高筋道,有弹性,还能最大限度保留黄精补气健脾等药用功效。”郭琪瑞说,正因用料好、营养价值高,产品制作出来后便锁定高端市场,并有意向海外拓展。
2022年9月,在重庆海关部门的帮助下,华溪村黄精面业有限公司拿到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当月,首批540箱、重约8100公斤的中益黄精面,通过重庆海关成功出口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等国家。
郭骐瑞强调,不同于碱面、挂面,黄精面的主打产品选用了更筋道的材质,更符合海外消费者的习惯,自投产以来,公司三分之二的产品用于出口。
黄精产业“接二连三”
不仅仅是黄精面,近年来,华溪村依托黄精,已成功开发出黄精桃片、制黄精、黄精酒、黄精饮料等多款产品。此外,还有黄精火锅底料、黄精咖啡、黄精怪味胡豆等产品。
在特色菜品方面,当地还研发了黄精宴菜品11款。这其中既有美味鲜香的黄精炖鸡,也有独具特色的金银黄精丸子、黄精烩虾球等,让“舌尖上的黄精”变得更加多元。
在种植端,村里瞄上了见效更快、收益更高的黄精种苗栽培。近年来,已陆续发展起黄精育苗基地20亩,可年产种苗百万株,按每株0.5元计算,就可为村集体带来50万元收入。
如今,华溪村黄精总种植面积已从200余亩增加到800亩,随着品种、技术改良,长势也越来越好。去年华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16万元,分别较2019年提高了1.3万元、150万元。
黄精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郭琪瑞也在大力拓展出口业务。所以,才有了此次与新加坡鸿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合作,实现了黄精面自营出口。
“新加坡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开拓更多海外市场。” 郭骐瑞透露,预计今年8月,公司将在日本、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设黄精面品鉴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